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读南大王运来 主编为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邀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主的校史专家,以简明、生动的笔调,较多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并配插图片和二维码(内含图像资料),立体地讲述、反映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著名校长、名师教授、著名校友、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成果、校园文物景点等,供校内外校友和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使用,以助了解南大历史,激发爱校情怀。主要篇章包括:百廿南大、南雍祭酒、黉宇名师、院士群英、心怀魏阙、芬芳桃李、学府风物。
-
红楼随笔安旗林安旗林:1962年出生,陕西省咸阳市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省长安大学。正高职称、长安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总工。爱读书,尤其对红楼梦有许多研究心得,不时在交通部相关报刊的副刊上,发表一些赏析文章。曾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著有《区域交通》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
此情悠悠到永远程小萍 著人类的情感世界,是一个无声而又波澜起伏的世界。母子之情、异性之爱、故土之恋、朋友之谊,滋润浇灌着我们的生命。在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人类基本的感情中,亲情是一种不可分割、持续不断的感情,而纯洁无瑕的母子之情,是世界上任何感情都不可比拟的。这部长篇散文所叙述、表达的,就是真挚而又深沉的母女之情。作品以家族纪实性叙事方式,书写了一位普通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将母爱和母子情写得催人泪下。作品提醒人们传承中国的德孝文化,帮助现在的孩子理解母爱,引导现在的母亲以正确方式的爱孩子。
-
老风口张者1949年,一支部队高喊着口号,带着渴望和激情,鼓励着自己徒步向新疆开进。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其前身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三五九旅”。没有人烟,没有绿树,也没有白色的水井……面对茫茫大漠,这支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上、95%都是光棍的部队要扎根新疆,要屯垦戍边。扎根新疆没有女人不行,屯垦戍边没有水不行,女人和水成了这支部队当年重要的给养。几十年之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荒原变成了良田,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发展成了有百万之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明清饮食伊永文 著明清饮食史研究专家伊永文心血之作。在小说、笔记、诗词、曲艺等通俗文学样式中发掘线索,与明清社会历史文献相互参证。字里行间,再现明清饮食历史现场。本卷从食物本身出发,历数明清时期主食、副食、经济作物的种植、畜养、传播及推广。照见食物本身如何与人口增长、经济体量扩大产生互动;如何在食物保障和优化的过程中参与到全球经济活动并成为重要一环。几百年前发生在人们餐桌上、唇齿间偏好的变化也是社会格局悄然变化的一个重要推手。
-
可是,我开的是书店孙晓迪 著2017年,孙晓迪怀着对独立书店的美好想象,在沈阳创办了离河书店。开了没两个月,她就发现一切都跟她想的不一样。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问题是挣不到钱。在这本书里,孙晓迪毫不遮掩地讲述了开书店这件事带给她的痛苦与愤怒。她痛骂跟书店抢资源的电商平台,嘲讽走进书店的各种奇葩顾客,也劝说过很多想开书店的人,让他们离书店远一点。不开书店的人不会知道:书店并不是美好无垢的桃花源,只是一桩尘世中的凡俗生意。疫情三年,离河书店生死飘摇,几乎每个月都在倒闭的边缘挣扎。是陪伴离河书店一路走来的忠实顾客们给予的支持与温暖,让孙晓迪几番犹豫,还是顽强地把书店开了下去。“不开书店的理由有一万个,但只有一个,也能让我坚持开下去。喜欢书店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需要我,需要我的离河书店,那我就陪着他们把书店永远开下去。”
-
谋爱谋生的路上辰暖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漂泊和追寻的散文集。在书中,作者在而立之年对自身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回望和讲述,并从一个观察者与体验者的视角,将自己身在异乡的迷茫、忧伤、快乐和收获都记录了下来,其中饱含她对生活、人性、情感和成长的细微领悟。她说:生活穿过我时,我穿过生活,才有了这本书。希望它能与素未谋面的你,产生一些体己的交流和共鸣。
-
明清饮食伊永文 著明清饮食史研究专家伊永文心血之作。在小说、笔记、诗词、曲艺等通俗文学样式中发掘线索,与明清社会历史文献相互参证。字里行间,再现明清饮食历史现场。本卷重在谈论“技”与“艺”,明清时期,饮食工具(食器与加工器械)及饮食制作(烹饪与食品制作)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愈益表现出更加繁复、精细的样式与特征。这意味着当时人们对“饮食”二字在“技术”与“审美”上有了更为深入的实践与理解。当然附加在器物上的规制与秩序,也是我们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趣的窗口。
-
2022年散文随笔选粹·记忆吴佳骏《2022年散文随笔选粹·记忆》,以“回忆”为主题,精选了2022年度发表在国内文学期刊的优秀的30余篇散文随笔作品,共分为十一个部分。本书的主题是记忆,在2022年,需要我们记住的人和事实在是太多。我们需要记住那些在抗疫和救火中牺牲的年轻生命,需要记住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涌现出的一幕又一幕感人事迹,,需要记住那些为中国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相继离世的前辈,需要记住那些普通却勇敢发出正义之声的良知 人物。本书遴选的作品都烙上了记忆的“勒痕”,或关乎个体,或关乎群体,或关乎人文,或关乎自然。
-
人间有味汪曾祺 著在汪曾祺的文字里,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在他的笔下,简单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都洋溢着情趣。汪曾祺先生说自己是很爱逛菜市场的。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人间有味》前两辑尽写吃食,譬如:《昆明的吃食》中,写到过桥米线·汽锅鸡,干巴菌、牛肝菌、青头菌,护国路白汤羊肉,玉溪街蒸菜,葱油饼、锅贴、片儿汤,火腿月饼、酥皮包子,玉麦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五味》中说到山西人能吃醋,辽宁人爱酸菜白肉火锅,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南方爱吃甜,四川人口味偏爱麻辣等让人不由在心中勾画起一张美食地图;《故乡的食物》中,写到炒米和焦屑,淌着红油的鸭蛋,咸菜慈姑汤,各种河鲜、野味和田间地头的野菜;《食道旧寻》中写老舍先生的好客、沈从文经常吃米线,陶重华、吴宓、张宗和、孙凤竹、崔芝兰、沈有鼎、吴征镒诸先生在牛肉面馆的定期聚会;写冰西瓜的技巧,写豆腐的各种做法……让人不由觉得垂涎三尺,美味藏在街巷和普通人的厨房里。后两辑写亲情、友情、街巷之情和乡情,充满着浓浓的回忆。那种淡泊、洒脱、释然的心境透过纸被,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