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作品
-
中国新诗库周良沛编序新诗,转眼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人会老,诗是不会老的,它没有衰老的时候,只有成长、成熟的过程。七十年的光荣,也有七十年的艰难、曲折。七十年的历史毕竟是七十年的新诗作品写就的,不是能够以论代史所能说明的。新诗运动必然要推出它的代表人物,尽管不可能每位诗人都能成为他所属的时代的代表,但只他的作品有一定影响,就总在代表诗的存在着的世界之一角。存在的并非都是合理的,要了解研究新诗,又不能不正视那些存在。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于是,既有开路先锋,也有来往过客。有大路四通八达,看轨迹而知路之所以有路。历史不会回头,过去的也不会只是过去。它们在过去的某一时空中现出的特征与殊相,不会在历史江河的流逝中而无踪迹,而是浪涛中时沉时浮,时稳时现,时扬时抑……。文学史可以为它分期划代,分派论艺,然而,诗体本身的发展,又总是前后相关相连,嬗变承递着的。它的光荣和那痛苦的教训,为后来者继往开来,为无数寻找出路的山溪在东流的大江中找到流向。历史,是无法否定的存在;诗史,是创造发展的历史。对它,予以科学的认识,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中国新诗库》,力求是客观的,却不是客观主义的,对在新诗运动中有过不同影响的,不同风格流派的,现在又能搜集选编到作者一定数量作品的诗人,系统地介绍能说明这些诗人创作道路的作品。选出的作品,有可读性,或有研究及资料价值。在没有出现一部完整的新诗史前,读者完全可以和应该从系列“五四”后有代表性的新诗作品中读到一部可见,可感,可思,可悟的活的新诗史。
-
空间的驰想林庚著这是一个老诗人、大学者,一个世纪老人的暮年随想诗。用艺术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空间的意义、时间的存在、人生的境界,艺术的价值等重大问题的哲学思想。字里行间折射着诗人近一个世纪的激荡人生和丧偶十年来情感波澜,凝聚着哲人的智慧和诗人的灵感。
-
从心诗词集余立著本诗词集既有五言、七言古风,五言、七言绝句,也有五言、七言律诗和排律。内容有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记述党和国家大事,反映时代风貌等,共收700余首诗词。
-
北方 南方蔡天新著伊丽莎白·毕晓普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桂冠诗人,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隆。她出身殷富人家,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一生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先后在六座风格迥异的城市居住。毕晓普的诗歌以梦幻般的敏捷和复杂的想象力著称,注重精确的观察和细节描写;而刀子的乞讨生活放浪不羁,有过五位同性恋伴侣,两位情人为她自杀;她是个病理学上的酒徒,同时是位出色的厨师,其他家务则由女友操持。本书以作者的旅行为线索,回忆并分析了女诗人传奇的一生,从中折射出和她同时代的60多位欧美文化名人,包括八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趣闻轶事。
-
北山楼诗施蛰存著余总角时、侍大人游寒山寺。见石刻枫桥夜泊诗、大人指授之、琅琅成诵、心窃好焉。年十二、大人授以诗古文辞。自杜甫兵车行杜牧阿房宫赋始、遂渐进于文学。求书自习之、五六载间、尽玉溪昌谷李杜元白而至于汉魏六朝、皆若可解悟、会心不远。独于当世名流、海藏散原石遗晚翠诸家、则往往不能逆其志。自愧才下、学或未至。乃取东坡山谷宛陵茶山诸集读之、固未尝不可解、因甚惑焉。时散原方以江西宗匠主坛坫、末生后学咻之嚾之、不可一世。余三复其集、噤不敢言、所得者偶有句耳。南社诸君子则以江西诗为遗老文学、不足以任革命鼓吹、乃举唐音以为帜。然自柳亚子以下皆规橅龚定庵、才或未济、徒见浮薄。宋且不至、何有于于唐。遂弃诗不观、转而事新文学、偶亦作旧诗、皆拟古也。抗战军兴、流移滇闽、稍稍作韵语、寄情言志。然平生讽诵、博涉多方、古来诗人、各有影响。推敲之际、辄受绳约、终不能脱前人科臼。因知宗宁宗唐、徒费唇舌、邯郸学步、孰为是非。于是放笔直书、惟求辞达。或一年止数诗、或经年无一诗。垂四十载、所作不逾三百。删其十一、録而存之、以识平生踨迹、一时情感。览之者当讥其凡庸总杂、不成家数。余亦自知其体气不纯、无当大雅。所自许者、无不可解之作耳。然欲使老妪都解、则犹有愧于白傅也。
-
插翅膀的乡事王耀东著《插翅膀的乡事》共206首诗,其中55首是发表过的作品,其余全是近两年的新作,全书共分5卷。第一卷,感觉的姿势;第二卷,血溶的真情;第三卷,审视的形态;第四卷,石雕的记忆;第五卷,永恒的歌唱。书中展示了作者最新的创作心态,浓郁的乡情和深切的故土之恋,无不闪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写农村,能和农民命运交织,血肉相联,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个沉思,一个微笑,都能看出作者的新鲜视角和新的追求,有一种厚重感,立体感,多层次的节奏。表现手法上可刚可柔,舒展有度,诗语朴实真诚,意象丰富新颖,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上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的一本诗集。值得广大诗歌爱好者和诗歌理论研究工作者阅读。
-
诗比历史更永久张柠著本书是一部广义的文学批评文集。它将20世纪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创作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考察。“没有经典的时代”,主要考察20世纪中国叙事文学存在的问题;“同时代人的写作”,主要探讨当代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创作的现实意义,并对当代一些文学思潮和争鸣作回应;“诗比历史更永久”,主要展示白银时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遗产。全书资料丰富,斐然成章。
-
近现代名家丛帖本社 编徐生翁(一八七五——一九六四),早年嗣李姓,名徐,号生翁。中年书署李生翁,晚年署徐生翁。浙江绍兴人。徐牛翁的书法奇屈高占,他早年取法汉、魏碑版,尤对《石门铭》、《史晨》及两汉刻石着力最深,以后他又遍临秦汉刻石,钟鼎彝器,从而更丰富了他的用笔和意境。他写道:一余习隶书二十年,以隶意作直一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一经过几十年的取法探索,徐生翁终于走出了一条迥异于世俗而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新路,其书风的基本格调,就是古涩拙朴,奇屈生辣,拙趣中又不乏自然天趣。本帖汇集了徐生翁书古诗文的三件作品,写得极为自然、率意,反映了徐氏书法的基本特点。其中,徐氏书法对时俗书风的叛逆性,以及他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所富有的出神入化般的变化,足以说明徐生翁书法所独具的历史意义。
-
唐诗杂论闻一多撰;傅璇琮导读《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国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际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
郑愁予诗的自选2郑愁予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