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上下)
作者:刘长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2-01
ISBN:9787802304581
定价:¥7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套装上下册)》提出,文化和科学形态之深刻的思维根源是“时空选择”。人类在对待(认识、审美)世界时,不可能时空并重:或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或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西方属于前者,中国属于后者。世界有无限多的层面,因此科学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迄今人类在科学上至少主要形成了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中国。以此立论,作者对易、道认识论及中国兵学、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做了新的阐释,说明主客相融、天人合一同样是一条有效地认识世界的路线。其目标,是在现象层面而不是到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规律,而现象属于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
作者简介
刘长林,1941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改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员,2002年退休,现任曲阜孔子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著作有《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1982)、《中国系统思维》(1990)等。
目录
目 录
上 册导 言…………………………………………………………………………………………1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1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5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14
(四)中国传统是研究象科学…………………………………………………………17 第一编 易、道认识论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21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28
(一)西方实体求原……………………………………………………………………28
(二)中国观物取象……………………………………………………………………47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57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57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62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81
四 老子论有无相生…………………………………………………………………………113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114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129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161
五 《周易》执无御有………………………………………………………………………168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169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188
(三)生命伦理…………………………………………………………………………217
六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236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236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247
七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295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295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302
八 汉语与意象思维…………………………………………………………………………324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324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327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332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339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343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346 第二编 易、道与兵学
九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355
(一)道由关系生物……………………………………………………………………355
(二)易卦刚柔立本……………………………………………………………………360
十 中和圜道…………………………………………………………………………………370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370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389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403
十一 阴阳自组——生化之纲………………………………………………………………422
(一)太极制令,两仪从听……………………………………………………………422
(二)阴阳概念的来源…………………………………………………………………428
(三)中国式的自组织哲学……………………………………………………………438
(四)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450
十二 唯民是保——兵之价值………………………………………………………………454
(一)继善成性,和为贵………………………………………………………………454
(二)兵不得已而用之…………………………………………………………………460
(三)“能以众正,可以王”——民心为胜利之本…………………………………470
(四)神武不杀…………………………………………………………………………478
(五)君子与诡道………………………………………………………………………485
十三 兵法尚象——中国兵学的走向………………………………………………………493
(一)“制器尚象”,用兵属“器”——再论取象比类……………………………493
(二)战争主要表现为象………………………………………………………………500
(三)智取高于力取……………………………………………………………………503
(四)人的因素重于物的因素…………………………………………………………509
(五)知易行难,重在运用——有可传,有不可传…………………………………520
(六)用兵要则不离象…………………………………………………………………524 下 册
十四 择人任势………………………………………………………………………………545
(一)以道领器,造势无穷……………………………………………………………545
(二)造势法则之一……………………………………………………………………549
(三)造势法则之二——“战势不过奇正”…………………………………………567
(四)用势三要…………………………………………………………………………582
十五 胜于无形——“无”的妙用…………………………………………………………592
(一)形:以形相胜,先胜后战………………………………………………………592
(二)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应形于无穷……………………………………612
(三)因:兵形象水,因敌制胜——无为而无不为…………………………………625
十六 论《管子》兵学………………………………………………………………………646
(一)兵政互制…………………………………………………………………………646
(二)人为本,必重器…………………………………………………………………649
(三)强不必胜…………………………………………………………………………652
(四)至善不战…………………………………………………………………………657 第三编 易、道与中医
十七 《周易》时空观………………………………………………………………………663
(一)中国式的生命时空体系…………………………………………………………663
(二)《周易》时空的相对性和规律性………………………………………………668
(三)《周易》时空的价值性和不均匀性……………………………………………672
(四)往者屈,来者伸…………………………………………………………………676
(五)开放环形时间和宇宙演化………………………………………………………680
十八 《周易》万生求久……………………………………………………………………684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684
(二)顺则能久…………………………………………………………………………691
(三)节以致久…………………………………………………………………………696
(四)通圜可久…………………………………………………………………………700
十九 《易传》论德…………………………………………………………………………705
(一)从重生到重德……………………………………………………………………705
(二)利者义之和………………………………………………………………………708
(三)见仁见智的统一…………………………………………………………………714
二十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719
(一)卦爻图象模型……………………………………………………………………719
(二)系统演化的理论…………………………………………………………………721
(三)有机复杂系统的原始控制理论…………………………………………………738
二一 疏五行…………………………………………………………………………………743
(一)五行学说的三个来源……………………………………………………………744
(二)五行学说的三个阶段……………………………………………………………749
(三)五行系统模型的特点……………………………………………………………768
二二 说气……………………………………………………………………………………771
(一)气与思维方式……………………………………………………………………771
(二)气学建立的概略历程……………………………………………………………778
(三)气的实质…………………………………………………………………………783
(四)气道合一…………………………………………………………………………805
(五)气与宇宙图景……………………………………………………………………818
(六)气与人身观………………………………………………………………………823
二三 论通……………………………………………………………………………………832
(一)通是道的本质属性………………………………………………………………832
(二)顺性而通…………………………………………………………………………835
(三)物物相通…………………………………………………………………………843
(四)言意之辩与通……………………………………………………………………849
(五)以通为美…………………………………………………………………………861
(六)通与医道…………………………………………………………………………869
二四 《管子》心学…………………………………………………………………………876
(一)《管子》心学与生命的自我超越………………………………………………876
(二)《管子》心学与气………………………………………………………………891
(三)《管子》论心性与摄生,与认识论……………………………………………907
二五 淮南论人身结构及养生………………………………………………………………922
(一)与天地相应的心身理论…………………………………………………………922
(二)养生的三个层次…………………………………………………………………928
(三)治身、修道、经世三统一………………………………………………………934
二六 中医理论问题六议……………………………………………………………………938
(一)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938
(二)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944
(三)中医学——象科学的代表………………………………………………………964
(四)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973
(五)深思中医百年沉浮………………………………………………………………987
(六)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993小 结 中国的科学精神……………………………………………………………………1004
一 时空选择与科学精神………………………………………………………………1004
二 “并生”和“为一”的主客关系…………………………………………………1006
三 现象本身的理论概括………………………………………………………………1017
四 容纳个别,统摄偶然………………………………………………………………1025
五 时间性的认知体系…………………………………………………………………1040
六 象科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1046
附 录 “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1051
主要参考文献…………………………………………………………………………………1059
后 记…………………………………………………………………………………………1060
上 册导 言…………………………………………………………………………………………1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1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5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14
(四)中国传统是研究象科学…………………………………………………………17 第一编 易、道认识论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21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28
(一)西方实体求原……………………………………………………………………28
(二)中国观物取象……………………………………………………………………47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57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57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62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81
四 老子论有无相生…………………………………………………………………………113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114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129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161
五 《周易》执无御有………………………………………………………………………168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169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188
(三)生命伦理…………………………………………………………………………217
六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236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236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247
七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295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295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302
八 汉语与意象思维…………………………………………………………………………324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324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327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332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339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343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346 第二编 易、道与兵学
九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355
(一)道由关系生物……………………………………………………………………355
(二)易卦刚柔立本……………………………………………………………………360
十 中和圜道…………………………………………………………………………………370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370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389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403
十一 阴阳自组——生化之纲………………………………………………………………422
(一)太极制令,两仪从听……………………………………………………………422
(二)阴阳概念的来源…………………………………………………………………428
(三)中国式的自组织哲学……………………………………………………………438
(四)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450
十二 唯民是保——兵之价值………………………………………………………………454
(一)继善成性,和为贵………………………………………………………………454
(二)兵不得已而用之…………………………………………………………………460
(三)“能以众正,可以王”——民心为胜利之本…………………………………470
(四)神武不杀…………………………………………………………………………478
(五)君子与诡道………………………………………………………………………485
十三 兵法尚象——中国兵学的走向………………………………………………………493
(一)“制器尚象”,用兵属“器”——再论取象比类……………………………493
(二)战争主要表现为象………………………………………………………………500
(三)智取高于力取……………………………………………………………………503
(四)人的因素重于物的因素…………………………………………………………509
(五)知易行难,重在运用——有可传,有不可传…………………………………520
(六)用兵要则不离象…………………………………………………………………524 下 册
十四 择人任势………………………………………………………………………………545
(一)以道领器,造势无穷……………………………………………………………545
(二)造势法则之一……………………………………………………………………549
(三)造势法则之二——“战势不过奇正”…………………………………………567
(四)用势三要…………………………………………………………………………582
十五 胜于无形——“无”的妙用…………………………………………………………592
(一)形:以形相胜,先胜后战………………………………………………………592
(二)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应形于无穷……………………………………612
(三)因:兵形象水,因敌制胜——无为而无不为…………………………………625
十六 论《管子》兵学………………………………………………………………………646
(一)兵政互制…………………………………………………………………………646
(二)人为本,必重器…………………………………………………………………649
(三)强不必胜…………………………………………………………………………652
(四)至善不战…………………………………………………………………………657 第三编 易、道与中医
十七 《周易》时空观………………………………………………………………………663
(一)中国式的生命时空体系…………………………………………………………663
(二)《周易》时空的相对性和规律性………………………………………………668
(三)《周易》时空的价值性和不均匀性……………………………………………672
(四)往者屈,来者伸…………………………………………………………………676
(五)开放环形时间和宇宙演化………………………………………………………680
十八 《周易》万生求久……………………………………………………………………684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684
(二)顺则能久…………………………………………………………………………691
(三)节以致久…………………………………………………………………………696
(四)通圜可久…………………………………………………………………………700
十九 《易传》论德…………………………………………………………………………705
(一)从重生到重德……………………………………………………………………705
(二)利者义之和………………………………………………………………………708
(三)见仁见智的统一…………………………………………………………………714
二十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719
(一)卦爻图象模型……………………………………………………………………719
(二)系统演化的理论…………………………………………………………………721
(三)有机复杂系统的原始控制理论…………………………………………………738
二一 疏五行…………………………………………………………………………………743
(一)五行学说的三个来源……………………………………………………………744
(二)五行学说的三个阶段……………………………………………………………749
(三)五行系统模型的特点……………………………………………………………768
二二 说气……………………………………………………………………………………771
(一)气与思维方式……………………………………………………………………771
(二)气学建立的概略历程……………………………………………………………778
(三)气的实质…………………………………………………………………………783
(四)气道合一…………………………………………………………………………805
(五)气与宇宙图景……………………………………………………………………818
(六)气与人身观………………………………………………………………………823
二三 论通……………………………………………………………………………………832
(一)通是道的本质属性………………………………………………………………832
(二)顺性而通…………………………………………………………………………835
(三)物物相通…………………………………………………………………………843
(四)言意之辩与通……………………………………………………………………849
(五)以通为美…………………………………………………………………………861
(六)通与医道…………………………………………………………………………869
二四 《管子》心学…………………………………………………………………………876
(一)《管子》心学与生命的自我超越………………………………………………876
(二)《管子》心学与气………………………………………………………………891
(三)《管子》论心性与摄生,与认识论……………………………………………907
二五 淮南论人身结构及养生………………………………………………………………922
(一)与天地相应的心身理论…………………………………………………………922
(二)养生的三个层次…………………………………………………………………928
(三)治身、修道、经世三统一………………………………………………………934
二六 中医理论问题六议……………………………………………………………………938
(一)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938
(二)中医学生存的哲学依据与经络的时间本质……………………………………944
(三)中医学——象科学的代表………………………………………………………964
(四)阴阳代表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973
(五)深思中医百年沉浮………………………………………………………………987
(六)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993小 结 中国的科学精神……………………………………………………………………1004
一 时空选择与科学精神………………………………………………………………1004
二 “并生”和“为一”的主客关系…………………………………………………1006
三 现象本身的理论概括………………………………………………………………1017
四 容纳个别,统摄偶然………………………………………………………………1025
五 时间性的认知体系…………………………………………………………………1040
六 象科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1046
附 录 “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1051
主要参考文献…………………………………………………………………………………1059
后 记…………………………………………………………………………………………106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