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给我一个满足欲望的拥抱沈文婷著如果开始思念一个人,那么我会以为我已经在爱了;如果这思念日夜地纠缠我,那么我就知道我已经不想离开了。我始终相信第六感的存在,不是存在于某个特别的人的身上,而是存在于每一个有心人的感知里。只要能静心体会,任何人都能得到。这就如同一只收藏了很多地图的盒子,翻起就总会找到出路,否则就只是尘封。我是一个愿意扫尘的人。一对拇指与一对食指,轻易地搭成一个镜口。世界圈在方框里面,视进圆孔深处。我不说,你将不会知道,被记录的内容。不知道,也是幸福的事。遗忘也是艺术,也有不可逆转的游戏规则。一定要先遗忘了爱情,再遗忘掉人,这样比较的干净和利落。没有了爱情的分离,顶多就是怀有些许难过,但不会伤身与伤心。一不小心弄错了顺序,在没有遗忘爱情之前先放掉了人,结果就如同没有成功的手术,会有数不清楚的痛楚随之而来,且源源不断。一场接一场经历爱情,越陷入越麻木,最终导致爱无能。本书前言[自序]把这缘善待至终几天来,一直在整理自己的网络文稿,不知不觉地竟也写了十余万字了。看着那些被我粉饰过的词语从打印机里小心翼翼地探出身来,想着它们都曾以怎样的姿态出生于我的笔端,我,不能不哭。一个不很熟悉的朋友问:那些故事里,哪些有你?我答:都有,也都没有。当经历为真的时候,我喜欢遮掩起资深的情感;当情节虚幻的时候,我反而喜欢把自己彻头彻尾地扔进纠缠中。写字之初,是不在乎别人眼里的好与不好的,只想着写个真实的自己。不仅仅是一些感觉,还包括所有的曾经,用非日记的手法记录自己走过的日子。最好是事无巨细,连斟一杯茶,缝一次衣的体会都写上一写。然而,我做到了吗?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读我的文字,他们喜欢着那些故事,喜欢着那些细节,喜欢着我笔下的那个我;而我在他们的反馈里清楚地看见了一个陌生的自己,描了眉眼涂了唇的艳色女子,已经很久没有卸下防备了。真我在哪里?我问自己问到疲倦。我知道她就藏在心里,不是心的角落,而是铺了满满一个心房。若然把她拉出来见见阳光,势必牵扯出一片血色,鲜红地狰狞着。所以,此刻我的手有点抖,因为终于下了决心写写真实的日子,却还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面对留在纸上的痕迹。太远的日子,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少不经事的岁月,在记忆里幸福成一片水白,毫无特色与特别。凭借着自己的一点聪颖和父母竭尽所能的安排,求学与求职的生涯都顺若行云与流水,而那些小小不然的成功与成就也得来得顺理成章。惟一地疼,在初恋的败上,但不是伤在爱情,而是不得不面对一种设想的惨遇破坏。生活,于我,真真正正地开始在零三年的四月十八日。此后,我明白一个词语:度日如年。那天晨起,雨已经落了半夜时光,我打电话给北京一家公司的老总谈周末面试的事情,随后另外一个电话进来,姐姐告诉我爸爸在医院里。什么也顾不得了,我从自己住的地方打车往父母在的城市里赶,一路上雨下得多大,我就哭得多凶。彼时,我并不清楚自己为着什么在哭。随后,父亲住了四十三天医院,我也住了四十三天医院;他躺着,我坐着。白天里,母亲迎来送往地接待那些来客,我就为父亲张罗三餐;夜色里,母亲要照看着那些插在父亲身上的管子,我就在他脚下不间断地做足底按摩。当整个中国都在说着非典的时候,我每天在发烧门诊的门前至少过六次,不带口罩。第二十一天,父亲可以坐起,我们转了医院,从普通病房到高级单间,远离了非典,也远离了人群。除了父母,陪着我的还有一个随身听,一只手机,和一本写了很多字的稿纸。那个时候,我每五天要去另外一个城市给父亲买一种中药,然后在每个下午用文火从夕阳即落煎熬到月亮初升,晾到不烫,再端给父亲喝。一些文字,就是在中药的韵味里落笔的。父亲出院了,但并没有完全康复。医生的诊断为名词性失语和右侧身体偏瘫,母亲就不再上班了。我交接了当时的工作,被调到新成立的部门去,然后被派往另外的子公司学习兼操作。不是没有压力的,只是所有的压力都不能与人说,于是就都说给了文字;越闷的时候写得越多。常常是一个人跑到很远的海边去,一边哭一边唱歌,折腾够了给父亲打电话,说我这里的风景很美。夏天,满街的漂亮女孩子,我走在她们中间,觉得自己很苍白的老。在电话里和一个哥哥说,我的青春恐怕已逝。那边很干脆,立刻约了同事来给我拍照片,帮我留住最后的美丽。得知我没有任何的化妆品后,他们一致认为这活儿太考验水平了。当天看了样片,感觉很好,不是我好,而是他们把我拍的很好。三个月的异地工作,一个在北京的男孩子,在八百里外始终电话、短信地陪着我。很多次挂断后,我都认为不是爱情也是爱情了。后来我回了家乡,爱情也回了家乡,他的家乡。我知道他是累了,所以我不能也不该有抱怨。能做的就是看着爱情走远,看着友情靠近。新公司终于运转了,但只有四个人。我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开始了二十四小时工作制。已经入了冬天了,我们的空调坏了,暖气也冻了,我要打开所有的灯,点热两个手煲才有力气在办公室里彻夜地拼命。最累的时候,真想在电话里问问那些说着洋文的客户们,你们为什么就和我们不是同一个时差呢?稍微稳定后,我搬回父母那里,尽管上班会远,但心会安。每天五点半起床,做好早餐,自己吃过,把父母那份热在锅里。六点二十出门,七点四十到公司。如果没什么特别,我会十六点二十离开办公室,十八点到家。若有意外,不超过十九点,我还是会坚持乘一个小时的出租车回家,再晚就只能回自己独居的房子。念念地要回家,其实也没什么大或重要的事情,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替母亲分担一些操劳。每个晚上的程序都是固定的。母亲做饭的时候,我给父亲洗头洗脚带做十五分钟的按摩;饭后一边收拾餐具一边教父亲认物说话。自从父亲生病以来,我便很少出去玩,而呆在家里,我惟一的消磨就是看书和上网。但因为父亲会随时找我,所以每天二十二点之前,我很少写东西;总要等到他休息了,我才能让心安静,才能完整地写一个故事。为了这点爱好,我再没有在凌晨前睡下过。也曾不孝地雇过保姆,一个月之内换了三个,用到第五个的时候,母亲说别再找了,咱不用。让别人来照顾父亲,母亲不放心,我也不放心,我们都是要亲自做才安心的人;有些累是必须要付的辛苦。后来还想过以结婚的方式找个帮手,然而我始终无法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结局了了。其实是有想到,即使我肯嫁,那人也未必愿意我在婚后也这样地顾及父母。因了这个猜测,就真地跑去对那个应该叫做男朋友的人说:以后我都会把我比你多的那部分工资给我妈妈。他像看怪物一样地看着我:他们已经够有钱了,很缺你这一千块吗?我心冷了,在那一刻,对山盟海誓的爱情。我的文字从此转了风向,不再是为爱痴狂,而是爱里带恨,恨里也有无数爱的纠缠。我时刻提醒着自己,付出爱的时候要感性,接受爱的时候要理性,这样比较不会伤害对方。我想保护一切被我爱的人。仔细算算一年多的时间除了这十余万的文字,我什么都没留下。我知道这样的生活不是很好,但因为有着亲情与文字,它也不算很糟。小的时候母亲教育我:不必攀比别人,只和自己比;目的是让自己的明天比今天好。我始终在这样努力着,虽然从来不知道是不是做到了,做好了。可我因此而快乐着。“Peoplelaughandpeoplecry,Somegiveupandsomealwaystry,Somesayhiwhilesomesaybye,OthersmayforgetyoubutneverI。”我很喜欢这段话。我把一切经历都当做一种过程,一种必然,一种……成长。而我,仅仅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点,站在那里,寻找什么,或忘却什么。而我更知道,未来还没来,我的内心还有期待在,行走也就会存在。终究会有一天,我遇到另一个“点”,我依然会珍惜,会珍惜如生命。就如同这些字,我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我欣喜,我没有丢了自己,我珍惜着自己。与生命、与生活、与文字,都是一场华丽的缘,而我此生的使命,也不过就是把这缘善待至终,方好安心地离去。
-
大号叫人民何立伟著一张张难忘的面孔,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行行温暖的文字……著名作家何立伟书写中国社会当下的生存百态,人世浮沉。这本新作收集了何立伟新近为一家报纸所作的56篇专栏文章,一律以人名为题,几乎是白描式地叙述了56个各色人物。这其中写到的人,分开看都是零散的不连贯的,当几十个不同神情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面孔被拼贴到一起,就产生了巨大的板块效应,他们无一不在述说着这个纷繁的精彩而又无奈的世界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正如作者所言:“‘人民’其实就是我笔下的这些脸孔,就是具体的你同具体的我,就是我窗前马路上那些匆匆走过的朦胧而又清晰的身影。日头下面,“人民”正经历着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全部喜怒哀乐同生命沉浮……”
-
灵魂的巢冯骥才著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为了展示当代散文创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社将推出一套“当代散文大家精品文库”丛书。经过严格遴选,进入本套丛书的作家,都是当代创作颇丰、名满文坛的散文大家。这套丛书,每人一卷,每卷精选20余万字。这套丛书,风格迥然,特色鲜明,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读者可一览当代散文大家的不同风范。
-
风土与山河张承志著《风土与山河》是当代最具实力的回族作家张承志的散文精品汇本。内收四十篇作品。从国家、民族、历史大处着眼,从一人一事一曲着笔,追究人性、拷问心灵,讲究文辞。是当代不可多得的沐冶灵魂的高品位作品集。
-
草木春秋汪曾祺著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的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作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为了展示当代散文创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社将推出一套“当代散文大家精品文库”丛书。经过严格遴选,进入本套丛书的作家,都是当代创作颇丰、名满文坛的散文大家。本书是当代散文大家汪曾祺的精品散文汇集。内收散文五十篇,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饮食瓜果、草木虫鱼,无不集于笔下。闲淡中有滋味,闲适中有惊威,给读者以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
无知者无耻伊沙著《无知者无耻》是伊沙近年来最新创作并发表在各大报刊,并广受关注和争议的文化随笔集。作者文笔辛辣,嬉笑怒骂,畅快淋漓,无论是对文化名流、诗坛“业内”人士,伊沙表现出难以想像的清醒话语让人瞠目,给读者带来无与伦比的阅读快感和享受。他的笔,如同探照灯般横冲直撞,直面蒙尘的现实,从不妥协“公众”的陈词滥调。可以说,伊沙的随笔,开创并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化批评风尚,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思潮,成为文化祭坛上一把锋利无比的“割鹿刀”!
-
提笔就老洁尘著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喜爱阅读的女人的书,它是著名的书房型女作家洁尘沉淀10年的力作。就像一个美食家必须具备好的味蕾一样,一个好的说书人必须具备好的眼神和好的表达,应该说洁尘把这个活儿干得漂亮。当然,其中最难抵抗的是其文字的蛊惑力和感染力。从杜拉斯、莎乐美,到伍尔夫、萨冈;从紫式部、清少纳言,到朱天心、朱天文;再从张爱玲、李碧华到林徽因、张允和……它应该属于深爱读书的所有人。《提笔就老》这书名就别有意味,好的书名一经出口就再也不能改了。这书名原是洁尘这本书中一篇文章的名字,原意是有一类女作家,她们一提笔便写出老道的文字,所谓"提笔就老":没有青涩的练笔期。只是用做书名就有另一番意思了,界限已被扩展,恍惚中令人生出些许苍茫感来。那些提起了笔的女人呀,一开始便老了。何况,文章本是千古的事情,在时间和时间的流逝中,或被削薄或被增厚,自是在老去的。这是一本写女作家以及作家笔下女人的书。看来洁尘对这一话题关注很长时间了。集子里最早的文章写就于1995年。有快10年了。
-
花满朝圣路华姿著爱与宽容的宣言,城市人的心灵读本。这本由冰心图书奖得主华姿的写作的《花满朝圣路》,是在城市喧嚣越演越烈的时候,借宗教情怀抚慰都市心灵,用最纯的文学抵抗几近疯狂的快餐文学。在快餐文学大行其道、低俗文字充斥文坛的当下,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花满朝圣路》是一本有关爱与宽容的散文,作家华姿用纯粹的文字让湖泊、土地、花草树木等自然万物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哲思,宣扬爱的广泛、宽容的可贵和悲悯的意义。华姿以爱为基点,在充满喧嚣的城市之外为我们构筑了一片心灵的栖居地,埋藏在地里的种子是微笑、光明、挚爱、体恤、敬畏、谦恭和神圣。正如著名作家刘醒龙所言:“华姿用她的文字散布宽厚,宣扬达观,标记灵性。在那些看似省人省世的背后,是一个不凡的书写者,重新回到普通人位置,与越来越猖獗的物欲横流所进行的个人阻渡。”《花满朝圣路》刚一面市,就得到了众多圈内名家的好评。写作史诗巨著《圣天门口》的刘醒龙称它“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书”。“华姿的文字中处处透视一种特别的品质。”“华姿作为一个视文字如生命的书写者,像呈献一样郑重拿出来的这些文字,让文学重新回到令人肃然起敬的境界。”著名作家邓一光说“有幸读到《花满朝圣路》这样纯粹干净的心灵笔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福祉。”“华姿在《花满朝圣路》中构筑了一条前往心灵世界和完成心灵生活的道路,这条道路是用领悟、微笑、挚爱、敬畏、谦恭的五彩石铺就成的,那是一条人类久违了的道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应松对该书的评价是:“在当今文坛,她的笔是如此的虔敬、笃诚、安宁、深邃,她对人类所有终极问题如死亡、罪恶、爱、悲痛、忧伤的探寻已经达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深度。”“华姿却是一个例外,她的文字的洁净和宁静仿佛是由大自然的朝露夕岚漂洗过的,并且有一股子浓烈的植物和大地的气息。这种气息具有神性。”诗人谭延桐则认为,“华姿的散文至少在中国是一流的。如果把鲁迅文学奖给她,肯定会增添这个文学奖的声望和重量,鲁迅也肯定会深感欣慰。”美籍华人、汽车科学家张海燕博士的评价是:我读完了华姿的《上帝的礼物》,极受感动。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杰作。《花满朝圣路》的大部分篇章我也读了,也是非常感人。华姿能够把散文写的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这是极需功力的。但比这些更动人的是华姿爱上帝和爱灵魂的心,这样的心乃是蒙福的见证。愿华姿能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为真理而写作,只写真理和真理在她这个独特的,被上帝祝福的生命里所引发的情感,把她以后半辈子的写作奉献给真理!旅美女作家宁子说:读到华姿《花满朝圣路》,真是很高兴。我喜欢华姿的心境,喜欢她对事物的感受,也喜欢她自然舒展而不张扬的文字风格。华姿曾获冰心图书奖、长江文艺散文奖和其他散文奖,并被《青春》杂志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所著散文《两代人的热爱》曾被权威机构和专家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并被第五届“沪、港、粤、新加坡”四地中学生读书征文活动指定为必读参考书。(吴高余钟心)
-
生于70年代杨梅、黄蓉、晓月每天忙碌的工作几乎让我们忽略了时间的意义。白天与黑夜在OF-FICE幕墙的遮盖下变成了一道匆匆而过的风景;春夏秋冬在空调的交错中也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似乎一直在追赶追赶一个目标。我们似乎又一直在遗落遗落一些本应该收藏的记忆。很感谢我的好朋友在这个炎热的盛夏送上了这份礼物。一个属于一代人,或者说值得一代人分享的记忆。它让我们觉得自己心底那片以为遗忘的角落依然温暖、湿热。生于70年代的人,是一个如今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或者将要成为这个社会中流砒柱的群体。相比较60年代的兄姐,他们对新生事物更加敏锐:相比较80年代的弟妹,他们身上中国传统的印记更加鲜明。他们的童年虽然也曾动荡,但那种动荡更加模糊而不刻骨铭心:他们的少年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却没有高楼大厦里防盗门的阻隔而充满集体游戏的乐趣。尽管这种乐趣在如今看来高科技的含量少得可怜,但它依然散发着手足交错的温暖和实在;他们的青春时代充满太多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国门初开时r外来文化的洗礼r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的自身。他们的眼睛.耳朵还有逐渐丰满的身体都承受着这个古老国度焕发青春光彩时所经历的一系列阵痛和欣喜。他们需要努力去适应、接受太多新的东西,在他们心智逐渐成长的过程里时间的风浪也把他们冲上波峰,卷入谷底。而如今我们中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悄悄地.却是极为固执地扎根在了心底。这个目标可能来自一部电影、一个电视剧、一首流行歌曲.乃至一本小说。生于70年代的人,在他们成长的路程上.还不曾经历过网络。所以相对而言他们的世界比较单纯:虽然.眼界还不够宽广,却也没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所以,他们的回忆,也就较为单色却温暖如昔。这种回忆也许不足以勾勒出一个时代成长的风貌,但是却是一代人心灵成长的轨迹。这种轨迹,在当今这个纷扰的时代尤其值得我们回味和追忆。 著名主持人林海
-
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著;丁聪绘图《比我老的老头》一书出版后广受读者追捧,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此次增订珍藏版,补收入了黄永玉刚完成的新作《为什么老头儿号啕大哭?》和一篇回忆聂绀弩先生的长文,并特邀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书中所写人物绘制肖像插图。 在这本具有黄氏独特风格的书中,黄永玉先生用风趣且另类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他相识的那些“比他老的老头”:钱钟书、沈从文、李可染、聂绀弩、张乐平、林风眠、张伯驹、许麟庐、廖冰兄、黄苗子、郑可、陆志庠、余所亚……通过这些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们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与这些艺术大师的相遇、相识、相知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此书制作印刷精美,是高档礼品书,且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