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补窗集张策本书是著名公安作家张策在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的同时抒写的散文结集。全书共分视野篇、警界篇、笔墨篇、影像篇、趣谈篇、评说篇、背影篇七个篇章。文章围绕着文化,特别是公安文化这个话题,既有学习的收获体会,也有对事物的观感;既记录了对公安生活的深层思考,也记录了曾深深触动或感动过自己的人和事,以个人的视角,对公安文学未来的发展、对公安文化建设事业进行研究探讨并建言。读后引人思考,对研究公安文学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
包君成阅读课包君成本书分10个篇章,精选鲁迅、丰子恺、朱自清、梁实秋、林海音、冰心、季羡林、余秋雨、毕淑敏、张晓风等文坛巨匠的50余篇散文,从不同方面引导青少年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鉴赏散文行文之美。作家们抒写了父母亲恩、世间真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爱的理解和感恩。文字唯美、感人、暖心,体现了中国散文百年的发展脉络和水平,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精神财富。这是一本可以从小读到大、常读常新的散文佳作,也是值得万千家庭收藏、永不过时的文学经典。
-
乡村底色白庆国述乡间事物和人情物理的诗情之作。对土墙、卖场、牛车、树木、蒲墩等等乡间寻常事物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描绘。作者将其献给热爱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人们,献给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通过对真实物象人情的描述,再现农民生活的美好。还原那些自然生活之中的美好记忆。文字微温,语言朴素。让每一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感动于纯洁心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在真切的生命体验中,自由地使用语言,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话语才智凝结为丰富的文本。
-
观察者的幻象耿占春审美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活动,也是“有教养的人生”的重要标志。《观察者的幻象》撇开了对于美学、美、美感、艺术等抽象的美学范畴的考察和梳理,而是基于丰厚的生活现象和文化现象,从审美的感觉出发,探讨了审美与人生相关的重大问题。耿占春认为,看、听、嗅、触摸,是我们拥有和亲历事物的方式,也是人享乐和受苦的方式;正是审美的感官使得“生活的含义被还原为对瞬间状态的事物的把握,以及与漂浮不定的声音、光影与形式的变换相对应的内心生命”。基于此点,他用感性的笔触,在诗与思的水乳交融中,描绘了眼睛、耳朵、手所能体会到的诸多细微感受,真切而实在地探讨了在这个感官享乐主义的时代如何升华自己的感官、避免感官的滥用和低俗化使用等问题。总之,这是一位“注重精神修持”的诗人与哲人献给普罗大众的教养之书,它表达了一种精神向往:与物亲和,与自然对话,与宇宙同为一体;表达了一种反审和责问:现代社会还能提供给人什么样的可看、可听和可触摸之物;并表达了精神漫游者的祈愿:放弃我们的愚钝,化解我们的冷漠,唤醒我们的麻木,回归诗意的存在。
-
梦绕瓯江方韶毅晚近以来,温州紧紧跟随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步伐前行,得风气之先,出现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乏领军人物和研究集群,前者如郑振铎、夏鼐、夏承焘、王季思、董每戡、缪天瑞等,后者如苏步青、谷超豪等数学家群体。还有瑞安孙家、黄家,平阳王家,鹿城马家等代有英才出的家族。他们走出温州,在各自的领域披荆斩棘。他们离乡不忘本,以种种方式反哺家乡,带动了温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本书编选的就是这些现当代温籍名家怀念家乡人和事的作品,这些文章或作于战争时期,或写于和平年代;或记录民风民俗,或回忆师长亲友;或纪实或抒情或议论,或散文或书信或日记;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切,流露的是深深的游子情。
-
行者有疆张宜春《行者有疆》是张宜春的一部行吟散文集。本书按游历祖国东、西、南、北四个向度,分为四辑。书中篇什既透析了祖国边陲的千年嬗变,又描绘了边疆重镇的万种风情。透过本书,读者会看见地缘寻幽,看见文脉探源,看见人物追踪,看见历史钩沉,看见生花梦笔,看见仰天长啸,看见春风杨柳,看见挥泪泣血,看见爱恨情仇,看见家国情怀……掩卷沉思,读者可体会到作者如何在栉风沐雨中走遍祖国的边陲重镇,且踏雪留痕,体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的奇妙历程,领略万物风姿,感受各地风土人情。
-
山河素履牛旭斌本书由“故乡无愁”“此心未歇”“逝水流长”“梁山点灯”四个章节四十九篇文章组成,作者躬身于乡土,以其切身的生命感受和独特的书写视野,娓娓追忆西部小镇夏家塆,用真情和敬畏写乡土的流变与恒常,写乡村生活的苦涩与坚忍,写一代人的离绪与守望。又用纸上还乡的方式,为撤离故乡的人、追随故乡的人,开辟出一方安放灵魂的净土,不论行走多远,我们终归回到故乡。本书以饱满的热情抒发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风质朴。
-
何曾东风旧杨清茨 著暂缺简介...
-
新奴隶叙事中奴隶母亲的主体性建构研究王滢本书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以20世纪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三位非裔女性作家巴特勒、莫里森和威廉姆斯的新奴隶叙事作品《亲缘》《宠儿》《德萨·罗斯》为研究文本,解析奴隶母亲的主体性形成和发展,以及包括美国白人奴隶主、契约奴、非裔美国人、土著人和欧洲人在内的共同体发展之艰辛道路。
-
晚清时期三所同文馆研究赵鲁平本书指出了晚清时期北上广三地同文馆设立的背景和原因,对比分析了它们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做出了尽可能客观的评价。本书认为,尽管同文馆存在诸多问题,但它探索中国教育改革之路的作用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