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
彼得王子和泰迪熊(英)大卫·麦基大人都喜欢替孩子做主,因为他们总是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即使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日礼物,大人也要出主意,而且他们还觉得自己的主意很不错。瞧,就连王子要选择一只普通的泰迪熊做生日礼物也不行,国王和王后自有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后来在王子的强烈要求下,国王和王后才勉强同意,只是他们最终送给王子的是。一只冷冰冰、纯金制成的泰迪熊。就因为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所以它才会变得如此困难,即使王子也不例外。 童心能够让金子“软”化,可童心却很难让成人认识和尊重。
-
成语三百则曾智平 选注,魔法熊工作室 画本书选编了许多经典的成语,并给予详细的注释,配以精美的插图,对少儿文化修养有很好的启蒙作用。
-
国学小书院林希德,刘云憬,静莲,任依群 编著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在我国几乎已经达到了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程度。许多成语背后都有一段传奇轶事、历史典故,它的形式和发展蕴积着前人的认知经验和智慧,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现在的成语,实际上是一篇短文、一个故事、一段诗文、一两句俗语的浓缩,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等方面许许多多的知识。正确地运用成语,是广大少年儿童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就必须熟知成语背后的故事,涵义、以及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基于这一点,本书从中小学生学习和欣赏的角度出发,选辑了我国古代自先秦迄清末极具代表性的成语300则。通过中小学生的最喜爱的·故事形式,配以·精准的释义,·启发性的例句,以及·古美的插图,把成语立体地展现给读者。此外,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在编排顺序上,我们按照拼音排列;对于中小学生教科书中出现的成语故事均用“*”号标出。期待本书不但能给广青少年在阅读意义深刻、妙趣横生的故事时带来愉悦和享受,同时也能成为传承国学精粹的经典,帮助青少年朋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
伊索寓言/世界名著系列(古希腊)伊索|译者《伊索寓言》短小精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流传广、影响大,许多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伊索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寓言家。原是萨摩斯人雅行蒙的奴隶,因其才智被主人释放,成为自由人,去过希腊各地,后业得到吕底亚王国国王克洛索斯的重用,在一次出使特尔斐时,受到亵渎神灵的指控,因而被当地居民杀死。伊索死后,神才下了一道为伊索伸冤的旨意,领取赔偿金的是伊索旧主人雅德蒙的孙子。
-
新编成语词典胡正晖 等编著《新编成语词典》自1995年9月出版以来,深得广大读者的厚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累计印次达28次,总印数超过30多万册。本词典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小学生,为了能及时跟上中小学教材更新的形势以及帮助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出版社决定对《新编成语词典》加以修订。在本次修订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删除了部分内容重叠、艰涩难懂的词目,增补了一些中小学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常见的和活跃在人们口头、书面语中比较典雅的成语,新增了约三分之一词目;(2)改正了初版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3)对一些内容不合时宜的例句作了补充或删改;(4)对每条成语尽可能地辅以近义、反义成语,以进一步增加本词典的实用性。可以说,本词典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独特的。作为态者认真的词典编篡者,我们十分希望听到读者的意见,以使本词典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能更好地得以结合,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
成语接龙张云本书为成语接龙,配有拼音,释义造句,适合小学生(低年级)及学龄前儿童使用。
-
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张玉安,裴晓睿著本书的出版得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经费资助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成果。本书通过对印度和东南亚罗摩故事的文学、戏剧、雕刻和绘画等文本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探讨印度文本与东南亚各国文本,以及东南亚各国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反映东南亚民间文学传播、流变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揭示文学与宗教、道德、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中华成语故事纪江红《中华成语故事》(图文版)共收录了304条成语典故,根据它们所包涵的不同意义,分为六个篇章,即:品格意志、为人处世、智慧谋略、好学求知、生活启示、幽默诙谐。每个篇章各收录了几十条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语,并注明其词义、用法、出处与典故。每条成语,我们都竭力返本溯源,对于起源较晚的,也在故事中说明其演变过程,使读者了解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每条成语的理解。<br>本书是一套图文并茂的成语鉴赏书籍,取材广泛、体例新颖、编排合理,并注重知识性、准确性、趣味性。在条目方面,我们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同时对青少年读者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在内容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理解与记忆,通过文字、图片、版式的有机结合。<br>
-
当代民谚民谣蒋荫楠编著民谚民谣,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古谚谣,至今仍有其生命力。谚语,亦称“俚语”“俗语”“鄙语”“俗话”“常言”“民谚”等。前人的研究和当今的专书、词典已给它下过许多定义。“俚语日谚”“谚,传也”“谚,直言也”“谚,传言也,从言,彦声”(《说文解字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从古今的简要释解中可以看出,“谚语的历史出身,不是来自权贵,不是大人先生‘雅训之言’,而是出自‘民间’,出自‘田夫野老’鄙俚之口,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创造,自然和最有实践经验的广大劳动群众的语言生活密切相关”。(武占坤、马国凡《谚语》)简言之,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现成话。“谣”,亦称“民谣”。清人杜文澜《古谣谚》中说,“谣训徒歌”(“徒歌”指没有音乐伴奏的歌)“歌者咏言之谓”“咏言即永言,永言即长言”“长言主于咏叹,故曲折而纡徐”。《辞海》解释“谣”为没有乐器伴奏的歌,又指民间流行的歌谣。“谣谚”则为歌谣和谚语的合称。
-
汉语成语多用词典陈林、黄树凯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