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乐府的历史性研究(日)增田清秀据《增田清秀博士著作目录》(见本书附录四,原载大阪教育大学国语文学研究室编《学大国文》第24号《增田清秀博士退官纪念论文集》,1981年),增田清秀自1952年开始发表第一篇《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编纂》(载东方学会编《东方学》第三辑),至1967年为止,一共发表了23篇乐府研究论文,并以此申请了广岛大学的博士学位,1975年以“乐府的历史性研究”为名集结出版。本书分论文篇和资料篇,作者娴熟地运用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探讨了中国的乐府从汉代的产生到唐宋的沿革历史过程中的诸如各朝代乐府制度,乐府演奏的实态,不同朝代人们对于乐府的观念,各朝代乐府歌诗的制作背景、主题与特色,以及历史上各类乐府总集的编纂情况及文献辑佚等诸多方面。
-
葛瑞汉对道家典籍的英译与研究刘杰本书是诸子研究丛刊的系列书葛瑞汉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典籍的英译与研究,在中西方学界获得佳评。他前承李约瑟,后启安乐哲、赫大维,在西方汉学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他的道家典籍英译《庄子》《列子》是西方道家研究者重要参考文献;《中国二位哲学家:二程哲学研究》《论道者》等成为西方专业研究者的入门读物。他以翻译实践为基础,深入到对中国典籍的研究,打破了西方长期将庄、列等道家经典文本作为庸俗读物的现象。他从语言哲学角度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影响了当代一批汉学家如席文、罗思文、史华慈、郝大维、安乐哲等。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葛瑞汉的关注尚显不足。故本文立足于葛瑞汉对道家经典文本《庄子》《列子》《鹖冠子》的翻译与研究,在与原典对照细读的基础上,考察葛瑞汉在翻译过程中对道家思想传达的情况,进而探讨异质文明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包括绪论、五个主要章节、结语七个部分。绪论对选题背景、依据、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主体第一章对道家典籍翻译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把葛瑞汉的汉学研究放入英国汉学发展脉络中,寻找时代的共鸣,同时简要概述葛瑞汉的道家典籍英译与研究概况。 本文第二章立足于翻译文本,重点考察葛瑞汉对道家核心概念“道”“气”“天”等概念传达对“道”论造成的影响,试图在比较研究中对“道”这一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的理解程度进行分析,借此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及探寻背后的文化动因。 第三章聚焦于葛瑞汉道典英译中“性”的问题。“性”的问题是葛氏汉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他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关联的根节点。探讨葛氏的道家观需要回到先秦儒道人性论思想的大文化背景中寻找参照系。本章同样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性”及相关概念如“心”“情”“德”“命”等译入语词汇选择情况进行考察,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再与原典语境中的思想进行对照,透视葛瑞汉的道家人性论在传达中发生的变化。 文章的第四部分考察了葛瑞汉的道家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在道家原始文本中并不重要,甚至很少涉及,但却是葛氏的重要关切点。由于葛氏对现代伦理哲学中的“真理”与“价值”问题的关注,导致葛氏非常关心道家哲学中的伦理政治意识。本人试图从葛瑞汉对道家文本中的政治理想的传达来寻找葛氏道家道德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第五章在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发现,葛瑞汉对道家文化的关注最后总落在“自发性”这一问题上。简单来说,“自发性”是葛瑞汉道家文化研究的动机,但“自发性”从何而来,有何内涵,与他后期经常提到的“关联思维”是什么关系成为必须搞清的工作。因此本章试图通过梳理“自发性”的相关问题,探寻中西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差异及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从而找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 结语部分,对葛瑞汉的道家思想研究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并对葛瑞汉的汉学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
晚安人间代薇 著暂缺简介...
-
家山好崔海暂缺简介...
-
名家书信里的流年碎影戴永夏著本书稿收录了作者作为编辑与冰心、臧克家、萧军等十二位名家的往来书信, 以及这些名家的赐稿、题词等, 并附有作者适当的解读。作者还讲述的与部分名家通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书稿按照人物分列, 每个人物为一部分, 每部分的内容分为简介、书信及赐稿、忆文等部分, 逻辑清晰, 便于阅读。作者已出版《戴永夏散文选》《心祭》《片羽心》《名泉之冠趵突泉》《趵突泉史话》《泉文化 —— 济南》《山东民俗琐话》《凡俗雅韵》《济南风情散记》等著作, 写作水平较高, 部分忆文已发表, 可减轻部分编校工作。
-
山间花开陈先平暂缺简介...
-
鹅公坪聂雄前 著《鹅公坪》是一部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作品通过个人成长的视角,追忆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语言自然挥洒、单纯明净,情感饱满深沉,人物温情可亲,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和时代变迁。这部作品有时代的印记,也有人文的关怀,以朴素、含蓄的文风,表达出深沉的情感。所写之事平实中见妙趣,困境中含有希望,有着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悟。从历史的角度看,《鹅公坪》还原了一个乡村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变迁史,在生动的人物和故事中,直击了小乡村里几代人的悲欣生活,在展现真实热闹的乡村生活之余,更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还原一段鲜活的乡村历史图景。 1. 我来到的这个世界,多一个人不多,少一个人不少,一切都美好如初、秩序井然。 2. 春香姑姑家的悲剧,是岁月里钝刀割肉的痛楚,也是两代人生离死别的悲歌。 3. 一路走来,百感交集。人生漫长,有他则安。 4. 刘老师这五年半时间,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美好的仗她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她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她已经守住了。 5. 我知道山外有世界,海外还有世界,就迈开步子走,伸长脖子望。故土母校、故人乡亲,都是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 6. 满地月光,比白昼还亮堂。我嚼着这个世界上最香甜的月饼,心里满满地充斥着愧疚。 大地静寂无声,听得见田野对面的狗吠声,听得见草丛中蟋蟀的鸣唱,也听得见自己“怦怦”的心跳声。 7. 子时过后,皓月当空,一颗流星划过,所有的乡亲都安静了,痴痴地盯着水洗般的 月华。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或许这是乡亲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洗礼,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8. 故乡啊,有时像一把钝刀磨着我的心脏,有时像一团棉花包着我的寒冷,一年四季,总有一个深夜会梦到潮湿的天井、昏暗的油灯,梦到欢滚的铁环、清脆的牛铃…… 9.我听得见岁月的叹息,更感受得到血脉的回响。恍恍惚惚之间,我知道鹅公坪的人在不断成长、不断老去,一个被另一个替代,长远的血缘像天书,一笔一画都是平民的历史。 10. 而我呢,还是鹅公坪的那个哭脸巴。“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里摘黄瓜。黄瓜冇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
-
热雪王松这是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计划的“乡村四季”第一部《暖夏》之后的第二部。如果说《暖夏》讲述的是我国新时代乡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精彩故事,那么《热雪》则将笔触深入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即全面展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历史进程。 小说重点塑造了一系列以村长赵老柱为代表的新时代农村的新人物,尤其对钟圆圆这个回乡青年以新思想、新思维开始创业,投入到“乡村振兴”中的形象刻画尤其生动。同时从历史沿革、文化振兴,尤其是大农业的建设给农民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的精神面貌等等多角度描写了乡村的变化。作品分两条线索,一是以传统的评剧在乡村文化振兴和建设中的作用;二是以大农业为发展方向的乡村生产形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集体经济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小说同时也刻画几个“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表现了在“流转土地”和发展大农业的建设过程中他们心态的变化和思想意识的改变。使书中的人物生动、丰满,且富有戏剧性,也去除了脸谱化的倾向。总之,《热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实表现新时代乡村巨变的重要作品。
-
沉默中的疯狂柳文文本书首次从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论中的生命和情感角度来进入布朗肖的文学作品,从而发掘布朗肖小说中异质情感的文学创作意义,这也是抵达其创作核心的关键。布朗肖的沉默和晦涩基本达成了学界的共识,连布朗肖本人也说自己把一生奉献给了属于文学的沉默,使用德勒兹精神分裂分析的方法来解读布朗肖的小说能够突破这种定见。全书除绪论和结论,共分为四章。包括异质情感:非人称的生命力量、解辖域化的语言:情感的流动与聚块、身体的消解:情感的通道、平滑的社会空间:歧化的情感力量几部分。
-
无人知晓(日)太宰治战争时期,太宰治将笔触转向历史传奇,并创造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本书收录了太宰治为人称颂的翻案杰作《右大臣实朝》《追思善藏》等,是研究太宰治文学风格和艺术水平的重要参考。太宰治用其对情节独特的处理手法,为传统作品注入了新的价值。在明暗意向的交织下,展开了一幅描绘人性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