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道家哲学
作者:邵汉明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1-01
ISBN:9787544502719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作者公木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生前为吉林大学教授。邵汉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主编。两位对道家部有较深的研究,造诣颇深。本书对道家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析和研究了道家的政治哲学、自然哲学、认识哲学、人生哲学、道德哲学、养生哲学、艺术哲学以及杨朱的为我哲学,阐微析疑,见解深刻、成熟,新意盎然。本书1996年12月出版后,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反响。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该书序中说:“这是一本颇具新意和理论深度的全面论述道家学说的新著。”
作者简介
公木(1910—1998)原名张永年,字松如,1910年出生于河北束鹿县,1928年冬至1937年8月就读于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国文系。1954年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1961年12月任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后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中国诗经学会成立后,被推为该会名誉会长、顾问。主要著作有《诗经今译》、《诗经选读》、《中国文学史·先秦部分》、《老子校读》、《老子说解》、《中国诗歌史论》等。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道家哲学的发生与演变
二 老庄其人其书
三 道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四 道家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道家的政治哲学
一 无为而治的提出
二 无为政治的要义
三 对礼义法度的批判
四 论战争和用兵
五 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
第三章 道家的自然哲学
一 本体论思想
二 宇宙论思想
三 物相论思想
第四章 道家的认识哲学
一 反智与真智
二 为学与为道
三 认识局限性的根源与“言意之辨”
四 是非的超越
第五章 道家的人生哲学
一 人生价值之肯定
二 人生境界之构想
三 理想人格之设定
四 生死的超越
第六章 道家的道德哲学
一 非道德与超道德
二 善恶的超越
三 名利的超越
四 处世的艺术
第七章 道家的养生哲学
一 养性说
二 养气说
三 主静说
四 制欲说
五 其他养生方法
第八章 道家的艺术哲学
一 道的本体与道的境界
二 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美
三 无名论与玄览、游心及虚静、心斋
第九章 杨朱的为我哲学
一 杨朱其人及其学派
二 关于《列子·杨朱篇》
三 杨朱的思想
四 杨学的地位及其绝灭的原因
附录 道学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一 老庄其人其书
二 道家思想渊源及其学派演变
三 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质
四 道家思想研究
五 道家思想比较研究
六 道家之历史地位与道学之现代价值
七 其他问题研究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补记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道家哲学的发生与演变
二 老庄其人其书
三 道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四 道家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道家的政治哲学
一 无为而治的提出
二 无为政治的要义
三 对礼义法度的批判
四 论战争和用兵
五 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
第三章 道家的自然哲学
一 本体论思想
二 宇宙论思想
三 物相论思想
第四章 道家的认识哲学
一 反智与真智
二 为学与为道
三 认识局限性的根源与“言意之辨”
四 是非的超越
第五章 道家的人生哲学
一 人生价值之肯定
二 人生境界之构想
三 理想人格之设定
四 生死的超越
第六章 道家的道德哲学
一 非道德与超道德
二 善恶的超越
三 名利的超越
四 处世的艺术
第七章 道家的养生哲学
一 养性说
二 养气说
三 主静说
四 制欲说
五 其他养生方法
第八章 道家的艺术哲学
一 道的本体与道的境界
二 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美
三 无名论与玄览、游心及虚静、心斋
第九章 杨朱的为我哲学
一 杨朱其人及其学派
二 关于《列子·杨朱篇》
三 杨朱的思想
四 杨学的地位及其绝灭的原因
附录 道学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一 老庄其人其书
二 道家思想渊源及其学派演变
三 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质
四 道家思想研究
五 道家思想比较研究
六 道家之历史地位与道学之现代价值
七 其他问题研究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补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