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影响世界的100个印刷故事李英本书立足100多幅世界各国印刷文化图片,以中国人的视角,解读它们背后的人、物、事,注重讲好“我们的印刷术 世界的印刷术”的故事。避免说教,以小见大、润物无声。既讲述中国的伟大发明,也讲述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创新;既展示印刷术的对外传播,又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辽代疑案李文军辽代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本书对辽代发生的一些疑难案件进行精彩讲解,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言浅意深。特别对辽代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以小见大,通过朝野争斗,可以了解当时的思想潮流与社会风貌。政治导向正确,具有一定出版价值。
-
识字的用途[英] 理查德-霍加特 著,李冠杰 译当一个社会变得更富裕时,它会失去其他价值吗?教育和识字能力使数百万人浪费在消费流行文化上吗?媒体是否强迫我们进入表象和物质的世界,抑或这一切都充盈美好?本书提出这些问题时,英国正在经历20世纪中期巨大的社会变革,然而作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今天却没有失去其针对性和力量。作者对英格兰北部消失的工人阶级社区的紧密价值观提供了迷人的洞见,并将其与他对带有强烈影响力的美国大众文化的看法一起编织。本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研究领域,作为历史文献以及对阶级、贫穷和媒体的评论,都是不可或缺的读物。
-
艺术大师刘海粟的朋友圈石楠本书以文学传记的形式,以作者对刘海粟生前的近距离采访,全面呈现了刘海粟一生的交友故事。他们当中有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在艺术之路上给予的启发,有与傅雷、郁达夫在海外漂泊辗转时的患难友谊;有刘海粟对学生(如潘玉良、刘抗)的提携,有见证徐志摩的爱情,亦有与徐悲鸿的论争等等。游走在文学圈与艺术圈之间,勾勒出刘海粟在艺术史之外真实、立体的形象。通过他与师友的相识相知,展现了刘海粟为复兴中国艺术而建立上海美专,结识、培养大批中国现当代杰出艺术家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
重拾瑰宝圆明园郭黛姮圆明园是清代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造园艺术高超,被雨果称为“东方幻想艺术的代表”。圆明园被焚毁后,世人只见废墟与荷塘,难再见皇家园林的样子。本书作者郭黛姮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几代学生攻克难题,用的数字技术,还原了60%的圆明园景观,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的圆明园。本书以专业而平易的语言,生动的史料,结合精准的圆明园复原景观图片,时而历史,时而当前,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和动人,体味圆明园的绚烂与沧桑。 书中有上百幅图片,包括完整收入《圆明园四十景图》,清代样式房图,以及圆明园换景观复原图,图文相益,再现圆明园的瑰丽。
-
六人(美)施万克 著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次,也是后一次航行。这艘永沉海底的巨轮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直至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上映,使得这场20世纪著名的海难重回大众视野,一时间,有关灾难、人心、挣扎与救赎的话题再次席卷全球。但鲜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还有8名中国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有关“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早能够追溯的资料只有海难发生后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泰坦尼克号”个别幸存者的回忆和证词:有人说他们是偷渡者,从一开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说他们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还有人说他们被枪指着,宁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这明显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是不为人知也无人关心的历史真相。这6人就这样无端背负百年骂名,然后被遗忘。一个多世纪之后,海事历史学家施万克首次为我们揭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他从海量档案资料中去伪存真,拼凑起有关中国乘客的身份信息。他亲身实施浸水实验,并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为还原海难发生时中国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实指控。他还多次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国乘客的故乡台山进行实地调查,追寻这些人为何漂洋过海而来,又在船难后去向了何方。就这样,施万克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这些中国幸存者绝非“懦夫”“偷渡者”,也不可能“假扮女人”混入救生艇。他们是“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不起眼的注脚,却是那个人口变迁、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中国劳工群体的缩影,面对时代的不公、命运的倾轧,他们毫无还击之力,唯有“抹干眼泪笑呵呵”。
-
我家的历史邹璐《我家的历史》 本书不止是一部口述史,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教育课 9个孩子,小的11岁,的17岁, 亲自挖掘家庭与家族的故事,并撰稿成书! 原来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一段家族荣光, 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作家! 院士、学者、企业家 鼎力推荐!2020年12月5日,青少年教育专家邹璐老师开启了中国杰出青少年成长陪跑项目——《我家的历史》,通过一年的时间,带领9位11—18岁的青少年追根溯源、采访祖辈、创作成书、宣讲推广。由这些孩子掀开尘封的历史,感怀家族的荣光与辉煌,感恩父母的慈爱与付出,感悟自身的蜕变和成长,从而完成自我觉醒、自我驱动、自我塑造的重要一课。 《我家的历史》一书的出版,是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旨在以少年影响少年,以青春之我传承家族精神,点亮家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弘扬民族文化。
-
临沂高新区文史资料 第一辑山东省临沂高新区管委会 编李艳春,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9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从吉林大学调到大连理工大学,从事俄语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语用学、语言与文化、俄语通论及俄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冯永轩手批梁启超王国维讲义两种梁启超、王国维本书为著名学者冯永轩珍藏的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生的《中国文化史》铅印本讲义和王国维先生的《古史新证》油印本讲义,是梁、王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时所作,其间有不少冯永轩在清华求学时的批注。两书学术价值重大,前者被誉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后者是王国维先生的代表作,其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影响深远。本次采取宣纸原大影印出版,兼具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