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董桥文录董桥著;陈子善编“你一定要读董桥”。有这么一句读书人的话,也有一本书是这样的书名。董桥的散文无疑是拥有读者再多的散文之一。他的散文很有风格,别具书卷气息,文字非常的美,读来如看小桥流水,意境幽远。本书是其散文的一个总集,其中包括深受读者喜爱的《这一代的事》、《乡愁的理念》等散文集里收录的所有散文总计300来篇,篇篇简短精彩。
-
精神的丝缕张炜著暂缺简介...
-
域外传真陈若曦台湾著名旅美作家陈若曦以创作小说成名,近年来又涉足创作小说成名,近年来又涉足散文领域,《域外传真》便是她的散文新作集。全书分为“今日美国”、“华裔在美、加”、“天涯随笔”三部分。她的散文既有女性的敏感细腻,又颇具须眉之气:视野开阔、目光锐利、见解独到。社会百态、江山风物、政经文史、往事今情无一不成精彩文章。全书表现了一个兼受东西方文化熏陶的知识女性渊博风趣、达观爽直而又不失儒雅的风采。\t\t
-
离魂徐〓著暂缺简介...
-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散文精品老品,王平编本书收录的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奠基的作品。作者大多是学术文化史上的名家,这些作品也大多是学术思想史上的名篇,可以说是他们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结晶。本书收录的这些名家,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们在文化问题上的主张,有激进主义的,有何守主义的,也有自由主义的。这些主张虽然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为了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振兴和繁荣民族文化。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救国心,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朱光甫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散文诗经典之作。该书1996年1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刘慧英著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一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正像刘慧英以丰赡的材料与雄辩的论述所揭示的,男权中心意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如此触目惊心,它足以使我们对许多天经地义、源远流长的东西进行新的观照与思考。我们很可能会为这一切暛然叹息,比叹息更重要的却是为终于有人提出了这些比起“婚姻自由、同工同酬”来说更属于深层次的问题而欣慰。走出男权传统樊篱意味着文学与社会的进步,刘慧英的书无疑是有意义与价值的。——王蒙
-
文学研究会评论资料选王晓明选编本书是与《文学研究会作品选(下)》配套的评论文章选集。本书的基本体例、选编标准以及入选文章的排列次序,都和《文学研究会评论资料选(上)》相同。至于选编的时间范围,则是限制在二十年代下半叶和三十年代上半叶。此外,还选手了少量发表于四十年代的评论文章,主要是几篇处于悼念目的写下的作家评论。可能是因为盖棺论定的缘故吧,这些文学大都能在抒遣哀思的同时,对作家及其创作生涯作出比较全面地分析,因此,尽管是个将近半个世纪,我们仍然能够从中获得相当的教益。
-
天意怜幽草柯灵著;唐金海,张晓云编耄耋高龄,柯灵先生老矣,步履龙钟,耳聩目瞢;但先生其文,却如老梅枝头,经霜历雪,青春勃发,红绿花蕾,越发辉耀。观之赏之,令人回肠荡气,心驰神往。中国是散文大国。苍茫时空,大浪淘沙,精美可传世的美文,云蒸霞蔚,哺育了历代学人。历史长河流到二十世纪,时代风云激荡,西学东渐,东西文化碰撞,交融,变幻,又孕育出一片崭新的散文天地。当二十一世纪晨钟将要敲响时,回眸近百年新文学散文史,二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散文,可谓双峰并峙,其流水曲觞,奇山怪石,茂林修竹,落英缤纷,美不胜收。八 十年代初,戏剧,报告文学,诗曾有过轰动效应,终于渐趋沉寂,唯有小说长盛不衰。散文的全面崛起,并蔚为壮观,当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不几年,杰作如林,群星灿烂。中青年散文家最为活跃凌厉,最富创新胆识。而最令文坛震惊,思索的,是奇迹般出现伪一些“白发人”的散文新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他们笔下春秋,腕底波澜,多沧桑感慨,多古今学养,多人生感悟,多深愠微讽,多蕴藉风骨,多精炼传神,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巴金,冰心,夏衍,孙犁,杨绛,刘白羽,萧乾,季羡林,贾植芳,吴冠中,张中行,金克木等。——柯灵即跻身其列,更是佼佼者之一。先生中青年时代办报刊,作影剧,写诗,小说,尤擅散文。其时写作,饥为稻粱,情寄理想,却三陷囹圄,饱经忧患,于风尘憔悴中,煮字烹文,或“驱遣愤怒”,或“抒发忧郁”,用语机智辛辣,词采清婉幽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散文热情敦厚,也间有应景浮泛之作;之后人,文一度遭殃,又罹难九年。先生半百后十多年命运多蹇,却为古稀之年文运的崛起作了“血泪的培壅”。文章和命运,常常两相违悸,人穷而后文工,中外古今似乎皆然。“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说来令人惊心,徒嘘神伤。柯灵近二十年的散文,与青壮年之作虽大体气血相通,命脉相似,但因数十年文墨生涯,出入经史,更兼劫后风光,冰雪精神,慧眼,文采独具,若以现,当代散文史发展相衡,先生晚年数十万言散文新作,已别有一番葳蕤气象,已俨然呈当代散文大家风貌。柯灵百劫归来,松柏倍劲。笔触古今,墨涉大千,有正言谠论,也有梁间燕语,有惕钩史实,也有品藻人物,有激浊荡污,也有扬清育秀,有隽思深悟,也有人情泪雨,怀人,叙事,说理,言情,忆史,或述评,记游,书信,序跋,日记等,短不过数百字,长达万余言,不拘束于形式,不受制于文体,不随五花八门的思潮转向,不为世俗的名利权势所动,而是万念汇于一心,回归自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黄遵宪《杂感》)故先生能率意随心,舒卷自如,撷英草华,挥洒天地。“天之涯,地之角,泰山鸿毛,灵魂深处,神经末梢,无所不在”。本集所选,均为先生古稀年后散文新作,自然不是篇篇珠玑,有些也瑕瑜互见,但有相当篇章,堪称绝唱,集才学,胆识,情理,德操于一炉,更兼个性独钟,文格别具,已渐臻“灵动皎洁,清光照人”的艺术境界。古今作文,推崇真实,多指真情实感,真意真话,以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意在与虚假,矫饰,欺诓相对。柯灵写作与真情一脉相承,却又能自铸新意,追求“以真为骨”。将“真”与“骨”相联,既表明“真”在作品中的骨干作用,又强调一“骨”字,含文骨,风骨,骨气,骨劲之意。古代文论大家刘勰就十分重视文中之“骨”,指出:“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所以如只孤立他讲“真”字,并未真正“搭”到柯灵散文的真脉,讲“真”更重“骨”,才是先生散文的精髓。柯灵写《马思聪的劫难》,写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一场暴雨”带来的狂欢和启示,真实而笔力凌厉,有崚嶒风骨;一九八四年写《遥寄张爱玲》,其时张氏已埋没尘封几十年,休咎得失,仿佛已有定评。先生却但陈己见,力排众议,其立论之胆识,创见,真有"笔落惊风雨"的骨力;对在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鲁迅等周氏三兄弟的抑扬褒贬,多年来对鲁迅等虽已有共识,而柯灵却独立苍茫,三言五语,切中肯綮,看似多有背时逆众之论,却能力透纸背,启人智慧;早在一九八二年,柯灵即撰文扼要论评了一直被排除在现代文学史之外的旷代大学者钱钟书的人格,情操,学识及其长篇小说《围城》等,痛斥“左”阀横行,批评了一些评论家的狭隘性和奴性。柯灵以文真而求文骨,其惊世和传世的价值已超越了单篇文章或某个具体论点,其文骨精神已具有普遍性,已启示人们悟到文坛众多类似现象的内在原委及其时代的弊端,真可谓“骨劲而气猛也”。与“真”相似,散文理应美。有各种各样的美,以文辞描写美,以意境显示美,以情性丰富美,以人格树立美,甚至以丑衬托美,以丑启悟美,以丑揭示美等。柯灵散文也描写和推崇美,却又将以“美为神”作为自己艺术美追求的终极归宿。“美”和“神”相联,相通,又是柯灵散文的新意,其要旨是,既强调"美"融化于全篇的重要,又含有美的最高境界为神韵,神采,神态,神思,传神,精神等。散文中真正精深的美,不单是朴素自然语言的韵味,不单是优美景物的描写,不单是优美辞藻的丰富,不单是人物美好品行的铺陈,不单是美好思想或情绪的渲染,不单是生动形象的思辩的论理。艺术美,贵在形神一致。神采灵动,精神深这,才可臻入化境。写布宜诺斯艾利斯,老作家以动人的笔触再现了三座雕像:据安徒生《海的女儿》雕成的"美人鱼",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 吉诃德"和"桑丘 潘沙",以及据罗马神话故事雕塑的"昂首龋齿的母狼为两个裸体的婴孩哺乳"。柯灵笔下,画面很美,而美中又蕴含着"神"——三座各自独立又形成一体的艺术包孕的丰富而深这的哲理,及其对人性的巨大冲击力——柯灵敏锐地捕捉到了,静止的美的雕塑就分外灵动而传神了。柯灵十分擅长以美孕"神",写美传"神"。写人物,乡村艺人《无名氏》台上绝技的美和台下身披黑短棉袄的庄稼汉形象的对照,神态跃然眼前;《怀傅雷》,柯灵抓住翻译家回答的两个"不"字,以及"仿佛是一只昂首天外的仙鹤,从不低头看一眼脚下的泥淖"的形象美,傅雷的精神境界全出。柯灵在以典雅清隽,自然流畅,丰富灵动,浑然天成的语言美来传神方面,在当今文坛散文家中,大有独领风骚之势。如古旧词新用,生冷词活用,常见词妙用,叠词连用,同义词套用,词组灵活巧妙的组合,参差的句式结构,四六句,对隅句,以及词句的音韵,语调,抑扬,色彩,节奏,甚至旋律等,使文章的传神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梦中说梦》,以梦贯穿全文,写现代文坛霜雪冷暖,笔锋顺势一转,云若鲁迅"看够了这几十年间的是是非非,唯唯否否,亦是亦非,亦非亦是,忽唯忽否,忽否忽唯,颠来倒去,倒去颠来。不知有何感想其组合之新奇和乐感,含意之深广和传神,凡稍有现当代社会史,文艺史常识者均可心领神会,均要为之拍案叫绝!柯灵文墨生涯与人生冷暖是融为一体的,每写及此,多系字字珠玑,句句血泪,苍凉出新词,感慨启哲思:“文字生涯,冷暖甜酸,休咎得失,际遇万千。象牙塔,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不仅语句优美,而且内容丰富,又以“相隔一层纸”戛然结束,惊心动魄,写尽了现当代万千文化人的命运和心声!点墨成金石,一句传精神,已臻炉火纯青,个人叹为观止!柯灵先生散文,老而弥壮,包孕万汇,闳远精微。承人民日报出版社之约,嘱编一册;又承柯灵先生青睐,嘱为之序。后学疏浅,深论乏力,只此付梓,以求教子读者和文坛贤达。
-
芸斋梦余孙犁著;刘梦岚编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不只区别于韵文,也区别于有规格的小说,是指所有那些记事或说理的短小文章,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杂文。但现在杂文一词,又好像专用于讽刺了。随便翻开一部古人的文集,总是分记、序、传、书、墓志等等门类,其实都是散文。鲁迅先生的集子也是如此,虽称杂文,但并非每篇都意寓讽刺。我最喜爱鲁迅先生的散文,在青年时代,达到了狂热的程度,省吃俭用,买一本鲁迅的书;视如珍宝,行止与俱。那时我正在读中学,每天下午课毕,就迫不及待地奔赴图书阅览室,伏在报架上,读鲁迅先生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的文章。当时,为了逃避反动当局的检查,鲁迅先生每天都在变化着笔名,但他的文章,我是能认得出来的,总要读到能大致背诵时,才离开报纸。中学毕业后,我没有找到职业,在北平流浪着,也总是省下钱来买鲁迅的书。买到一《芸斋梦余》,好像就有了一切,当天的饭食和夜晚的住处,都有了着落似的。不久,我在白洋淀附近的同口小学找到一个教员的职位。在这个小学校里,我当六年级级任,还教五年级国文和一年级的自然。白天没有一点闲暇,等到夜晚,学生散了,同事们也都回家了,我一个人住宿在有着大天井的院子里,室内孤灯一盏,行李萧条,摊在桌子上的,还是鲁迅的书。这里说的鲁迅的书,也包括他编的杂志。那时,我订阅了一份《译文》。同口的河码头上,有个邮政代办所,我常到那里去汇钱到上海买书。那时上海的生活书店办理读者邮购,非常负责任。我把文章中间的警辟片段,抄写下来,贴在室内墙壁上,教课之余,就站立在这些纸条下面,念熟后再换上新的。古人说,书的厄运是水、火、兵、虫。其中兵、火两项,因为丧失了补救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书的最大灾难了。抗日战争爆发,我参加抗日行列。我在离开家乡之前,把自己艰苦搜求,珍藏多年的书,藏在草屋的夹壁墙里,在敌人一次“扫荡”中被发现,扔了满院子。其中布皮金字、精装的,汉奸们认为可以换钱,都拿走了。剩下一些,家里人因为它招灾惹祸,就都用来烧火和换挂面,等到我回家时,只剩下几《芸斋梦余》,其中有一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此后,我的书,也经过不少沧桑,这《芸斋梦余》却一直在手下,我给它包裹了新装,封为“群书之长”。抗日战争年代,每天行军,轻装前进。除去脖项上的干粮袋,就是挂包里的这几《芸斋梦余》最重要了。于是,在禾场上,河滩上,草堆上,岩石上,我都展开了鲁迅的书。一听到继续前进的口令,才敏捷地收起来。这样,也就引动我想写点文章,向鲁迅先生学习。这样,我就在鲁迅精神的鼓舞之下,写了一些短小的散文,它们是:有所见于山头,遂构思于涧底;笔录于行军休息之时,成稿于路旁大石之上;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题拟高 岩而挺立。我的战友,大多是青年学生,而且大多是因为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鲁迅的书,走上革命的征途的。在这个征途上,要经常和饥饿、寒冷、酷热、疾病斗争,有些人是牺牲在拒马河、桑干河或滹沱河的两岸了。他们书包里的书,也带着弹孔。我们的书,都是交换着看,放在一起看。大家对书是无比珍重,无比爱惜。我现在想,不知道爱惜书籍的人,恐怕是很难从事文学创作吧。没有见过不爱惜器具的工匠,和不爱惜武器的战士。不好的书,没人爱惜它,也是理所当然的。艺术的生命力,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好解答。鲁迅先生的书,可以断定是永久的了。它的影响是如此之广大,持续时间已经是如此之长久。“五四”以前以后都是无与伦比的。梁启超不能比,章太炎也不能比。中国的散文作家,我喜欢韩非、司马迁、柳宗元和欧阳修。欧阳修在写作上是非常严肃的。他处处为读者着想,为后人着想,直到晚年,还不断修改他的文稿。他最善于变化文章的句法,力求使它新颖和有力量。鲁迅先生的散文,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们能够追踪学习的,有哪些方面?构成艺术的永久生命,有哪些条件?艺术创造上的真、善、美,如果这样解释:这三个字要求,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抱着对广大人民的善良愿望,抒发真实的感情,反映工农兵真实的情况;在语言艺术上严肃认真,达到优美的境界;作家的思想,代表新生的进步的力量和思潮,又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按照这些要求认真做去,那么,我们的作品虽然不能传世,也可以使当时当地的读者,得到有益的参考。我们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油印了鲁迅先生的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给初学写作者参考。这篇散文、是先生晚期的血泪之作。在极端残酷的战争年代,每读一遍,都是要感动得流眼泪的。具体地说,像这样的文章’就包含了以上的三字要素。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矛盾和斗争,鲁迅先生的散文,就永远是人民手中制敌必胜的锋利武器。这就叫不朽的著作。与此相反,最没有生命力的文章,莫过于封建帝王时期的八股试卷了。考试一完,这些试卷就被废纸店捆载而去,忙着去作纸的还魂。就是那敲开了门的“砖头”,也避免不了作为废品处理的命运。因为这些文章,说的都是假话。是替圣人立言,说的都是空话;是在格子里填文章,没有丝毫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在一篇短小的散文里,没有一点点真实的东西:生活里有的东西,你不写;生活里没有的东西,你硬编;甚至为了个人私利,造谣惑众,它的寿命就必然短促地限在当天的报纸上。大体说来,从事文艺工作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多活些日子,多有几个读者。经过认真努力,是会得到好的结果的。但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复杂的条件。写作,首先是为了当前的现实,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对现实有用的,才能对将来有用。不能设想,对当前说来,是一种虚妄的东西,而在将来,会被人们认为是信史。只有深刻反映了现实的作品,后代人才会对它加以注意。编《古文辞类纂》的那个姚鼐说过,在唐朝,谁不愿意做韩愈那样的文章,但终归还是只有一个韩愈。能做到李翱和独孤及,也就不错了,姚鼐的目标,大概定得高了一些。但是对我们来说,目标是要远大的,努力是要多方面的。在我们的时代,由于阻碍限制文艺发展的许多客观条件逐步排除,攀登艺术高峰的可能和人数,一定是要超迈前古的。学习鲁迅的散文,当然不能只读鲁迅一家的书。鲁迅生前给我们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翻译外国散文,都是为了叫我们取精用宏,多方借鉴。现在还有青年认为:鲁迅只叫我们读外国作品,不叫我们读中国古书,这是片面理解鲁迅的话。我们翻翻鲁迅日记,直到晚年,他一直在购买中国古书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有的青年说,中国古文已经成了古玩,在扫除之列,这也是不对的。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成为古玩,而是越来越为广大人民所掌握,日益发挥古为今用的现实作用。各个阶级都在利用它,我们无产阶级当然不能把它放弃。只有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当然,首先应该正确全面地理解现实,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历史。鲁迅的散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中国古代散文,是不能不很好研究的,这当然并不是反对读外国的古典散文。总之,古今中外,无不浏览,经史子集,在所涉猎,这样营养才能丰富,抵抗力才能增强。学写散文,也不能专学散文一体,对于韵文,也要研究。散文既然也叫杂文,参考的文章体式,就不厌其杂,越多越好。鲁迅的散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