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作品
-
剩山赵野 著本书收录中国当代知名诗人赵野1985—2022年间重要诗作,完整呈现诗人的写作路径和审美取向,呈现他“信赖祖先的思想和语言”的文化态度,以及“重塑传统和山河”的诗学抱负。赵野的诗歌把历史和自然放在一起写,往往给读者奇异的美感。他一直致力于找回汉语的节奏和音韵,努力恢复汉语奇妙的语感。赵野的作品秉承“天下忧”与“万古愁”的汉语诗学文脉,将个人经验、文化情怀和历史意识融为一体,在当代汉语诗歌里开出了一种新气象。三十多年来,赵野一直钟情于汉语诗歌的伟大传统,他以“我就要重塑传统和山河”的雄心壮志,让汉语诗歌精神在他那里复活,而且奇迹般地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为举步维艰的现代汉语诗歌提供了新的路数、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很多年以后回望新诗史时会发现,赵野正是那种开辟方向的源头性诗人。——敬文东(诗歌批评家、学者) 赵野近几年的写作,以其形式的块状对称拟似汉字的方块字结构,以其十行诗的严整对应汉语数字的整数,独树一帜的新组词法中蕴含奇妙转折的腰韵与尾韵,咒语与歌谣还有测算命运的卦辞一道形成了语义的历史皱褶,活用历史的典故与禅宗的机锋,生成一种高超的“化典”风格,其超然的诗意目光审视着文化中的人性与我们这个种族的未来。——夏可君(哲学家、评论家)
-
赶时间的人王计兵本书作者王计兵是一个外卖员,奔跑的行程累计15万公里,相当于沿着万里长城跑15个来回。在城市穿梭的日子里,他看到更多跟他一样为生存奔波的人,外卖员、农民工、保洁员、保姆。他们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地奔波,却跑丢了自己的身份:既不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个落脚之地,故乡和父母又在不断远去。 如同一个来自底层中国的行吟诗人,王计兵记录下自己和他们的狼狈,以及作为劳动者的自尊。他写道:我也有自己独立的国度,我沸腾的血,就是我奔流不息的江河,我嶙峋的瘦骨,就是我耸立的山川。 这些在赶时间的间隙,写在烟盒上、废报纸上的诗句,是来自劳动现场的民歌,生机勃勃,粗粝尖锐。有些被偶然传到网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共鸣,单首诗歌阅读多达2000万人次。本书就是他诗歌的首次集结出版。
-
星期六晚我们去散步吧隔花人 著·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的意义,花有花的语言,风有风的方向,种子有种子的选择,每个与你相遇的人都有他出现的理由。作者以童真的视角,将大多数人忽略的美好一一落笔成诗。·这本诗集很轻,三言两语自成宇宙,这本诗集很重,千山万水装满心事。每个人都是诗人,每个诗人都是孩子。·全书共收录作者136首诗集,作者以童真的视角,直接、清晰、简单、灵动的写下当下年轻人的内心问题、人生困惑以及生活中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美好。配以简单、黑白且有寓意的漫画,引起当下年轻人的喜欢和思考。
-
雪落土墙村胡中华 著本书为重庆诗人胡中华的诗歌自选集,收录诗人近些年创作的诗歌近200首,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曾在文学报刊公开发表。全书分为“土墙村”“小谣曲”“小亲人”“新作坊”“桃花山”“青竹溪”“小大爱”七部分,以自然、风景、村庄为主线,以诗人的记忆、怀念为手段,写土墙村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土墙村人的梦想、追求,构建了一幅多元且丰富的乡村图景,表达出诗人对故土的深爱。诗人以“小”切入,由“小”及大,由“我”及人,虽抒写个人的命运、情感和复杂的内心变化,但以独特的诗句、投入的情感打通了有着类似经历、类似情感的人们进行心灵交流的通道。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性特征,也具有独特的超越性。
-
小草集苏淑坤《小草集》是一部汇集了作者多年创作精华的古典诗词集。内容上包括游历各方、社会记事、生活闪光,其中以古典诗词叙异国风光、记录20年来社会变迁间的重要事件、以精巧格律话生活咸淡尤为出彩,是一部散发着生命力和创作热情的作品。
-
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安琪此书是诗人安琪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精选集,作者大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先是故乡的“长诗福建安琪”,后成为北漂的“短诗北京安琪”。其身上的先锋性、女权主义、独立的思考能力,体现在她的诗作中即为清醒的问题意识和重新确认俗见事物的与众不同处。 全书分为四辑:辑一 第三说,辑二 菜户营桥西, 辑三 邮差柿, 辑四 在历史中。前期的诗是激情洋溢,《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是她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到北京后,诗词记录下了她的困顿、迷茫、生存压力,《极地址境》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反响强烈。
-
和雪一起融化丞墨关于诗集《和雪一起融化》 本书收录了诗人丞墨近年来创作的122余首诗作。丞墨的诗歌,用唐诗、宋词、元曲古典文化,加上现代散文形式的创意,以温婉的诗词与柔美的文字,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 读丞墨的诗,使我想起了法国一个女影星:苏菲·玛索。神秘、迷离的性感,仿佛水与火的交融。如果以季节来表示,她的诗似乎略有萧瑟的深秋之感;如果为她的诗寻找一种颜色的话,我想应该是在轻纱掩映之下的朦胧的紫色。诗人一直站在内部世界与外亮部世界的交界处,那应该是一个人的灵魂所能放置的最佳方位。她的诗里有太多内在的直觉,几乎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巨大的黑暗,然后诗人试图去突破它,寻找到一个有光的出口,穿过长长隧道而终于走出来。这使得她的诗里有了阴影的美学效果,有了因遮蔽而产生出来的直观的阴郁、隐秘,积聚的力量越是潜藏则产生出的能量越大,外冷内热,因克制而浅淡的表情之下,是炽烈。她从原始的本质的混沌的力量中,却产生出了秩序,她以含混的说不清的诉说方式,却达到了生动而可靠的效果。在具体的手法上,诗人又把这种混沌或阴影转化成了文字的繁复,诗中有一种片面的、甚至病态的不均衡之美。诗人先天带着脆弱的敏感,用第六感官写诗。她总是想表现出那原本不能表现的,她总是想触摸那原本无法触摸的,于是她写出了一些极端个人化的精微的感觉,她的诗不是爽脆斩截的,不是明晰的,甚至缺乏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那种亲和力,她的诗是粘连的,高冷的、暖昧的、怀疑的,甚至还带着一丝傲娇,正由于此,这使得这些诗作具有某种不可穷尽性。爱、悲痛、死亡、迷惘、恨,这些千古不变的东西,诗人很擅长写它们。作为一个女性,尤其是敏感的女诗人,性别本身以及这个社会人文环境都会给带来困扰和艰难,可以选择直接反抗和叛逆,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来应对,比如,丞墨选择的方式是,把它照原样写出来,同时在她那里处理成了貌似认可并且屈服,这种认可和屈服并不是投降,而是像接受并携带上某种轻微毒素因而产生抗体那样,具有了免疫效果,结果是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具体说来,她的那些与女性本身有关的诗作,当涉及女性自己生命情感中的挣扎,她会带出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恰恰是以这种接近自我毁灭的方式,她成功地达到了对于女性身份和困境的突围和超拔。《一字一字,敲打着灵魂》《欲望——罂粟花》都是这方面内容的佳作,像核裂变一样的内心的挣扎和痛楚,都被处理得非常具象而可感。那首《折一段思念》是写母亲的,她写了母亲大半生像西西弗斯反复推动那块巨石那样重复劳作的无价值以及悲哀,写母亲何尝不是在写自己,何尝不是在写全天下至少是中国社会所有的女人?男作家写母亲与女作家写母亲,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中国作家尤其是男性作家大都有恋母情结,对比一下中西方,全世界没有哪个民族的作家,像我们中国作家这样从古至今写母亲的作品数量如此巨大,写故乡其实也大多是在写母亲,弑父加恋母,甚至连朱自清的《背影》里那个父亲的形象其实也具有了母亲的特征,那个背影更像是一个母亲的背影。很多男作家在写母亲的时候,那种赞美和颂歌里总让人隐隐地感觉到有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鼓励甚至要求全天下女性都去继续自我牺牲的阴谋诡计。而丞墨这首《折一段思念》里才包含了女性对女性的真正的怜恤,还有一种不平与无奈,隐含了一声叹息。那首《家的方向》,以及另一首《沉默的方向》,是间接地来写女性,写他者。一个菜卖水果的小贩,一个普通的甚至底层的女性,因为信仰,整个人生似乎都变得高大上,虽然她在宣扬自己信仰时过于霸道,但她找到了自己的大Boss,这个世界因此而被超越,甚至她把这个世俗世界打倒了,还有连没有给她带来所谓幸福的女性身份都被超越了,在她的苦难里是有盼望的甚至是有欢喜的。诗人并没有做出评判,只是客观地写了出来,稍稍在结尾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困惑,这个人物本身就挺有意思。 丞墨的诗歌,就仿佛从头到尾都通上了电流,令阅读者会产生猛然触电之感。这一定不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结果,理由只有一个:她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她只是忠实地把自己写了出来。 丞墨的诗歌风格非常明显,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某种个人风格,特点包含优长,也会包含局限。越是娴熟,越是到了需要警惕之时。无论从内容还是手法上来看,这样的诗,如果一口气读上很多,就会渐渐发觉出一些单调,她的诗歌面临进一步地生长和拓展,其实还可以写得更综合一些,或者换个词,更“共和”一些。她的诗句里似乎还需要一股“风”,从句子中间吹过,风飘飘以轻飏,让诗获得飞翔的能力。在这本诗集里,记录了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高尚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拼搏努力工作的人,一个披星戴月闯荡江湖的人,一个工作失败挫折、爱情失败,人生在低谷中艰难跋涉、失去方向的人,正如诗人所说:“为了好好地活着,为了能够生活得好一点点,我们要经历多少苦难、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呢!这就是人生。人生不过是在修行中历练着自己的耐力,忍力,坚强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个正的能量,支撑着我们好好地活着,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时光。” 丞墨,北京人,国际企业经营管理学博士毕业,曾在日本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婚后移居苏州工业园区,曾做过二家企业的负责人,后辞职回家,专事写作,以诗歌与小说创作为主。
-
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B站网友本书内容选自B站网友的作品,共130余首诗。源起于戴建业老师和B站UP主“有山先生”发起“我在B站写诗”等话题,短时间积累了网友投稿的数万首诗,不仅在站内形成一股热潮,甚至冲上了微博热搜。
-
中小学生怎样写新诗祁人什么是诗?什么是新诗?何谓诗人? 情绪是产生诗的原动力。 灵感好比一首诗的导火线,它将点燃和引爆诗的情绪。 没有想象力的充分发挥,那么就不成为诗,也便没有了诗意。 诗到语言为止。 构思的巧妙,关键在于要做到自然而然无雕琢之痕。 主题小、篇幅小的诗,并不简单。 中小学生学习写新诗,在形式上可以自由、开放,不必拘于一格。
-
片羽 胡亮诗选胡亮《片羽》是诗人、诗评家胡亮创作至今的一部短诗集,共计150首左右,这些诗歌曾先后发表于《诗刊》《扬子江诗刊》《诗建设》《星星》《草堂》《诗林》《青年文学》《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等刊物,其主题主要聚焦于大自然的神性和人类的羞愧感,积极探讨人类与大自然(植物、动物和大地)的关系,大力弘扬“天人合一”重要思想和生态主义思想,在更加积极的向度上重塑诗人和诗歌的社会形象,堪称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在新诗领域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