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作者:陈其荣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01
ISBN:9787309052633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并与近年来学术界崛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型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本书通过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反思,提出并阐释了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学之哲学基础的基本思想;概括和总结了现代科学技术直至21世纪初的重大成果,以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科学技术价值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论的新构架展示了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相一致的基本原则,论述了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人文社会观及其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与新方法,阐发了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与人文社会观相统一的重要思想。本书立意新颖,构思独特,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内容丰富,概念明晰,见解独到,分析深入,资料翔实,语言流畅;不仅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诠释了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而且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阐发了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与人文社会观相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社会的脉动,把读者带入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学思想领域的理论深层和研究前沿。本书既可作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理工科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及各级管理干部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作者简介
目录
导言: 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一、科学技术学: STS衍化的新形式
二、作为科学技术学之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
三、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篇 科学技术本体论
第一章 “自然”之为“存在”
一、“存在”之意义的考析
二、什么是“自然”
三、自然界: 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四、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二章 自然界的演化(上)
一、从存在到演化
二、自然演化的科学图景
三、自然演化的基本方式
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下)
一、自然演化的方向
二、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三、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循环发展律
四、“多宇宙论”: 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第四章 自然界的人化
一、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化自然”
二、自然对人的异化:“生态危机”
三、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与生态自然观
四、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重大转折: 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五章 科学问题的提出
一、科学问题: 科学发现的真正起点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和选题的基本原则
三、科学问题的转换: 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
第六章 科学事实的发现
一、科学事实的概念
二、科学事实发现的理论
三、科学事实发现的方法
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发现
一、科学理论的形式及其发现的本质
二、科学理论发现的模式
三、科学理论发现的逻辑方法
四、科学理论发现的“超逻辑”方法
第八章 理论体系的建构
一、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与性质
二、科学理论的认识功能: 科学解释
三、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四、科学理论系统化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确认
一、科学理论评价的实质和意义
二、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与评价标准
三、检验和评价科学理论的复杂性
四、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
第十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一、科学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
二、科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第三篇 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十一章 技术究竟是什么
一、技术的原始含义: 制作
二、技术的流行观念: 合目的的手段和人的行动
三、技术的“为人”属性: 人体器官延长
四、技术的文化面相: 技术之为文化
五、技术认识论的核心范畴: 知识和知识体系
六、技术的最一般规定: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第十二章 技术认识的含义、模式与技术合理性
一、技术认识的基本含义
二、技术认识模式理论述评
三、技术的合理性
四、技术认识论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第十三章 工程技术认识的逻辑程序和方法
一、工程技术认识的一般逻辑程序
二、工程技术认识的一般方法(上)
三、工程技术认识的一般方法(下)
四、现代新工具论: 系统科学方法论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论
第十四章 科学与技术
一、科学与技术的本质联系
二、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模式
四、科学研究模型的发展: 从线性模型到扩展性模型和象限模型
第十五章 科学与社会
一、科学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发展的社会因素: 经济、政治和文化
三、科学史案例分析:“李约瑟难题”和“默顿命题”
四、科学的社会建构: 科学知识的社会性
第十六章 技术与社会
一、两种对立的技术社会理论: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二、一种新型的技术社会学: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
三、技术发展的过程与模式
四、高技术与社会
第十七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四、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
五、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 科学技术价值论
第十八章 科学技术: 以价值为目标的事业
一、价值: 科学技术追求的根本目标
二、科学技术中的价值因素
三、科学技术的真理价值、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十九章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
一、科学技术的伦理属性
二、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促进作用
四、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规范
第二十章 科学与人文: 冲突与融合(上)
一、何谓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缘起
三、科学与人文的论争: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第二十一章 科学与人文: 冲突与融合(下)
一、科学与人文之争在中国的回响:“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二、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附录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后记
一、科学技术学: STS衍化的新形式
二、作为科学技术学之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
三、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篇 科学技术本体论
第一章 “自然”之为“存在”
一、“存在”之意义的考析
二、什么是“自然”
三、自然界: 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四、自然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二章 自然界的演化(上)
一、从存在到演化
二、自然演化的科学图景
三、自然演化的基本方式
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下)
一、自然演化的方向
二、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三、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循环发展律
四、“多宇宙论”: 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第四章 自然界的人化
一、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化自然”
二、自然对人的异化:“生态危机”
三、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与生态自然观
四、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重大转折: 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五章 科学问题的提出
一、科学问题: 科学发现的真正起点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和选题的基本原则
三、科学问题的转换: 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
第六章 科学事实的发现
一、科学事实的概念
二、科学事实发现的理论
三、科学事实发现的方法
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发现
一、科学理论的形式及其发现的本质
二、科学理论发现的模式
三、科学理论发现的逻辑方法
四、科学理论发现的“超逻辑”方法
第八章 理论体系的建构
一、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与性质
二、科学理论的认识功能: 科学解释
三、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四、科学理论系统化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确认
一、科学理论评价的实质和意义
二、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与评价标准
三、检验和评价科学理论的复杂性
四、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
第十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一、科学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
二、科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第三篇 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十一章 技术究竟是什么
一、技术的原始含义: 制作
二、技术的流行观念: 合目的的手段和人的行动
三、技术的“为人”属性: 人体器官延长
四、技术的文化面相: 技术之为文化
五、技术认识论的核心范畴: 知识和知识体系
六、技术的最一般规定: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第十二章 技术认识的含义、模式与技术合理性
一、技术认识的基本含义
二、技术认识模式理论述评
三、技术的合理性
四、技术认识论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第十三章 工程技术认识的逻辑程序和方法
一、工程技术认识的一般逻辑程序
二、工程技术认识的一般方法(上)
三、工程技术认识的一般方法(下)
四、现代新工具论: 系统科学方法论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论
第十四章 科学与技术
一、科学与技术的本质联系
二、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模式
四、科学研究模型的发展: 从线性模型到扩展性模型和象限模型
第十五章 科学与社会
一、科学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发展的社会因素: 经济、政治和文化
三、科学史案例分析:“李约瑟难题”和“默顿命题”
四、科学的社会建构: 科学知识的社会性
第十六章 技术与社会
一、两种对立的技术社会理论: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二、一种新型的技术社会学: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
三、技术发展的过程与模式
四、高技术与社会
第十七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四、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
五、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 科学技术价值论
第十八章 科学技术: 以价值为目标的事业
一、价值: 科学技术追求的根本目标
二、科学技术中的价值因素
三、科学技术的真理价值、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十九章 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
一、科学技术的伦理属性
二、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促进作用
四、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规范
第二十章 科学与人文: 冲突与融合(上)
一、何谓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缘起
三、科学与人文的论争: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第二十一章 科学与人文: 冲突与融合(下)
一、科学与人文之争在中国的回响:“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二、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附录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