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李更如是说李更著以前,文人们穷是穷在家里,除了自已,连老婆、孩子都不大清楚自己家到底在这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那些文学青年、文学中年以及文学老年发烧得可以,他们到处呼风唤雨,自我热闹。他们有一点宗教的狂热,他们吃大锅饭、读诗、谈爱情;他们争吵、互相借债,他们是无政府主义者,却又自成政府,他们既瞧不起已成了官僚机构的作家协会,又渴望得到他们认可。
-
世论新语李敖著“选体”看来简单,其实有时选文比写作还难。唐显悦认为“选之难,倍於作。”认为比写作难上一倍,这话别人不懂,李敖最懂了。因为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不但白话文写得出神入化,在内容上也一应俱全。举凡思想、历史、自传、人物、小说、杂文、随笔、评论、札记、语录、书信、谈话、演说、乃至诗歌等等等等,都自成一家,并且是大家。
-
故都的秋郁达夫著;祝鸣华编本书收郁达夫散文小品34篇.
-
重返埃及唐小禾著暂缺简介...
-
纯美的注视张炜著本书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语, 是不同流俗, 坚守真善美、质朴真诚的散文随笔.
-
融入野地张炜著本书内容有:融入野地;秋夜四章;独语;冬令絮语;谈谈诗与真;沉浸到艺术之中;大学的文学;伟大而自由的民间文学;周末对话;倾向和积累;心上的痕迹;说“虚无”;致友人;同一类声音;青春的印记;激情的延续;选择的痛苦;时代:阅读与仿制……
-
二十世纪中国杂文大观老品,小飞编选现代杂文,也是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战鼓声中诞生的。虽然,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但现代杂文的产生和发展,却是时代的呼唤,革命的需要。
-
葡萄园畅谈录张炜著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因为什么缘故,当一个人得以亲近一片土地的时候,心里必会充满感激。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我就开始了长期旅居胶东半岛的生活。时间流逝得飞快,转眼已近八年。八年时间对于一个人当然非常重要。我在这期间跨越了一道线,即中年与青年的分界。这期间我到过许多省份、许多城市,但主要还是住在半岛上。我没有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生活,也没有像很多人所希望的那样生活。我只遵从心灵的召唤,走向自己的内心。在苍茫野地、山区、滨海林场,我努力寻找了过去、今天和将来。痛苦和欣悦渗进了生活的每一章。我在这里接受,也在这里拒绝。有时不停地奔走,有时又长久地滞留。我出现了,我消逝了,我接近了,我退远了。在巨浪翻涌的冬夜海岸,在火夏的城郊树林,常常只有我一个人……这片“文化和艺术”的偏僻之地让人宁静。离开别人强加的一份生活,让自己像一棵树,在此地自然生长。冬天披霜挂雪,夏天淋雨沾露。远望城廓,渺渺无踪,大地如此开阔……有多少个夜晚,挚友们一起在林中、在田野和斗室、在海浪边,畅谈倾诉。这是沉浸和回忆、向往和拒斥,希望和企盼。这声音被我们布撒在葡萄园中。不记得在何方见过这么大、这么繁茂的一片葡萄园。它无边无垠,郁郁葱葱。漫漫的半岛旅途中,我常常在焦渴疲惫中抬头一望,就看到了生机一片的葡萄树。它安慰了我、帮助了我。我幻想着在葡萄园中永居,并继续着自己对生命和土地的呓语。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
犬耕集陈思和著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们的责任是什么?价值何在?...本书正是作者直面危机的毫不含糊的回答
-
名家谈吃徐昌义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