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旦暮贴 小写五种止庵书名:旦暮帖(小写五种)作者:止庵书号:978-7-5474-4199-2中图分类号:I267.1责任编辑:怀志霄定价:66 .00成品尺寸:130mm×185mm开本:32用纸:80克胶版纸装帧:圆脊精装印张:7.5字数:106千字页数:240出版日期:2022.4 上架建议:文学随笔 内容简介:《旦暮帖》共计收录文章26篇,内容包括《“十足的鲁迅”举隅》《鲁迅、安德列耶夫与冯雪峰》《鲁迅与所推荐者及其他》《谈《鲁迅大全集》的编辑体例》《周氏兄弟赴日时间考》《关于周氏兄弟失和》《八道湾房产事》等。书名出自《庄子·齐物论》:“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假若真能这样,则将有如穿越时间隧道,彼此所隔漫长“万世”,即可化为“旦暮”;而一己短暂“旦暮”,亦因之获取永恒意义,得与“万世”相当。用“旦暮”作为书名,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点激励。 前言/序《庄子·齐物论》云:“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假若真能这样,则将有如穿越时间隧道,彼此所隔漫长“万世”,即可化为“旦暮”;而一己短暂“旦暮”,亦因之获取永恒意义,得与“万世”相当。不过此事甚难。去年我在东京买到武者小路实笃一幅《甘百目实大图》,系昭和三十九年(一九六四)所绘,题词意云,桃子和栗子栽种三年结果,柿子则需八年,达摩面壁九年顿悟,而我要用一生时间方能明白。对之每每心生感慨。有朋友说,那么咱们只好等来世了。但《庄子·人间世》明言:“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盖人只有此区区年头好活耳。我用“旦暮”作为新的书名,实在是对自己的一点激励。虽然末了或许仍然难免为友人言中也。后记:我的上一本随笔集《比竹小品》扉页印着“献给我的母亲”,——此书交稿于二○一○年八九月间,当时母亲还在住院;待到来年年初我在北京书展见到样书,母亲去世已一月有半。类似的情况还有我的《河东辑》,那是母亲病中为我编选的;二○○九年六月即收到校样,母亲在日记里写道:“送快递来了,是方方的三十年集,好重,序言中感谢我帮他编集,祝我健康长寿,我看的眼泪都出来了。”我一直想请她老人家以后在书上签个名字留念,但是校样被出版社压了太久,待到好不容易印出来已经来不及了。西谚有云“迟做总比不做好(Better late than never)”,可是有的时候,迟做与不做其实没有多大区别。本书所收计二十六篇,均作于《比竹小品》之后。在此期间我还编订完成《周作人译文全集》,重校完成《周作人自编集》。我一直勉力去做计划要做的事情。我也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关于生死问题的笔记,将来或许可以整理成书。精彩文摘:“十足的鲁迅”举隅 许广平讲过一个关于鲁迅的故事:“一九三一年,避难住在旅馆的时候,有一位叫老杨的工友,当他是老教书先生,天天跟他围炉子谈天,叫他代写家书,简直不晓得他是鲁迅,这就是十足的鲁迅。”老杨大概没读过鲁迅的书,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鲁迅已矣,我们现在只能读他留下来的书了。但是由此也未必能够看到许广平讲的那个“十足的鲁迅”。周作人批评说:“我曾见过些鲁迅的画像,大都是严肃有余而和蔼不足。可能是鲁迅的照相大多数由于摄影时的矜持,显得紧张一点,第二点则是画家不曾和他亲近过,凭了他的文字的印象,得到的是战斗的气氛为多,这也可以说是难怪的事。”又说:“鲁迅写文态度本是严肃,紧张,有时戏剧性的,所说不免有小说化之处,即是失实。”(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日致曹聚仁)作者通过文字为自己塑造形象,并不一定要与日常生活中的本人完全一致;可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文字之中的作者而已,如果希望据此还原文字之外的他,那就需要小心一点。且来举个例子。周作人说:“在老家里有一种习惯,草囤里加棉花套,中间一把大锡壶,满装开水,另外一只茶杯,泡上浓茶汁,随时可以倒取,掺和了喝,从早到晚没有缺乏。”说来类似习惯好像并不限于绍兴一地,我即曾见先父采用,称为“茶母子”,盛在搪瓷杯里,冬日放在炉台上加热,兑开水喝。鲁迅在东京时,也是这种喝法。“所用的茶叶大抵是中等的绿茶。好的玉露以上,粗的番茶,他都不用,中间的有十文目,二十目,三十目几种,平常总是买的‘二十目’,两角钱有四两吧,经他这吃法也就只够一星期而已。”不过他后来喝茶就讲究多了。许广平说:“到了上海,改用小壶泡茶,但是稍久之后,茶的香气会失去的,如果不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细细品茶,他就会要求另换一壶。等到新鲜的茶来了,恰到好处的时候,他一面称赞,一面就劝我也饮一杯。”然而鲁迅写杂文《喝茶》,有云:“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显系承袭此前所作《文学和出汗》,旨在宣传文学的阶级论;设若由此推测他自己那时仍然一点儿享喝茶“清福”的工夫都没有,对照许广平的记述,恐怕只能说是被鲁迅的文章误导了。再举一个例子。周作人说:“关于吃食,虽然在《朝华夕拾》的小引中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事实上却并不如是,或者这有一时只是在南京的时候,看庚子、辛丑的有些诗可以知道,至少在东京那时总没有这种迹象,他并不怎么去搜求故乡的东西来吃。”许广平记述鲁迅晚年生活,也说:“吃的东西虽随便,但隔夜的菜是不大欢喜吃的,只有火腿他还爱吃,豫备出来不一定一餐用完,那么连用几次也可以。素的菜蔬他是不大吃的,鱼也懒得吃,因为细骨头多,时间不经济,也觉得把时间用在这种地方是可惜的。”周作人提到“鲁迅的照相大多数由于摄影时的矜持,显得紧张一点”,我想起陈丹青说过,看了鲁迅的照片,“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鲁迅的确“上相”,尤其是在那几张流传最广的照片上,看上去特别干净潇洒。当年有个十五岁的女孩马珏亲眼见过鲁迅,所说却大相径庭:“一个瘦瘦的人,脸也不漂亮,不是分头,也不是平头”,“穿了一件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又老又呆板”;她大为感慨:“鲁迅先生我倒想不到是这么一个不爱收拾的人!”许广平在女师大上课,对鲁迅的第一印象是:“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一向以为这句话有点夸大,看到了这,也就恍然大悟了。褪色的暗绿夹袍,褐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手弯上、衣身上的许多补钉,则炫着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钉。人又鹘落,常从讲坛跳上跳下,因此两膝盖的大补钉,也掩盖不住了。一句话说完:一团的黑。那补钉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耀人眼。小姐们哗笑了!‘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也许有人这么想。”她概括说:“‘囚首垢面而谈诗书’,这是古人的一句成语,拿来转赠给鲁迅先生,是很恰当的。”偶有例外。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七日,鲁迅“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为作翻译”,内山嘉吉记云:“片刻间,店门口闪了一道光亮,穿上一身雪白的长衫的鲁迅先生走了进来。我不知道该怎样描写当时的情景,鲁迅先生的服装和外面的阳光正争相辉映着。他那件长衫简直像是用水晶织成的一般灿烂夺目。平时总见鲁迅先生穿的那件是褪了色的似赭非赭、似黑非黑色的长衫,今天简直使我大为吃惊。”嘉吉的哥哥是内山完造,“在讲习班第一天结束归来的那天,家兄也和我谈起那件长衫,他也不禁‘嗬!’的一声发出感叹。”这倒适与陈丹青的赞美遥相呼应了。 回忆鲁迅的文章很多,其中不少述及他的日常生活,又以许广平和周作人所写最为详尽,可以抵得上《论语》里的《乡党篇》了。周氏兄弟在东京时同居一室,据周作人介绍,鲁迅每晚在洋油灯下读书,“要到什么时候睡觉,别人不大晓得,因为大抵都先睡了,到了明天早晨,房东来拿洋灯,整理炭盆,只见盆里插满了烟蒂头,像是一个大马蜂窠,就这上面估计起来,也约略可以想见那夜是相当的深了。”这里提到鲁迅几样生活习惯——烟瘾很大,熬夜,再加上起床很迟,在他实乃至死不渝。许广平说鲁迅吸烟“每天总在五十支左右”;孔另境说他“烟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我几乎从没有见他的手指里间断过烟卷,烟的质地又是十分恶劣”。鲁迅还爱喝酒,郁达夫说:“他对于烟酒等刺激品,一向是不十分讲究的;对于酒,也是同烟一样。”孔另境所言略有出入:“每次吃饭都是要饮一些酒的,不一定饮多,但确为他所嗜爱,不过酒的质地却异常讲究,有一次见许女士亲自为他用玫瑰花浸着什么酒,有一次在他家吃饭,我饮了他几杯绍酒,那酒味的醇厚,是我在上海任何朋友家里都没有饮到过的。”许广平则说,鲁迅通常“饮到差不多的时候,他自己就紧缩起来,无论如何劝进是无效的”。鲁迅又爱吃零食,李霁野说:“先生是爱吃糖食和小花生的,也常常用这些来款客;有一回随吃随添了多次,他的谈兴还正浓,我料想两种所存的不多,便笑着说,吃完就走,他说,好的,便随手拿出一个没有打开的大糖盒。这以后,有一回打开盛花生的铁盒时,里面适逢空无所有,他笑着说,这次只好权演一回空城计了。”许广平则说:“糖也欢喜吃,但是总爱买三四角钱一磅的廉价品。” 总的来讲,鲁迅终生过着一种近乎波西米亚人的生活,而且辛苦忙碌,如俗话所云“蜡烛两头烧”。但有一点值得一提,即如郁达夫所说:“一般和我们在同时做文字工作的人,在我所认识的中间,大抵十个有九个都是把书斋弄得乱杂无章的。而鲁迅的书斋,却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整理得必清必楚。” 孙伏园说:“他虽然作官十几年,教书十几年,对于一般人往往无法避免的无聊游戏,如赌博,如旧戏,如妓院,他从未沾染丝毫。”许寿裳则说:“鲁迅极少游览。” 鲁迅晚年爱看电影,如许广平说“算是唯一的娱乐了”,而且每次的座位都是票价最贵的。“他的意思是,看电影是要高高兴兴,不是去寻不痛快的,如果坐到看不清楚的远角落里,倒不如不去了。所以我们多是坐在楼上的第一排,除非人满了,是很少坐到别处去的。”去看电影,也不坐电车和黄包车,要坐小汽车。“晚间,小孩子睡静了,客人也没有,工作也比较放得下的时候,像突击一下似的,叫一辆车子,我们就会很快地溜到影院坐下来。”鲁迅平生所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复仇艳遇》,时为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去世前九天。他在日记里评曰“甚佳”,胡风“后来听见夫人景宋女士说,看了那以后的先生是高兴得好像吃到了称心的糖果的小孩子一样”。鲁迅还给朋友写信,鼓动“不可不看”。该片原名《杜布罗夫斯基》,改编自普希金著小说,拍摄于一九三五年,片长七十五分钟。这部电影如今只因鲁迅才被人们提及,导演亚·维·伊万诺夫斯基亦已隐没不彰,他与鲁迅同岁,多活了三十二年。鲁迅去世不久,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之二》中说:“一个人的平淡无奇的事实本是传记中的最好资料,但惟一的条件是要大家把他当做‘人’去看,不是当做‘神’,——即是偶像或傀儡,这才有点用处。”二十年后,他又将此文收入所著《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神”虽改为“超人”,其实还是这个意思。
-
群山不会忘记人民日报文艺部本书精选《人民日报》副刊2021年发表的散文、随笔近百篇结集而成。主题名为同名散文“群山不会忘记”。本书分为如下几辑:“致敬与礼赞”讲述了革命前辈和功勋党员催人奋进的感人事迹;“梦想与奋斗”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不懈奋斗的精神;“生态与发展”将广阔中国的壮丽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城市与乡土”折射了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展现与家乡不解的情缘;“遇见与感悟”记录了作家对生活的所思所想。2021年散文精选内容丰富,文坛宿将梁衡、叶辛、赵丽宏、何建明等人的作品悉收其中,代表着当代散文的发展风貌和创作水平。
-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是一本作者自选随笔集,囊括了廖一梅投身文艺创作二十年来的精华文字,包括9篇谈话录、7篇创作手记、话剧《恋爱的犀牛》《柔软》《琥珀》和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的经典台词、近130幅历年话剧演出剧照……书写了对生命、孤独、痛苦、爱情以及写作的种种独特见解,勇敢坦率,不矫揉造作,告诉你种种人生真相。她有力气,不虚假,幽默,动人,坦诚又清醒,书中的文字也呈现出这种气质,有着万钧之力。“巧妙地度过一生有何意义?我宁愿选择笨拙”,书中随处可见的人间清醒式话语,总能击中人们心中柔软的某处,启发人们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
大叔马家辉 著,时代华语 出品这本书是马家辉在中年之际写下的散文集,亦是关于家与行的漫漫记忆。生活、爱情、旅行……马家辉将所思所感所悟尽书于此,既是对人生百态的体悟与评述,亦是阶段性回望岁月的心情写照。从少年到大叔,是一段肉眼可见的成长与成熟。很多人期待成熟又惧怕成长,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模糊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的成熟与成长。轻快犀利,幽默生动,全是日常的动人动情之处。从少年变成大叔,仿佛瞬间之事,岁月堂堂,步履跄跄,百般滋味上心头。半生已过,岁月于此铭印,而我们跨步走过去,偶尔回望,却仍不忘继续前行。
-
番薯情贞尧仔 著贞尧仔的散文随笔集《番薯情》分为“番薯物语”与“雪泥鸿爪”两辑。辑“番薯物语”共十篇散文,围绕福清特色食品——番薯粉展开。第二辑“雪泥鸿爪”收录六篇散文,有作者对父亲母亲的深情怀念,也有在辞旧迎新之际的感怀。作者以人生旅程中感受至深的番薯作为支点,寻找温暖人心的亲情与乡情,展开一幅充满烟火气息、充满温情、充满深情的乡土人情世故画面。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题写书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画院院长张永海先生精心配图。
-
怡红快绿蓝紫青灰常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大观园里的草木也都有情。 晴雯去世之日,怡红院的一棵海棠先死了半边。“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二十四番花信风相继而来,花儿应时开放,映照着书中人的悲欢离合。那些欢乐、悲哀、心动、嫉恨和欲望,后全都埋葬在大观园的花冢里。书中的花不只是花,草不只是草,一花一草深藏寓意,背后是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故事。
-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蔡澜本书精选蔡澜论美食、人生的散文名篇,写佳肴美食,也是写别样的风土人情和世相人心;说人生道理,说的是阅尽人间之后的简单与温情。这里有知识介绍,有见闻分享,也有谆谆劝导,蔡澜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豁达通透,为年轻读者提供了一本可资借鉴、可供抚慰的人生美食之书。食物诱人的香气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冒出来,终又投射在你我的平凡生活里。全书共分五辑:"吃是一种基因",率先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讲述家庭与美食的关系,并明示蔡澜"吃货"属性由来已久的缘由;"烟火人间,吃为大焉",妙谈美食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天南地北,各有其美",网罗中国各路美食,各大派系在此呈现,蔡澜的美食宣言也暗含其中;"到世界去吃",是吃遍了世界的蔡澜开出的全球美食品鉴指南,既勾人遐想,也引人回忆,世界很大,不妨到处去吃;"人生这杯酒",是本书的升华,它掀开美食的面纱,探讨我们如何将从美食中吸取的乐趣作用于真实的日常。本书是美食之书,更是写给焦虑的年轻人的生活哲学指南。蔡澜眼界开阔,心思豁达,妙语连珠,还有颗不老童心,其作金句频出。他说,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一点也不复杂。
-
跑步前进崔予缨 著这是一本随笔集,写的都是作者10年跑步汇聚而成的点点滴滴心得的感悟。作者是一位马拉松运动爱好者。收在这里的文字,既有他参加马拉松训练和比赛的回忆,也有连续多年参加全球华语商学院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的故事,一册在手,一个跑者希望把跑步带来的人生感悟分享给大家,并鼓励更多人加入健康运动行列的期待已经跃然纸上。而且,长跑运动带来的是对专注于当下的思考以及如何提升意志力和保持生命活力的启迪。正是在这一点上,这本书的价值就更不同寻常了。
-
艺术大师刘海粟的朋友圈石楠本书以文学传记的形式,以作者对刘海粟生前的近距离采访,全面呈现了刘海粟一生的交友故事。他们当中有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在艺术之路上给予的启发,有与傅雷、郁达夫在海外漂泊辗转时的患难友谊;有刘海粟对学生(如潘玉良、刘抗)的提携,有见证徐志摩的爱情,亦有与徐悲鸿的论争等等。游走在文学圈与艺术圈之间,勾勒出刘海粟在艺术史之外真实、立体的形象。通过他与师友的相识相知,展现了刘海粟为复兴中国艺术而建立上海美专,结识、培养大批中国现当代杰出艺术家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
巴黎的鳞爪徐志摩 著《巴黎的鳞爪》是徐志摩感怀、记游、叙事之散文精品,共收录徐志摩经典美文多篇,有《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吸烟与文化》《我所知道的康桥》《拜伦》《达文謇的剪影》等。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国到欧洲,在他留下足迹的地方,他也留下了不少韵味无穷的记游华章。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欧游漫录,包括西伯利亚旅行见闻,意大利的情思,巴黎、伦敦的感怀,等等。美丽的风光,拨动着他的心弦;风土人情,让他感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遇见的不同的人,则更触动着他思想深处的种种观念。而去国怀乡的感念,思亲念友的牵挂,也融会在那行踪记录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