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沙之书石厉《沙之书》是石厉的个人文学随笔。石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派诗歌重要诗人,治学勤勉,也具有深厚的旧学素养。本书涉及广泛,于众多短小作品中不时涌出妙语佳句,展现出老道、质朴而又棱角分明的个性。
-
莲塘月色段晴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弟子、著名历史语言学家、梵语专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的随笔集。内容分为“师友杂记”“四海壮游”“学林探胜”“随笔序评”四部分,主要记述了作者在学界的师友往来、在宇内的奇绝壮游、对于学术前沿问题的独得之见以及生活随感等内容。以条分缕析的文字对学术研究抽丝剥茧,以充满感情的文笔将生活点滴娓娓道来。读之不仅可以对于阗语研究、印度学研究、佛典研究、丝路文献研究等学术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有明晰的认识,而且对于学者的精神风骨亦多高山仰止之慨。
-
得之我杏崔天醍故事发生在北方的一座名为清洲的小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这里仍维持着宁静。清洲首富齐隆昇的次子齐继盛痴迷武学、不学无术、顽劣不堪,为了管束齐继盛,齐隆昇经老友宋时先介绍,聘请女扮男装的沈杏儿以教授齐继盛武学为名引其走向正道。 沈杏儿出身武学世家,少时出外读书,结识了挚友白小英,白小英向她传播了女子自立自强的信念,在白小英的鼓励下,沈杏儿勇敢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她与青梅竹马的师兄封敏雄两情相悦,并在他的影响下逐渐生出了对革命的向往。然而封敏雄南下参加革命,从此音信全无。 此时全面抗战爆发,白小英青梅竹马的恋人、共产党人陈怀冰突然找到沈杏儿,他邀请沈杏儿参加革命、投身抗战。沈杏儿接受任务,深入虎穴,为我党获取了重要情报,却因此被敌伪政府通缉,危在旦夕。齐继盛冒着极大的危险将沈杏儿平安送出城,自己却因为包庇通缉犯被敌伪政府定罪。为了不连累家人,齐继盛被迫上山当了土匪。 在陈怀冰的引领与影响下,沈杏儿加入了共产党,成长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并且正式更名为沈云卿。沈云卿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各项任务,直到接到了组织上的一项特殊的任务:训练根据地一支新收编的队伍,使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
拒绝想象徐兆正《拒绝想象》是青年批评家徐兆正首*部批评文集,作者以其宽阔的视野、透彻的思辨和犀利的文字,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多面向的有力思考。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以体裁划分。在上编中,无论是先锋写作(《现实主义语境中的先锋写作可能》)、历史小说(《历史小说的共情与想象》)还是侦探推理小说(《当代叙事与侦探小说的结构》)等各个领域,徐兆正的分析和思辨都切中肯綮,卓有见地。下编以作家论为主,写作对象包括林语堂(《林语堂的三重身份》)、刘震云(《刘震云创作脉络辨》)、阿乙(《阿乙论》)等,将名家形象以严谨的考据、精细的梳理立体化地用文字呈现了出来。
-
文化是我们另外的故乡梁晓声本书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精神的散文随笔集,包括了文化思考、文艺批评、文学反思、随想之旅等内容,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宏观历史考察,也有对文艺作品的微观解剖,力图从中整理一条出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的见微知著的内容线索。作者思考角度新颖、语言辛辣犀利、思想振聋发聩。
-
中国文学植物学潘富俊 著本书是著名景观植物学教授潘富俊先生的代表作,潘教授多年来从事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在学界享有较高声誉。《中国文学植物学》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植物与文学这一主题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植物名称的辨析与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国画中表达画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礼仪植物及文学植物引进史……此书可以说是作者近半个世纪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既有理论的支撑,也不乏文学的审美趣味。
-
苔枝缀玉陈均 著《苔枝缀玉》是昆曲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陈均的随笔集,全书共三卷。卷一、卷二收录文化随笔四十余篇,从汤显祖到白先勇,从莎士比亚到李安,古今中外,皆在笔下。卷三以生动的笔触讲述近世及当代昆曲名家故事,细数昆曲发展之历史,读来隽雅而余味悠长。
-
冯骥才散文冯骥才本书为冯骥才先生亲自选编的历年来散文精品,分为岁月、艺事、风物、杂谈、游历、人物六辑,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故乡与异国,时光与风景,师长与擦肩而过的百姓……处处是来自作家心灵深处的声音。冯先生人生阅历丰厚,观察万物有画家的细致眼光,落入笔锋又有文学家的细腻思索,娓娓道来世态人情,平和间有激奋,沉郁后见希望,在丰沛的情感之下,还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呈现出多方位的艺术之美。
-
躺着奔跑李鑫 著从磕磕绊绊开书店,到成为小城里的“网红”,从“哟,这还有一家书店呢”,到“哟,这家书店还开着呢”,六年半以来,李鑫坚信两件事:一是,“我欣赏大都市的快,也喜欢小城的慢。”“在小城也可以护好心中小火苗,在慢节奏中也能学习和成长。”二是,“我很快乐。”“我要是哪天要饭了,也是颠着碗、哼着小曲去的。” 不想卷 不摆烂不鸡血不被激用自己的方式,过想要的生活。
-
老风口张者1949年,一支部队高喊着口号,带着渴望和激情,鼓励着自己徒步向新疆开进。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其前身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三五九旅”。没有人烟,没有绿树,也没有白色的水井……面对茫茫大漠,这支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上、95%都是光棍的部队要扎根新疆,要屯垦戍边。扎根新疆没有女人不行,屯垦戍边没有水不行,女人和水成了这支部队当年重要的给养。几十年之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荒原变成了良田,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发展成了有百万之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