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从教化到认同周毅 著本选题首先对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方志编纂情况进行全面整体梳理、总结,并以之为资料基础,使用“历史书写”的研究路径及具体方法,将方志视为理学教化笼罩下被书写、建构形成的文本,通过对明清安庆方志中的理学传、列女传、孝友传、忠义传(忠节传)、隐逸传等人物传记的文本进行解读,总结出明清理学教化思想渗入方志文本书写的几个具体途径:首先是对入志人物的选择,对应不同时代相应的理学价值观念选择不同人物;其次是对入志人物按照理学教化的标准,进行模式化的人物书写,塑造出符合理学教化标准的人物形象;再次是对前志已经出现的人物按照时代的要求重新进行书写,以体现不同时代理学价值观念;最后是采取突出理学伦理道德标准的“去政治化”的历史书写方法。而这些理学教化影响下的书写手法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理学教化,方志书写对于理学教化的认同和推崇,也构成了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开展理学教化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本选题还探讨了明清方志书写中国家意志和地方意识如何博弈互动,尤其是清初至清中期国家意志如何在方志书写中逐渐掌控话语权力,将方志变为官方推行理学教化观念工具的过程。
-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4[德]赫尔曼·黑塞,[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等著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不是壮阔的海誓山盟,也不是似水柔情的情话,只是这样一句凝重但又温馨动人的描述,却足以打动人心。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别的作家审美个性有别,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内敛深沉,但人间的情感联结却是他们不变的灵感来源。很多人向往过诗一样的生活,却忘记了生活中的诗。本书中,黑塞、叶芝、佩索阿、纪伯伦、夏目漱石等近40位作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凝结在文字中,汇聚成催人泪下的亲情、炽烈甘美的爱情、互相鼓励的友情。他们是灵魂的捕手,忠于感知和内心,在他们的笔下,满是怀念和表白,还有对人世的观察和对爱的哲思。
-
魏天风雷冯立鳌本书依据多部史书的记载,细致而深刻地揭示了发生于三国时代曹魏高层政治圈中一系列复杂又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历史大势的演变中突出了以下几条线索:①缕析了曹操众多子嗣的生活理念与人生成就,展现了曹魏皇室亲族边缘化的前因后果;②介绍了249年高平陵事变的酝酿与发生过程,介绍了此后国家权力由曹氏向司马氏的倾斜,以及志图恢复的曹髦在政治大势面前的抗争与悲剧结局;③展现了诸多智谋人物在曹魏兴衰过程中的特定理念与职场得失,也涉及司马懿不同凡常的处政能力与个人心性。全书把历史的运动过程寓于重要政治人物的具体活动中,通过人物活动分析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特定理念、思维方式及其文化心理,读者能在生活的无声处闻听到魏国的高天惊雷。
-
经史求知识录康学伟本书为作者精选多年公开发表的经史方面研究成果的论文集。上编收入经学论文 ,作者继承其先师金景芳先生的治学思想,从孔子《易传》入手,以儒家的“天人之学”为旨归,重视对“时义” 的研究。下编收入中国思想史研究论文,以孝道思想研究为主。其中提出的主要或基本观点,如孝道的定义和本质、中国孝观念产生的年代问题、孝道与西周礼制的关系、孔子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和改造、儒家孝道的历史演变等等,多为孝道研究领域最早提出的见解,至今为学术界所广泛摘引。
-
江东激荡冯立鳌本书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提供的真实资料,分析剖示了江南孙吴集团开辟基业、守成建国,以及后来少主误政、昏君乱朝的历史过程,主要贯穿如下线索:①孙策194年率领父亲孙坚遗存的军队进军江东,以凌厉手段攻取扬州数郡土地,并建就孙吴政权的创业经历。②孙权200年接替掌控江东政权,在52年间成功保守基业、扩大成果,建立国家并实施治理的过程。③孙权身后孙亮、孙休、孙皓三位君主在28年间的治国作为。④孙吴亲族人物和其他吴地前驱者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全书从君主创业与政权治理的层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江东政权兴衰引起的社会政治动荡,其中运用微观分析的手法,对许多人物心性和事件因果做出了深刻剖示,展现了社会治理和职场活动的诸多经验教训。
-
毕竟东流去朱小平本书是一本历史类散文随笔集,从文化、文史甚至考据的角度谈清朝的旧人旧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研究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以史为鉴,清朝的一年一月,一街一巷,一堂一殿,都能写一本厚厚的大书——怎么写?本书的优势就是把静态的建筑与相关的人物合到一起描写,注入人文精神,历史文物也就写活了。书中的很多内容是作者过去曾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书中分为“怒海楼船”“风流云散”“逸事撷拾” “地舆典章”“琴心墨痕”“秋水馀波”六个篇章。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将历史串进鲜活的人物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韵味十足。
-
人间一格格子《人间一格》是青年作家、知名媒体人格子首部随笔集。这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是中文随笔的一次全新尝试。从童年的小村庄,到川流不息的大城市,他打开自己这间“格子”,回溯那些记忆中的日子,凝视一路所遇之人,怀着对自我的诚挚探究与对世界的无限兴趣,重建日常的趣味与诗意。三十余篇温暖轻逸的故事,连缀起时代变迁里的集体记忆。“刘村是中国蕞普通的村,北京是中国蕞耀眼的城。我走的是一条无数人走过的路,它并不新,只是很奇怪在文学上它依然像片处女地。所以非常偶尔地,我会觉得自己在写的是庄重的文字,它们在描写一整代人。”作家麦家评价:“格子让我想起海明威,从记者穿插到作家,如回家一样。这也是一本关于‘回家’的书,人间的家,世纪的家,情理的家,心的家。正如乔治·斯坦纳所言,造物主是卡夫卡的叔叔,不会给我们一个简单的世界,格子是海明威的同族,总在连绵起伏的诗意中给人一种拼命一搏的力量。”
-
雅舍谈吃梁实秋 著本书是梁实秋代表散文“雅舍谈吃”系列的精选集。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每一篇均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海参、西施舌、火腿、醋溜鱼、烧鸭、狮子头、佛跳墙、豆汁儿……无论是记忆中故乡的味道,还是四方美食、异域食色,无论是酒楼饭庄的招牌菜,还是平常居民的家常菜、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篇篇风雅精致,旁征博引,令人大快朵颐。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阿来 等《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再访米仓山三记·散文卷》为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散文随笔集,收录了《收获》杂志2018年至2022年所刊登的散文名篇,包括余华的《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文学给予我们什么》、阿来的《再访米仓山三记》、王安忆的《理趣》《我和彭小莲》、毕飞宇的《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叶兆言的《记忆中的一些碎片》、陈福民的《失败者之歌》《青春帝国少年行》、张新颖的《追忆沈虎雏先生》、南帆的《古城图里的气息》、袁敏的《书生校长》等二十余篇。本书收录的散文随笔,大多出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之手,适逢《收获》杂志创刊65周年之际集结推出,以飨深爱中国文学的读者朋友。
-
自由的夜行史铁生 著这是一本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是他长达40年轮椅生涯思索的结果。通过经历感悟和种种回忆,展现了对生命、爱情、生活、金钱、人性、生存意义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叙述朴实精辟,字字珠玑,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亲情的讴歌,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其中有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史铁生说。他的文字,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顽强,都在字里行间,给你无形的力量和信心,只有在绝境中重生的人才会有如此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