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作者:傅光明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1-01
ISBN:9787807132943
定价:¥2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人们以前所了解的“老舍之死”,有些是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按照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用固定的“特性形容词”编纂成的另一种形式的“荷马史诗”,或“关于过去的一副拼图”?里面保存了多少的“历史的真实”。“老舍之死”在口述史学上的意义在于,它对同一事件的多元叙述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多个侧面。不同的声音之间,有“共存、互扰、矛盾”;不同的声部之间也常有“遮掩覆盖”;也许还有人试图将自己的声音作为独唱,而将历史简单画上句号。我曾为此迷惑不解,现在则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罗生门”式的历史真实才是历史的至少一种意义所在。——傅光明
作者简介
傅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1965年生于北京,1986年大学毕业。200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著有《人生采访者:萧乾评传》、《未带地图,行旅人生》、《老舍之死采访实录》、《出逃》、《生命信徒:徐志摩》等。译有《古韵》、《观察中国》、《两刃之剑: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小说》(合)等。主编《感悟现代名家经典小说》、《感悟现代名家经典散文》、《在文学馆听讲座》系列丛书。编选《萧乾文集》10卷、《林海音文集》5卷、《茅盾小说》、《老舍散文》、《论战中的鲁迅》等数十种。从2001年起,策划、主持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义务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历史的谜团——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第一节 “人民艺术家”(1949-1956)
第二节 心灵的困惑与艺术的挣扎(1957-1966)
第三节 历史叙述中的“八二三”事件
第四节 是谁打捞起了老舍的尸体
结语
第二章 口述史未必是信史——老舍之死的史学意义
第一节 口述史的发生
第二节 “春秋笔法”与口述史
第三节 “老舍之死”的口述史学意义
第四节 口述史未必是信史
结语
第三章 老舍的文学地图——从老舍作品及其性格看“老舍之死”
第一节 文本里的“非正常死亡”
第二节 从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与悲剧意识
第三节 太平湖——有意选择的人生归宿
第四节 老舍之死的历史回音
结语
第四章 老舍之死——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宿命
第一节 从“反右”到“文革”
第二节 “文革”与知识分子人格
第三节 陈寅恪:1949年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另类”抉择
第四节 “卢梭式”的忏悔反思
结语
后记
第一章 历史的谜团——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第一节 “人民艺术家”(1949-1956)
第二节 心灵的困惑与艺术的挣扎(1957-1966)
第三节 历史叙述中的“八二三”事件
第四节 是谁打捞起了老舍的尸体
结语
第二章 口述史未必是信史——老舍之死的史学意义
第一节 口述史的发生
第二节 “春秋笔法”与口述史
第三节 “老舍之死”的口述史学意义
第四节 口述史未必是信史
结语
第三章 老舍的文学地图——从老舍作品及其性格看“老舍之死”
第一节 文本里的“非正常死亡”
第二节 从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与悲剧意识
第三节 太平湖——有意选择的人生归宿
第四节 老舍之死的历史回音
结语
第四章 老舍之死——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宿命
第一节 从“反右”到“文革”
第二节 “文革”与知识分子人格
第三节 陈寅恪:1949年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另类”抉择
第四节 “卢梭式”的忏悔反思
结语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