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躺着奔跑李鑫 著从磕磕绊绊开书店,到成为小城里的“网红”,从“哟,这还有一家书店呢”,到“哟,这家书店还开着呢”,六年半以来,李鑫坚信两件事:一是,“我欣赏大都市的快,也喜欢小城的慢。”“在小城也可以护好心中小火苗,在慢节奏中也能学习和成长。”二是,“我很快乐。”“我要是哪天要饭了,也是颠着碗、哼着小曲去的。” 不想卷 不摆烂不鸡血不被激用自己的方式,过想要的生活。
-
老风口张者1949年,一支部队高喊着口号,带着渴望和激情,鼓励着自己徒步向新疆开进。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其前身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三五九旅”。没有人烟,没有绿树,也没有白色的水井……面对茫茫大漠,这支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上、95%都是光棍的部队要扎根新疆,要屯垦戍边。扎根新疆没有女人不行,屯垦戍边没有水不行,女人和水成了这支部队当年重要的给养。几十年之后,沙漠变成了绿洲,荒原变成了良田,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发展成了有百万之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滋味施珏本书以38位《红楼梦》中的美人为分析对象,将众金钗置身于当时的居所和环境中来观察,以全新视角重评了《红楼梦》中十二正钗及重要副钗的性格、人际关系和命运。此外,本书选取了18种美食,以红楼人物和美食相结合的角度,从细节着手细腻剖析,再现了曹雪芹写作年代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丰富的古代物质文化。
-
散文诗的新时代桂兴华本书精选88位代表性散文诗作家的121首经典作品成书,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化“诗”的内质与鲜活话语及在场特质,对新问题、新现象及时关注,记录新时代文学的生动实践;二是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散文诗领域里的新生力量,首次以老、中、青三代阵容呈现散文诗发展面貌;三是重视评鉴,以不同视角探讨成熟作家的写作经历与作品特色,对于理解、认识散文诗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发挥筛选和保存经典的功能,为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的经典化与传世提供可靠基础,全面展示散文诗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成就,为深入研讨21世纪文学发展提供文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西明堂散记周伟洲作者从事民族与边疆历史研究工作以来,撰写过若干书评、研究述评(包括学术史)、笔谈、序跋和学术会议发言等形式的小文章,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短小、明快的文章不仅更为直 接、清晰地反映出作者的立场和取向、治学方法和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故而结集成册。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边疆随笔”“书林品评”“书序撷粹”和“研究述评”。 其中,有作者深刻的治学经验谈,有作者回忆在1992年参加中外西域考察的惊险经历,有作者对边疆民族史研究的详细学术综述,还有对陕西文物保护功臣陈孟东先生的深情回 忆……读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民族与边疆地区的历史与当下的状况,尤其是对于我们如何去认识一些遗留的历史问题,大有裨益。
-
优雅的归程徐斌作者从老年心理健康的角度,以一个个心灵故事为基础,为初老一族提供10个优雅返航的心理秘笈。心理健康知识如空中明月、风中长笛,只要领悟就能拥有,只要愿意就能练成神功。我们边走边学,结伴同归。除了心灵故事,作者还为掌握每个秘笈提供了重点的优雅提示,提高晚年优雅的可操作性。高水准的电影和书籍打开了连接自我和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大门,在每个老年优雅秘笈的后面,作者都推荐一部与心理健康和疗愈有关的电影或书籍,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抑郁、焦虑、社会适应障碍等心理概念,并学习从观赏文学和电影中获得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
人海中的你夏国平本书为上海作家夏国平的人物纪实性质散文。这部作品共12篇,20余万字,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其中有上世纪60年代风云变幻的叙述,70年代知青感情的真实记录,还有兄弟民族之间真诚友谊的表达。此外,作者还娓娓讲述改革开放后创业者的感人故事,描写一对夫妇为保护上海老建筑几十年如一日无私付出的感人事迹,还刻画了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几十年无怨无悔的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另外,作者还写了自己父母亲平凡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的善良真诚。本书都是作者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呈现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 ,以及那个时代的特色。作者描述生动形象,读来感人肺腑,颇具阅读与欣赏价值。
-
西行列车段正渠学界概括著名画家段正渠的艺术之路——“从陕北民歌到滚滚黄河”,同样适用于他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是大西北的泥土气息,厚重的外壳掩盖不了由柔软的内心溢出深沉的情感,粗粝的表层之下,炽烈的情绪迸发而出。这种强烈的个人特色,尤为突出地体现在他的文字中。段正渠写西北乡土、陕北高原、黄河两岸的农民生活,生命的韧性和深切的感情力透纸背,与其绘画作品相得益彰。本书是段正渠写作历程跨越30年的选文首次公开结集出版,呈现了其隐秘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游走在广袤大地,与人和时间的精神对话。
-
何以为家话梅本书收录了话梅的12篇非虚构故事,如实记录了一个非典型的、却又在许多方面凝聚了当今农村缩影的家庭:孱弱而老实的父亲、花六百元买来的母亲,和抱养来的弃婴女儿,“我”。他们是相依为命的陌生人,是没有血缘的至亲,也是彼此苦难人生里仅有的一点亮光。命运给他们以风暴,他们却仍怀抱希望,构筑起温情的家园。生活并未给他们留下多少选择。他们时而顺从,时而混沌,时而坚硬非常:父亲孱弱,一生未曾得到过母爱,饱尝失败的艰辛,但他坚持“女娃也得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母亲胆怯,一生被“卖”三次,出逃成功的那回,却为了“我”这个非亲生的女儿自愿折返;“我”则是这块土地上长不出的一种作物,将自己从苦难中拔起,移栽出了一个未来,却又为了重病的母亲重返家园。命运残忍,但笔下的村庄依然是美的。他们拼凑而成的家终也离散,但“家”的语词已被他们重新释意。读过后,在人心中留下“何以为家”的命题。
-
追熊猫的人蒋林一群人,常年驻扎在深山老林,只为追寻大熊猫的足迹,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一家三代,延续数十年光阴,不改初心,毅然投入到保护大熊猫的事业中。一家三口,告别喧嚣的都市,回归宁静的大自然,开启保护大熊猫和传播大熊猫文化的特别之旅。来自法国的女孩,在父母的陪伴下,沿着大熊猫的足迹,畅游中国的河流山川。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为大熊猫而来,他们的伤痛因大熊猫而治愈,他们的内心因大熊猫而平静,他们的人生因大熊猫而意义非凡。他们,就是追熊猫的人。所有热爱大熊猫的人,都是追熊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