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江上云起周华诚本书是一部散文合集,收录草白的《甜物质》、甫跃辉的《去黄岩》、何婉玲的《九峰读书图》、松庐的《江南有丹橘》、孙雯的《青绿与少年》、沈希宏的《黄岩博物馆记行》、王寒的《黄岩风物志》、周华诚的《深山云起》、周吉敏的《站在一块古砖前》等作品。舒适的阅读体验得益于作者的语言风格:平实与秀气之下暗藏大智慧,谐谑中的小情趣呼之欲出,情到浓处时,诗意便流满了字里行间。
-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研究邱畅《纳博科夫小说的叙事研究》的作者邱畅以英美文学、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为主要研究方向,出版了多部专著、译著和教材与教辅,具备较好的学术研究能力与背景。这部学术研究专著以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纳博科夫为研究对象,从其生平经历与文化渊源、文学思想、叙事的后现代性入手分析了其小说的独特写风格及其成因,深入挖掘了其小说叙事中的东方元素与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小说的同构性,提出了新颖的学术论点,辅以严谨的理论支撑与细致的文本分析。 该专著的完成度很高,既从生平研究的角度切近纳博科夫的创作背景与文化资源,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同时引入了比较研究的视点,阐发了研究者独特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成果,深刻地分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其成因,可以说是一部扎实的学术专著。
-
岁月记忆黄健《岁月记忆》是作者继《岁月行思》《岁月如歌》后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集新闻性、文学性和故事性于一体。本书分为《国外篇》《国内篇》和《人物篇》三辑。其中,《国外篇》为游记散文,收录了作者游历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众多国家的一些重要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国内篇》为个人随笔,既有关于国内景点的游记,也有个人回忆故事。《人物篇》为追忆国内大师级名人的散文随笔。
-
何以滋养灵魂周国平周国平读书随笔集大成之作,写给青年人的“精神拾荒集”,荟集读书、写作、艺术相关经典随笔五十余篇。全书分为七辑,作者用大半生的读书体会,结合精彩而富哲理的小故事,分享如何让读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读什么书,如何读书。阅读是实现自我唤醒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在谈论读书、写作、艺术、审美的基础上,周国平还提出对现代小说、诗歌、散文、艺术的理解,并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对现代媒体、教育、科技进行了反思。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周国平
-
逝水东流李岫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李岫的一本散文集。书中第一部分详细记述了其父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李广田先生的生平事迹及作者本人幼年时在西南联大及清华大学期间的往事。文笔细腻、史料翔实可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自己任教北京师范大学后被派遣至京都外国语大学任教时所创作的数篇散文。
-
文坛往事周明《文坛往事》是半世纪文坛亲历者、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周明的散文回忆录,收录了周明对众多文坛名家的忆念文字近70篇,接近30万字。其中有对文坛前辈如巴金、茅盾、冰心、丁玲、艾青、赵树理、柳青等人的片断记录,也有对现当代作家如陈忠实、路遥、黄宗英、冯牧等人的悼念,还有对港台等作家诗人如柏杨、罗兰、犁青等人的追忆。
-
树上的海傅菲暂缺简介...
-
视听翻译与幽默玛格丽塔·多尔(Margherita Dore)于2020年出版的新书《视听翻译与幽默:理论与实践》将目光着眼于学界关注相对较少的领域——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体中幽默的视听翻译。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手段,借鉴了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符号学等多个学科的成果,不仅探讨传统上关注较多的影视喜剧片的翻译,还涉及跨文化交际下的影视剧翻译的特征与翻译原则。原著主要着重分析了视听翻译中的幽默双关语的翻译,跨文化因素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视听翻译中的多语言现象,以及幽默的语言阐释。
-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约翰黄晶高尔斯华绥是20世纪初期英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有名戏剧评论家Ford Madox Ford认为高尔斯华绥“在世时作为小说家的巨大成功模糊了他戏剧上更大的艺术成就”。无论是世界戏剧研究还是英国戏剧研究,高尔斯华绥都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剧作家。本书通过对高尔斯华绥戏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思考,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从历史辩证的角度,重现高尔斯华绥戏剧创作的历史现场和伦理语境,对高尔斯华绥戏剧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伦理关系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辩证解释。本书解读高尔斯华绥全部27部戏剧作品,既突出伦理思想研究,发掘其剧作的社会人际伦理、爱情伦理、家庭伦理、伦理理想等不同领域的伦理道德理念,剖析人物行为之下潜藏的伦理选择因素,揭示其伦理价值启示,又注重诠释高尔斯华绥戏剧创作的技巧和艺术审美特征,更将视线拓展至高尔斯华绥剧作在中国戏剧生态中的传播及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历程的影响。
-
偷得浮生半日闲王启林本书为散文集,分为抒怀篇、畅游篇、亲情篇、求索篇,体现了作者对乡村教育工作的思考以及对家乡、生活的感悟,反映了作者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