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扬州旧话两种王稼句编有两种民国扬州地方读物,知其名者甚多,经眼过目者却寥寥。一是《扬州续梦》,是洪为法在《申报》副刊《春秋》上开辟的专栏,连载于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间,未结集出版,其追忆扬州风土掌故,市井风情,一时脍炙人口,被誉为这一时期《春秋》副刊上最受欢迎的专栏。二是《闲话扬州》,于1934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曾引起一时争议,然其谈扬州的生活和风景,亦有可观之处。本书将两种合编为一册,以飨读者。
-
纯粹·在草木与兽之间玄武,纯粹pura出品《在草木与兽之间》是散文家、诗人玄武以自然博物为主题的写作,内容涵盖对于花草鸟兽的观察、对日常生活的随感等。书稿分为七辑:第一辑介绍了作者在山间的经历;第二辑介绍了春天最让作者有所感动的花卉;第三辑介绍了作者自身在天地之间的微妙感受;第四辑介绍了给作者以温暖触动的那些人;第五辑描写了小动物和鸟儿在作者心中的悸动;第六辑描写了在故乡的异乡人;第七辑描写了远去或者归来的体验和感受。作者通过天地万物人给自己的诸般感动,书写突破散文文体界限的种种感受。
-
废名废名本书收录废名散文47篇,分为“往日记”“从牙齿念到胡须”“三竿两竿”“立斋谈话”四辑。废名的作品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充满了诗意的想象。他将深情的目光投向故土,创作出一篇篇令人心驰神往的田园牧歌式作品,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魅力。
-
纯粹·生生之水杨上青,纯粹Pura出品《生生之水》一部对长江的地理、文化及心灵的溯源及思考的非虚构作品,包括“序部”“第一部 源头十记”“第二部 大江东去 佛法西来”“第三部 嘎朵觉悟神山创世”“第四部 一泻千里 生生不息”“第五部 回归本源 还诸天地”等内容。作者在与江源文化的学者一道深入实地考察中, 沿通天河逆流而上至长江源头又顺流而下至通天河口,在山水间见证并积累了深厚的人文素材、浩瀚壮丽的英雄史诗、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以及游牧文化天然造就的生态文明。同时,挖掘记录了众多致力于长江源生态保护的感人故事。作者在对外物与内心娓娓道来的细腻描述中倾注了深切情感和哲思,力图将长江源头的真实状态进行充分表达和呈现。
-
长安何曾负少年蟠桃叔《长安何曾负少年》一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在西安求学、工作、生活的亲身经历,描绘出世纪之交西安市民生活的真实画卷,展现出当代西安的风土人情。书中有校园中的青春往事,有城中村里的喧嚣热闹,也有街巷中的西安美食……既是作者亲历,亦是人人亲历。书稿内容贴近生活,情感真挚,语言风格保留许多本地特色,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
无隐山校尔康《无隐山》诗意文字记录参悟者用心灵感受到的世间美好。《无隐山》校尔康是一个现代文人,更是一个“在行走中闭关”、在红尘中修心炼性的现代行者。《无隐山》闭门即是深山,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无隐山。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人与世界的散文集。
-
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汪曾祺等 著;文通天下 出品1.《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是一部文学大家散文精选集,是汪曾祺、季羡林、梁实秋、萧红、林徽因等23位名家写给生活奔波者的清心书。岁月静好,不在于外界的繁华与喧嚣,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足。在这路遥马急的人间,慢慢来是一种诚意。生命不只庸俗与疲惫,更有安然慢行的可能。在忙碌的日常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人静,物简,花与温柔,我们都自给自足。如此,岁月浅浅,余生漫漫,世间温故,风轻云淡。 2.《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是一部充满人生哲学与悠长岁月感悟的散文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如同一缕清风,提醒我们放慢脚步,体会生活的每一分美好与宁静。生活的艰辛如漩涡般令人深陷,在忙碌与喧嚣中,总有一刻我们会被点醒:莫急,时间和你都在往前走;不忙,一程自有一程的芬芳。如此,做个心定的人,不为锦瑟迷,不为流年欺。岁月欢喜一步步,成就人间与朝暮。
-
我只在意人存在的样子三明治 主编 时代华语 出品本书是国内老牌非虚构写作平台「三明治」的**创作者访谈集,访谈对象都是青年作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也是一份关于写作和生活真诚追问的宝贵记录,横跨7年,收录了16场深入灵魂的对话。每场访谈分为两部分:Side A为创作者特稿,Side B 为思想漫谈。这两个部分不仅涉及了写作、艺术等领域,更触及了创作者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个人生命经验的真实展现。
-
别人家的西瓜更甜盛可以《吃丝瓜,想爸爸》:那些记忆里的人,有的顽皮着长大了,有的辛苦着变老了,有的不可避免地离开了。念旧念旧,念的是物,是事,更是人。《别人家的西瓜更甜》:那些记忆里的物,常因错觉而变得奇妙,以前觉得很宽的河,其实很窄;觉得很远路,其实很短;明明一样的西瓜,却总觉得别人家的更甜。《哑炮也炸响我整个童年》:那些记忆里的事,或大或小,或悲或喜,都在不同程度地变。所谓“时移事易”,却总希望有些东西能在流转的岁月里绵延恒常。 盛可以用“简短文字 童趣画作”的方式忆人、状物、记事,传递湖南乡下遥远童年的味道和记忆,也不乏去乡多年后对故乡变化的感悟审视,不露痕迹地勾勒出当代很多漂泊他乡者精神和心灵的成长轨迹。
-
病非如此刘绍华 著,望 出品2018年7月,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而我被查出淋巴癌。母女各自遭逢生命剧变,家庭也作为共同体承托着照护重担。如何接住下坠中的脆弱之人?如何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治疗与康复的“过渡仪式”是一段往复旅程,其间既有毁减、疼痛与绝望,也有重建、愈合与新生。病后五年,宛如一场经历、遗忘与重构的奇遇。或许因为我们都在生命动荡转型时,跨越身心边界,默默调整了与自己和彼此的关系。生平第一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亲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在认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亲一起上船,携手度过记忆与失忆的边界。我也从重病中毕业新生,学会向生命示弱,也决心将自己交托,在人生下半场继续照护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