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作品
-
经典·关汉卿·戏曲陈芳英作者以多年专业的戏曲研究,从关汉卿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都市繁华、市井娱乐,以及现存资料中描写的关汉卿,来一探这位戏曲大师的大致面貌。同时精选关汉卿一生重要代表作品,从散曲和杂剧入手,分别探讨关汉卿在这两方面的成就。全书深入解说,浅出导读,让读者得以亲近一代戏曲大师的创作生命及作品精彩原貌,并因此进一步理解元曲杂剧创作特质与历史流变。
-
诗的活力与新原质林庚,葛晓音 编选导读林庚是诗人,也是研究诗歌的学者。本书精选了他的诗词论文、随笔等四十余篇,分为盛唐气象、唐诗远音、谈诗稿、新诗探索四部分,呈现了他在古诗和新诗两大领域的学术建树和主要观点,特别是他作为一个诗人论述古典诗词的独到之处。林庚特别推重盛唐诗和浪漫派诗人,原因在于他特别重视诗的活力与新原质。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敏感的事物,“新的诗风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这便是诗的原质;而唐代正是诗的新原质发现得多的时期。
-
经典·屈原·楚辞傅锡壬《经典·屈原·楚辞》是“人与经典”系列丛书之一,本书通过解读中国史上具名创作的部文学总集《楚辞》及屈原生平,看见生而为人所能发挥的巨大力量,读懂《楚辞》在不同时代散发的超凡魅力。长期研究屈原作品的著名学者傅锡壬,全面解读屈原及其制作品,从创作时代背景到后代人们热读《楚辞》的风潮,从名作《离骚》始,到仍存争议的《卜居》,分篇娓娓道来。本书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部分是对屈原生平的介绍,文学性的优美笔调叙述屈原的遭遇和心路历程,有身临其境之感。对屈原经历的感同身受,也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他作品的意境。第二部分是对楚辞特点的介绍,以及对《楚辞》一书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对屈原作品的赏析,每篇作品之前均先介绍创作背景和特色,原文配有白话译文,对其中掌故和精彩之处做单独的注释解读。为了能渐进式地进入屈原的创作心境,第三部分的解读顺序作者做了特别安排,先读《九歌》,再读《离骚》《九章》等,后是《招魂》和《大招》。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刘少雄东坡多情,也长于思辨,在词的世界里,他所抒写的情,所呈现的意境,有多样的姿态,在出入之间,展现出各种跌宕的情怀,充满着兴发感动的力量。东坡绝非完人,他有优点,也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人之可贵,就在有不完美处,东坡和我们一样会犯错,有缺点,但却比一般人更能承担苦难,并以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襟,面对人生困境,表现出更强韧的生命力。读东坡词,往往更能读到一种勇于面对生命的态度,一种自由意志和创新精神的展现。“人与经典”不只介绍经典,更强调“人”作为思考、建构、阅读和反思经典的关键因素。因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发经典丰富多元的活力。我们的经典早早就发出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大哉问。千百年来的声音回荡我们四周,不断显示人面对不同境遇——生与死、信仰与背离、承担与隐逸、大我与小我、爱欲与超越——的选择和无从选择。
-
纳兰性德和他的词黄天骥纳兰性德是清代词坛名家。《纳兰性德与他的词》1983年初版,至今仍然是研究纳兰性德甚至清代文学不可绕开的著作。本书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分八章对纳兰性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交游、思想和文学观点等作了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分析,阐明他的思想矛盾、创作风格、艺术特色和在我国词坛上的地位。书中所附词作六十余首,风格、题材多样,反映了纳兰性德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使读者能较清晰地窥见纳兰性德及其词的全貌。 此次修订增添了十数篇纳兰性德家族的墓志铭,同时也增加了一篇作者创作此书的背景的文章,以更全面反映纳兰性德的一些情况。
-
红楼梦郑明娳《红楼梦》在人间流传已经两百年,它既有通俗小说讨喜的优点,又有纯文学极为丰厚的优点,不但让人百读不厌,而且每次阅读都能读出崭新的心得。同时,任何一个世代的人,都不会因时空的改变,而产生隔阂。本书是“人与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书中首先用简短的文笔介绍了《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以及续写者、点评者等共同创作者。接着对《红楼梦》进行整体的分析,提炼出曹雪芹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即个人天性的舒展,对美好爱情的提倡,追求独立的人生意义,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以及个人精神自由的可贵。“选读赏析”和“文本选读”是本书后半部分内容,分别是对《红楼梦》精彩片段的解读和相对应段落的原著摘录,充分呈现人物的魅力和《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也便于读者通过原著阅读,更加贴近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
经典·孔子·论语曾昭旭《经典·孔子·论语》是“人与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以重新发现《论语》中原本、重要的精神为主要宗旨。本书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章是对孔子的介绍。由于史料中关于孔子的信息简短,作者便通过《论语》中透露出的信息,以及其他史料中侧面反应孔子的信息,构建出孔子的思想和性情。第二章是《论语》阅读的入门引导,作者从《论语》的政治态度、思想原则和进入《论语》的方法次序上,让读者对它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三章开始到第十章,是对《论语》中核心概念的细致解读,如仁、义、孝、友、礼等,深入体味孔子的心性修养之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重视的“成人之学”,这几章内容合并起来为本书结构的第三部分。
-
读元散曲元明词随笔黄天骥本书是我国著名戏曲研究权威、古典文学专家黄天骥先生数十年来研读元散曲和元、明两代词作的精采品鉴随笔。全书对330多首元散曲和元、明两代的词作进行了简短但极为精到的评述,从大家的视角解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精品。
-
汉代诗歌新论倪其心《汉代诗歌新论》有别于其他四平八稳断代文学史的写法,从中国诗歌史上有名的悬案——有名字留存的比如流行的李陵、班婕妤诗歌等,是否伪作假托开始,用一半的篇幅,讲述了为何汉代诗歌诗人写诗不留姓名,汉代诗歌观念与实际的矛盾,一方面继承发展先秦文化艺术的传统,逐渐确立儒家诗教统治地位,一方面,真正有活力的汉代“俗”诗处于自在发展、自由竞争的状态,并因取得上层或无意或有意的支持,对过去的“雅正”形成挑战,终终于被承认为“古诗”,成为了新的雅正形式。《汉代诗歌新论》前三章“诗人没有桂冠”“四言诗歌的僵化与异化”“楚歌、骚体的兴衰和定型”仔细分析了汉代中前期文学发展的暗流涌动,第四章“汉武帝的挑战——乐府机构的立废”,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帝王振兴国家的意志,甚至近乎荒诞的行为,同样可以与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雅俗的取代更新不可逆转,汉乐府的发展无疑很好证明了这一点。《汉代诗歌新论》的后三章,则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两汉诗歌的艺术和美,这种美不是后世被格律局限禁锢的镣铐之美,而是先民的活泼的鲜明的生命力。如同《汉代诗歌新论》作者一直想告诉读者的,汉代的诗歌,有一种被长期忽视的东西,血性,质朴、纯真,以及重要的自由挥洒不受拘束的精神。这恰恰是诗歌所以存在的理由。汉代诗人为后来所称道,实在是因为它们顺承了人的天性。所以,在汉代什么样的诗歌格式都存在,不像唐朝兴盛的是整齐的律诗。诗歌的内容、艺术表现形式也多姿多彩,比如大部分的明晓如话、朴实又夸张的汉乐府;为后世所推崇、言其接续风骚的汉代五古,可讽喻可寓言甚或夹杂谶纬的汉代杂歌谣辞。
-
诗词创作发凡黄天骥这是一本探讨、指导诗词创作有广度、有深度的著作。全书共分五部分:诗词的格律、诗词的体性、感情与题材、意境的创造、诗词的意匠,从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押韵、四声、平仄、分类等,到诗歌创作的重要要素——题材的选择、感情的表达、意境的创造、结构的组织等均有精到的论述及指引。而且,书中对诗歌创作的高层次的意象、意境等也有深入的探讨。可以说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用以指导高水平诗歌创作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