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北京乎姜德明主编这里入选作品的七十四位作家,和他们的一百二十一篇文章,为一九一九――一九四九这三十年间的北平历史风云作了侧面的描述,既可以使我们对北平有更多的了解,又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
中华散文珍藏本张承志著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在继承、发扬古代和现代优秀美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繁荣。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散文写作的创新意识更加开放、强烈,审美追求更加朴素、自然,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为了展示当代散文创作的业绩,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我社将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鉴于过去已编辑出版了一批当代名作家的散文选集,新编的珍藏本丛书,主要辑纳进入新时期以来有突出成就的散文名家之精品。其编辑体例则按人分卷,每人一卷,每卷约十五万字。读者可以从中欣赏不同作家的创作风采,总览当代散文发展的真貌。
-
超现实主义导论老高放著法国外交部资助出版。
-
看蒙娜丽莎看熊秉明著暂缺简介...
-
没有热点的世界詹国枢著本书共分五辑:第一辑官样文章;第二辑热点评说;第三辑经济随笔;第四辑心灵独白。
-
骆一禾诗全编骆一禾著;张玞编骆一禾(注:骆一禾(1961-1989),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发表诗作。在北京的《十月》杂志任职时,曾主持《十月之诗》栏目。1989年5月31日因脑血管突发大面积出血去世,年仅28岁。生前发表诗作几十首,并有未发表的近两万行诗作及数万字的诗论、小说,这些作品在90年代先后汇编出版。骆一禾诗集有:《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世界的血》(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周俊、张维编,南京出版社1991年)、《骆一禾诗全编》(张玞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的创作在诗的体制上,主要有短诗、百行诗、组诗和长诗四种,其中包括两部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与海子一样,骆一禾也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骆一禾是海子诗歌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
圣母院的钟声程曾厚著暂缺简介...
-
周作人代表作周作人著;中国现代文学馆编;陈为民编选《雨天的书》最可显示周作人前期随笔的风格特色,这用他自己在《自序二》中讲的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来形容恰当不过。本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直接出面,组织全国最权威的研究专家参与编选,这样就保证了本丛书的学术质量。在品种数量上是目前为止最为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系。这次所选的108位作者,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一再筛选分析然后才确定下来的除了我们过去一直注重的主流作家之外,还兼顾了很多过去曾经被忽视却成就较高、自成特色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广大读者更富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书中所选作品,基本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众所周知,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政治运动风流中曾对自己的代表作进行了违心的修改。恢复这些代表作的原貌,是对文学史原始资料的保存,将为研究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提供有力的帮助。
-
正义的激情鄢烈山著《南方日报》的著名编辑鄢烈山的杂文集,共分四辑,第一辑叫“实话实说”,是新闻性较强的“社会评论”;第四辑“旁敲侧击”是小品;第三辑“咬文嚼字”收录一些艺文短评和读书笔记,是作者自称最喜欢作的文字;第二辑“若无所思”,是涵盖较广、有一定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的篇什,作者自称最能代表其杂文水准。这些杂文大体体现“充实”二字。
-
扫叶集舒諲著有的人还活着,而作品已经死去了。往时也曾有过信笔涂鸦的事,都被历史的洪流冲刷净尽。我重新拾起毛锥,撂下二十多年来手中的锄头,还是有幸度过那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的风暴以后的事。当时,我的心情正如同所赋的《岁暮感怀》两首绝句所云:违言两纪负心期,解网初闻惑是非;莫讶晓鸡啼树雪,从知短至迫春归。去如蕉鹿莫惊猜,叩马当年事愿乖。盼得河清身又老,驰驱不舍策驽骀!的确,由壮而老,由老而衰,仿佛一刹那。这些年,我缠绵病榻,既惋惜“少日风情惆杳鹤”,唯将“暮年心事寄涂鸦”而已。自一九七九年春,沉疴初起,开始练笔以来,先后。写了为数不多的文字,内中相当部分是在《大公报》或其他港刊发表的,集中三分之一篇目是未刊稿。有些朋友看了我写的东西,上下古今,纵横广袤,还真以为我懂得“十八般武艺”似的。其实这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真正的学人,必须由情而约,学贵专门才能有所建白、有所收获。我病在对事物的兴趣太过广泛,而对世态的谲变往往又不能超脱身外、无动于衷,这就注定了我这个凡夫俗子的自坠尘网业障。老年人要使思想不僵化,最好时刻接触新鲜事物,求得多方面认识自己所不理解的陌生世界,以强大的求知欲萌发盎然的生趣,从而开拓精神意境。这或许就是我偏爱新鲜事物,却又浅尝辄止;同时也是我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崎岖道路上活下来的缘由吧?五年中间才写了这一点点东西(除两篇旧作外),说来也怪可怜的。何况,文字的内容又如此庞杂。如今,我将这些残枝败叶,扫集拢来,汇编成册,交付出版,这在现代印刷技术发明之前,昔人称之为“灾及梨枣”。既然蒙三联书店不弃而予以出版,我也想在风烛之年给相知的友人留下一些纪念;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就算了。我惶恐不安的是不免殃及花钱买书的读者,平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友人指着集子里几篇文稿问我:“在明朗的金秋,偶尔发现飘落地面的几片败叶,也足令人减兴。倘若煞风景的败叶一扫而光,就更显得秋高气爽了。你集子的命名,是否意在于此?”我猛然间不知怎样解释是好,觉得这个提法一语中的,因并存其说。应特别提出的是,我深深感谢舒芜同志在百忙中和健康不豫的情形下,挤时间为我审阅原稿并多所指示。舒芜同志为本书作序的认真态度,很值得我学习,只是有些过誉之词,愧不敢当,且当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