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戏曲
-
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王培元这是一部以列传的形式书写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冯雪峰、聂绀弩、巴人、孟超、牛汉、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绿原、舒芜、林辰、秦兆阳、蒋路……这些名字,不仅深深地嵌入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刚直、狂狷、率真、超然、勇毅、坚韧、倔强、谦和、笃实……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富于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但当作者面对这众多的人生画面,钩沉提要,有机铺陈,在展现历史的同一性时,则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人格的力量,这是悲剧的力量,更是理性的力量。
-
2006年中国歌词精选曾宪瑞2006年中国歌词精选,主要内容有:这么多年、暮鼓晨钟、走进碑林、乡情、山喜鹊,尾巴长、老友、口红、温馨的港湾、卫士颂、我们一起去看海、做人不做仙、帐篷学校、我在另一个城市想你、这不是爱的故事、祝福中国、给妈妈许个愿等。
-
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哈罗德·品特陈红薇与演艺界相比,国内文学界对他的研究则显得步履迟缓了一点。近年来,研究者们的兴趣多集中于当代小说、文论、诗歌方面.而对于当代戏剧的关注则很不够,即便有学者开始关注战后英国戏剧的发展,讨论品特的文章也不多见,至于专著,则基本上是空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陈红薇的这本品特研究应该是这一领域开创性的成果。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它在“绪论部分”对西方学者迄今为止所做的品特研究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开阔和分析;此外,在论证和分析过程中,引用了50年来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品特访谈录,从而把握了他在近半个世纪里的思想发展过程,并涉猎最新的品特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品特研究现状的基本轮廓。在此基础上,作者找到了自己理论的依据。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切入角度,构建了一个新颖的阅读框架。这个角度或者说框架就是作者与文本的关系。自1958年品特成名作《生日晚会》上演之后,各种评论文章、专著层出不穷。最初,批评家将品特的作品与那些以反映社会问题为己任,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剧作家(如奥斯本)的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他的主体及其社会意义。后来又把他作为“荒诞派”剧作家加以研究,关注他作品中那些荒诞的、具有威胁性的喜剧风格,探讨他对“时间”、记忆式话语的运用。此外,人们还用心理分析和其他文学理论来阅读品特,不少学者还从影视、戏剧和舞台的新视角审视他。 相比之下,从作家与文本的关系来研究品特却是一条不太为人注意的道路。品特是当代剧作家中最具主观性的作家,他的戏剧创作过程总是一个透明的瞬间,他说他的记忆就像迷雾一般,当深埋在意识深处的某种感觉从记忆的长河里悄然浮现时。那便是他这里刻画的第一个场景,随后的一个个事件或场景都是他在朦胧的记忆中刻意钩沉的结果,这样一个创作过程充分表达了作家的主观精神,也体现了作家与文本一种独特的关系。作家与文本的关系在每一个作家身上都存在,但对品特这样一位总要捕捉某种无法言状之物的作家来说,这一角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从这个角度透视品特,就可以深入挖掘他戏剧中的特点.从而厘定他在当代英国戏剧史上的独特位置。作者恰当地将这种模棱两可性界定为双重性。通过探讨品特在二战前后和青年时期的经历,作者向人们证明,正是这些经历导致了品特创作上内外两个双重的视角。由于这两种不同的戏剧表现角度,他的作品总是游移在两个不同的声音和意义层面之间,无论从主体、形式和艺术技巧上,人们都不难发现这种相反相成的双重性。本书第三个特点是它侧重探索了品特作品中的政治意蕴。品特是一个意识形态感很强的作家,他的创作中始终蕴含着对社会、政治、女性和家庭的关怀,作者从双重视角深入地分析和论证品特的戏剧思想,与品特对社会政治的特殊关注毫无二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品特对国际政治、社会正义和人权等问题越来越关注,他的剧作也开始变得短小而富有强烈的政治抗议和社会批判色彩。与此同时,他也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发表政治演说,他曾公开抨击美国对科索沃的战争,抗议布菜尔和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战争,为弱小民族的生存和权益而奔走呼号。最近他明确宣布要弃文从政,终止戏剧创作,全力以赴,为维护人权和社会正义而斗争。
-
威尼斯摩尔人奥瑟罗悲剧(英)莎士比亚;卞之琳 译《威尼斯摩尔人奥瑟罗悲剧》是卞之琳翻译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瑟罗》。《奥瑟罗》的全称为“威尼斯的摩尔人奥瑟罗的悲剧”。描写勇敢、正直、荣誉感强烈的威尼斯大将奥瑟罗同极端利己主义者伊阿古之间的矛盾冲突。奥瑟罗冲破重重阻力,与贵族姑娘苔丝狄梦娜相爱并结婚,但婚后的奥瑟罗却在伊阿古的挑拨、欺骗下,扼死了苔丝狄梦娜,明白真相后又愤而自刎。
-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等;张竹明、王焕生 译於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 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欧洲戏剧的发源地。古希腊悲、喜剧都与酒神庆典和民间滑稽演出有血缘关系。本书精选了古希腊经典的悲剧和喜剧共四部。包括两部悲剧:《埃斯库罗斯悲剧》、《索福克勒斯悲剧》;两部喜剧《阿里斯托芬喜剧》、《米南德喜剧》。 古希腊喜剧和悲剧是有严格界限的。一般认为悲剧是崇高的,而喜剧则是平庸的。古希腊悲剧的演出有特殊的结构,开场即介绍剧情,然后演出,演出结束净场。中间穿插歌队,一首歌换一场,对演出起振奋作用,歌队是重要不可或缺的。 喜剧在古希腊是一种完全属于大众的艺术。在民主的空气中,剧作家畅所欲言,大众关心的话题,在喜剧中都有所体现;但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比较粗俗、演出中又经常掺杂下流成分,古希腊喜剧在当年就很难登上大雅之堂,这也影响了它的流传。
-
罗念生全集罗念生 译罗念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希腊文学翻译家。本全集收入罗念生的译著、相关研究论文及自己创作的散文诗歌、书信等,共计10卷。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欧里庇得斯悲剧六种,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伊索寓言》等著名译著。它是迄今为止收集罗老一生著译最齐全、最完整、也最精当的版本,也是文学爱好者、古希腊罗马文学研究者的最佳读本和资料库。
-
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张维娟 著元杂剧作家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下意识地把良家妇女分成了未婚少女与已婚妇女两种类型。对前一种类型,强调婚姻及时,对后一种类型,突出“从一而终”。婚姻及时与“从一而终”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前者是后者的先在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这与在妓女类作品中渲染妓女坚贞的品质一样,目的是把女性全部纳入男权制家庭中。在男女两性权力结构关系中,元杂剧作家大多倾向于强调女性的依附地位,突出男性的主体性位置。本论文第一章着力于探寻元杂剧作品中未婚女性的年龄与儒家思想中女性理想婚龄及现实中实际婚龄的差异。儒家关于女性的理想婚龄为十五岁,理论上的最高婚龄为二十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结婚年龄更低。但在元杂剧的婚姻及时戏中,未婚女性普遍到了十八岁(实为十九岁)还婚姻无着,最大的甚至已经到了二十一岁,她们的父母或是无力或是疏于操作她们的婚姻问题,由此导致了未婚女性对婚姻及时的追求。但她们对婚姻的追求,既与爱情无关,又与女性的自我意识无关,只是男性作家虚构的一场女性自发的维护男性权力的运动。本论文第二章论述元杂剧作家对于已婚妇女的“从一而终”的贞节愿望。元杂剧作家强调女性家居状态的三从四德,寡居状态下的坚贞自持、遇暴状态下的贞烈抵御,强烈谴责偷情妇女的邪恶愿望。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与元代异族统治的特定时代背景有关,与理学对社会的逐步渗透有关。本论文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元杂剧作家对于妓女形象的塑造。元杂剧作家对妓女生活的描绘与抨击,并不着眼于妓女制度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写迎来送往的生活与妓女心目中的贞节向往相悖,来塑造坚贞的妓女形象。在这类作品中,儒生总是独占花魁,即使他们是无赖的形象,也总能获得正面的道德评价,被认为是“伦理”的代名词。与他们处于三角关系的商人被作为非伦理的象征,永远处于道德评判的劣势。这一方面体现了元杂剧作家的特权阶层观念,一方面暴露了他们被儒家文化规范的狭隘的思想格局。在第四章中,笔者主要论述了元杂剧中一些常见情节模式的文化意义,探讨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元代杂剧作家的影响。在元杂剧作家看来,婚约与婚姻是神圣而永远的,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元杂剧作家高唱“天下喜事无过夫妻父子团圆”的高调,从单方面的男性利益出发,要求家庭的完整与家庭人伦关系的和谐与整饬,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家庭和睦观念的继承。第五章笔者把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与功名意识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元杂剧作家以功名意识凌驾于女性意识之上,以此凸显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为此,元杂剧作家为男主人公创造了三官合一的模式,其结局往往以时来运转高中榜首,为女人带来世俗的荣耀来体现元代杂剧作家在男女关系中的一种终极支配意识。本论文主要从文本细读入手,希望通过对元杂剧作家女性意识的系统把握,结合元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及文化机制,打破政治经济革命决定文化革命的传统文学史观点,客观认识元杂剧作品的思想意义。本论文只是作者三年内初步研究的结果,其中尚有不少欠成熟完满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关键词:女性意识、儒家文化、道德评价、功名意识
-
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卞之琳本书是卞之琳多年来从事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的成果汇集,由九篇论文组成。这些文章既由面到点又由点到面,对《哈姆雷特》、《奥瑟罗》、《里亚王》等莎士比亚悲剧剧作和莎士比亚多位研究学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
古本琵琶记汇编孙崇涛据研究者研究,《琵琶记》现存版本,有全本流传的约四十二种,选辑该剧折子或的选本计二十九种。此外还有明清各种南曲谱中引用的不同版本的《琵琶记》曲选及前从着录、今已不见的《琵琶记》版本。以上合计无虑百种。对《琵琶记》不同版本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若按照版本或版本祖本产生年代早晚及其与《琵琶记》原著接近程度画分。众多《琵琶记》版本大致可以分为“古本”和“通行本”两大系列。所谓“古本”,主要是指产生年代较早且相对接近《琵琶记》原貌的罕见版本;所谓“通行本”,主要是指经后人改动较多的流行版本影印收入本书的五种,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传世的“古本”《琵琶记》。
-
易卜生戏剧的自由观念聂珍钊 陈智平《易卜生戏剧的自由观念:中国第3届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可分为六个子议题:文学的沟通与超越——跨文化视野中的易卜生戏剧;女权主义与易卜生戏剧;易卜生戏剧中的道德观;易卜生戏剧与挪威在政治上的独立;易卜生戏剧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戏剧与自由的建构。会议的主题以自由为主轴,在国际视野下讨论易卜生的戏剧与妇女解放、道德进步、政治独立、经济改革等广泛的学术问题,既考虑到易卜生戏剧与中国自由进步的联系,也考虑到易卜生戏剧同国际学术界的联系。这次会议的主题突出了学术性,也强调了的易卜生的学术研究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进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