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中华思想史文论王伟光著《中华思想史文论(四)》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学术创新工程“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华思想史文论(一)(二)(三)》的再续集。 本文集收录的文稿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论。收集了作者在第八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第六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高峰论坛、第七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报告。二是论文、演讲。收集了作者从2009年以来,更多的是2019年以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论文、演讲。
-
东京风俗黄坚本书通过选取东汉的数位历史人物,通过史料挖掘与史料分析,以叙事形式讲述专业研究者未发现或者关注度不够的历史故事,主要内容包括:爱说笑的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从何而来、彭宠之死、黄宪生平与逸事、梁冀为何怕孙寿、李膺和郭泰的相逢与殊途、“党锢之祸”中的三位边将、皇甫嵩为何输给了董卓、东汉皇帝和他们的生母、东汉宦官的分化与生死内斗、东汉官场的自杀潮、“黄巾”之后的五年等。本书兼具通俗性、学术性、趣味性,内容浅显、文字简易,所叙述的故事有一定普遍性,作者扎实的史学素养又保证了历史知识的准确性。读者群体定位为历史爱好者,加之作者在学界、新闻媒体界交往广泛的优势,此书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
车墩墩野事记周颖琪 著三十岁上班族,搬离闹市,住进城郊小镇车墩墩,从此靠小火车通勤,周末在野地里遛达,看云看花看动物,也看人。车墩镇位于上海外环线以外,松江区的边缘。一个“墩”字又土又憨,两个“墩”字就有点可爱,于是“我”随同样热爱观鸟的人,亲昵地称它为“车墩墩”。这里离城市很近,发展的脚步时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抛弃,留下了很多隐秘的角落。这里有戴胜、白鹭、獐、貉、兔,水塔、水闸、小破屋;114种可见的鸟类,93种可嗅的野花。“我”用双眼观察万物,用双脚丈量身边的世界,决心像一条野狗般,在车墩墩的16个村子中逡巡探索。起初,“我”只看鸟,不太看别的,更不想看见人。渐渐地,也顺便看鸟吃什么,看鸟住什么,看鸟干什么。从鸟开始,慢慢也看虫、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车、看船。时间一长,发现万物皆可观察。鸟不再是一部分被独立出来的观察对象,而是属于一个巨大整体中的小小一角。人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被排除在外。于是“我”开始重新看人。春夏秋冬,四季往复。“我”和这里的花鸟鱼虫、村道河流一起经历了衰长,为它写下一百篇观察手记。这并不是一本“清新祥和”的田园之书,“我”的乡下生活没有那么便利,甚至有时灰头土脸、怪里怪气。别人觉得“噫——邋遢!”,而我却觉得——自由。本想像一条野狗一样活着,在田野里撒欢、乱吠,却发现“狗”起来了,才真正成为了一个“人”。
-
麦田阳光 汝来看花指尖暂缺简介...
-
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王振忠村落,是与都市相对,与土地关系密切,主要以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维生的区域社会,村落代表着一种地理景观和生活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多方的关注点。村落社会史则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村落中民众日常生活的史料极为有限,而随着近些年徽州文书的大批发现,为村落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书利用近二十年来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在民间收集到的珍稀文献尤其是徽州文书为基础,撰写的系列论文汇集而成,为徽州村落文书与村落社会史研究的专题文集。作者力图透过村落文书所展示的基层社会之不同侧面,着眼于徽州社会文化史,特别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从文书中的民众日常生活,理解明清时期这一区域民间社会的基本面貌,希望借此确立一个村落社会史研究的区域类型。
-
区域社会史脉络下的徽州文书研究王振忠徽州文书作为一种民间文献,就史料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而言,被学界广泛认为是迄今所知南宋以来所有地域文书中质量最高的一类。本书以不同类型的徽州文书为切入点,将它们置于各自的史料文献脉络之中,进而找到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全书分为“徽州文书与区域社会研究”和“徽州文书与旅外徽商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新近所见民间文献为核心史料,分别探讨了徽州的乡约运作、礼仪变迁、乡村治理、族谱编修、分家书制作以及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等,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传统社会的面貌;第二部分着重利用民间文献研究徽商的经营活动,在探讨商书的传承脉络同时,透过具体个案的细致分析,推进商业史研究的深入。将新见的民间文献置诸整体“史料环境”之恰当位置,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脉络中加以恰如其分的解读。在此过程中,藉助田野考察所获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收集其他文献,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在制度史的观照下,对区域社会之嬗变做出合理的阐释,进而深入理解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和历史。
-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王振忠 著历史上,徽州地区山水萦回,土硗地狭,原本是华中各地习见的贫瘠山乡之一。然而,自从明代中叶以还,徽商的崛起令世人刮目相看,成为明清社会经济史上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于是,徽州作为浙江、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接合点”,其本身的发展以及和邻近省区的关系,便具有了“作为特写而进行研究的意义”。本书以“徽商”为切入点,从社会史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淮扬地区的徽州盐商活动与当地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从明清两淮盐政的关系入手,解释明清以来徽商与康熙南巡,徽籍士子科考,扬州繁华崛起衰落,东南市镇文化变迁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史料丰富、考证详细,在参考大量文献之外,还展开多次深入的实地调查,关于制度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经济文化间互动作用的论述,体现了非凡的史学和社会学想象力。
-
从徽州到江南王振忠明代中叶以来徽商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史上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囊丰箧盈的盐商、典商、木商,以及本小利微的徽馆业商等,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徽商不仅在商业史上曾有过如日中天般的辉煌,而且,在文化上的建树亦灿若繁星,这对于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明清时代的商界中坚之一,徽商与16至20世纪整个中国、尤其是江南的社会文化有着广泛的内在关联。明代中叶以来,徽商足迹遍布海内外,对于各地城镇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甚至有“无徽不成镇”的美誉。清代以后,徽商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挥其作用,由于徽州人持续不断地迁入和流动,对于江南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为江南输送了大批人力资源之外,也带来了财富与商业规范。本书在江南文化视野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考察徽商和徽州文化,及其与江南社会的丰富互动关系。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河南及周边卷刘锋张志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内部分·河南及周边卷)》以年代为序,分别论述了河南及周边各省内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典型墓葬及遗物,系统阐释了历史上该地区的殡葬文化及其所反映的中外交流史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内部分·河南及周边卷)》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墓志。
-
中国史学发微钱穆,博集天卷本书汇集钱穆先生探讨中国史学本体、中国历史精神的精要纲领,是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原委的史家经典。 钱穆先生认为,研究历史,首先要有史识基础,要有关切国家、民族的情怀,要从历史时间、事件、人物三方面着手,如何看透中国文化特质和民族性,才是史学研究的关键。史籍浩繁,本书则提纲挈领,探本穷源,简要而玄通。 面对浩瀚绵长的中华五千年,这是史学大家写给中国人的史学导言,全面开启读者对于国史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