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从外公废名身边走来文璐文璐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家、“京派文学鼻祖”废名先生的外孙女。本书是《我的之路——一位新闻女性的特色人生》续篇,是作者在生活中继续以媒体人视角观察、思考的集纳。书中作者深情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外公废名身边生活的点滴,再现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幸福童年;还有近年参加外公废名学术研讨会的演讲,以及对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废名研究成果的感受与体会;并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对身边人与事的记录,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作者所传达出的积极、阳光、奋发的心态,所展现的丰富内心与充盈的精神世界,对读者有一定鼓舞意义。
-
九十年代日记王元化 著此为“王元化著作集”丛书品种之一。本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有关思想史研究、文化艺术评论及人物交往等诸多方面的日记,曾经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次通过进一步的整理校订,选编结集,作为王元化著作系列的一种推出。全书生动记录了王元化先生从事思想文化研究和个人生活交往的方方面面,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九十年代的整体思想文化状况以及王元化的学术思考、著述生活、人际交往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
自由的夜行史铁生 著这是一本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是他长达40年轮椅生涯思索的结果。通过经历感悟和种种回忆,展现了对生命、爱情、生活、金钱、人性、生存意义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叙述朴实精辟,字字珠玑,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亲情的讴歌,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其中有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史铁生说。他的文字,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顽强,都在字里行间,给你无形的力量和信心,只有在绝境中重生的人才会有如此的能量。
-
两颗西柚葛秋谷青年男演员葛秋谷的旅行写真集,收录140多张葛秋谷在新疆禾木和喀纳斯拍摄的照片,以及30篇关于其成长、求学、演艺、蜕变、行旅和生活等的小短文,涵盖其童年、求学、演艺、公益、旅行、生活等人生重要成长阶段,展现葛秋谷演艺人生的心路历程、成长蜕变等。葛秋谷背上行囊匆忙上路,踏足在陌生的城市街巷,偶尔停下来听听独属于这里的故事,山野林间的小屋和昏黄路灯下的飘雪却有着家的感觉,也许这便是旅行的意义,有异乡的发现也有旧土的留恋,用眼睛记录下一切有趣和美好。
-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4[德]赫尔曼·黑塞,[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等著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不是壮阔的海誓山盟,也不是似水柔情的情话,只是这样一句凝重但又温馨动人的描述,却足以打动人心。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别的作家审美个性有别,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内敛深沉,但人间的情感联结却是他们不变的灵感来源。很多人向往过诗一样的生活,却忘记了生活中的诗。本书中,黑塞、叶芝、佩索阿、纪伯伦、夏目漱石等近40位作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凝结在文字中,汇聚成催人泪下的亲情、炽烈甘美的爱情、互相鼓励的友情。他们是灵魂的捕手,忠于感知和内心,在他们的笔下,满是怀念和表白,还有对人世的观察和对爱的哲思。
-
万物有爱赵锋著内容简介/提要本书分为四辑,收录的文章均以爱为背景,展示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万物之间的依存和关照。一物一屋一村庄,爱山爱水爱万物,万物有灵、万物有爱,爱在山水人事间。在乡愁里品味人生,在自然万物里追寻温暖和爱恋。用爱感化人间、用爱温润人生。爱山谷里的风,爱是村头飘荡的炊烟,爱是庄稼地里的情话,爱是日月星辰间的轮回,爱是山川河流里的秘境。村庄和庄稼地里隐藏着一个有爱的江湖,有爱的世界。
-
三国前奏冯立鳌本书依据多部史志记载,清晰地揭示了东汉社会向三国鼎立过渡的几十年间社会发展演变的三条线索:①在朝廷中枢的权力斗争白热化时,高层人物错误决策引发的朝政大裂变;②国家高层政治控制力削弱而导致地方割据、群雄纷争的天下混乱局面;③以汉献帝刘协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在艰难情况下为恢复正常秩序做的不懈努力。全书观察扫描汉末社会的国家高层职场圈,分析触角深入到朝廷执政人何进、何太后及宦官头目张让、军阀头目董卓等人的内心世界,也涉及到辽东公孙氏、淮南袁术、幽州公孙瓒、冀州袁绍、荆州刘表、益州刘焉刘璋父子、关中马腾韩遂、江东孙坚及流寇吕布等四方诸侯的政治诉求、个人作为及事业兴亡,展现了汉末社会大裂变时期的职场与人生。
-
纯粹·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王家新《以歌的桅杆驶向大地》收录王家新自2013年至2021年间所写诗论诗评30篇,包括《诗歌的辨认》《一个伟大的诗人离去了》《作为“同时代人”的杜甫》《为了我们语言的光荣》等。作者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探讨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解读穆旦诗歌的独特性,展现曼德尔施塔姆所处时代及自身命运等;还从诗歌译介的角度分析雷克斯罗斯对杜甫诗歌、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等翻译的得失,探讨诗歌译介作品的过程与本质。作者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亲身经历见闻和流畅真诚的语言,以“诗歌倾向”和“诗歌精神”为读者解析诗歌创作、诗歌评论和诗歌翻译。
-
从教化到认同周毅 著本选题首先对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方志编纂情况进行全面整体梳理、总结,并以之为资料基础,使用“历史书写”的研究路径及具体方法,将方志视为理学教化笼罩下被书写、建构形成的文本,通过对明清安庆方志中的理学传、列女传、孝友传、忠义传(忠节传)、隐逸传等人物传记的文本进行解读,总结出明清理学教化思想渗入方志文本书写的几个具体途径:首先是对入志人物的选择,对应不同时代相应的理学价值观念选择不同人物;其次是对入志人物按照理学教化的标准,进行模式化的人物书写,塑造出符合理学教化标准的人物形象;再次是对前志已经出现的人物按照时代的要求重新进行书写,以体现不同时代理学价值观念;最后是采取突出理学伦理道德标准的“去政治化”的历史书写方法。而这些理学教化影响下的书写手法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理学教化,方志书写对于理学教化的认同和推崇,也构成了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开展理学教化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本选题还探讨了明清方志书写中国家意志和地方意识如何博弈互动,尤其是清初至清中期国家意志如何在方志书写中逐渐掌控话语权力,将方志变为官方推行理学教化观念工具的过程。
-
送你一颗子弹刘瑜《送你一颗子弹》举重若轻地重新审视了生活的诸多层面。作者刘瑜通过独有的敏感知觉和细腻笔触,把日常生活陌生化,打开了一系列我们习而不察的维度。这些维度在我们熟知的知识体系中分属不同的范畴,但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既远且近的互文效应。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刘瑜2005—2009年的生活点滴,初版于2010年,在2017年做过增删修订,随着生活各个阶段的变化,作者与读者对于其中内容的感知也有了不同的维度。对于刘瑜而言,十几年前的生活“非常稀薄”,需要通过“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来积攒“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在一定程度上,她相信,“这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因此,这本书里充满了杂七杂八的事物和细微的感受,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流动,展现着对待生活的热忱,包含着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