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中国古典学杜晓勤 主编《中国古典学(第四卷)》为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登载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的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论文,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重。本卷为“古代文本文献形态研究”专号,立足于中国古典学研究中三个重要的“形式”问题,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形态问题、中国古典语文学中的语言形式问题、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物质形态问题,借助语言、文学、文献、历史等多学科的交叉对话,展开深入的专题讨论。《中国古典学(第四卷)》既重视古代作品的文体、文类、文本形态等内部机理特征,又关注相应的文献、书籍、物质形态等外部要素,尝试为中国“集部之学”的本土话语建设提供有益的案例支撑和学理讨论,并融入对“中国古典学”的整体思考之中。书中的代表性文章如《数字古文献学的理论意义》《明集整理的一种前景:“细读”“远读”转换及其潜能》《作为事件和辞例的“作”篇》《以“法”为法:晚近词法著述与词学研究之路径》《凝而未定:明代古典诗歌总集的经典焦虑与文本动态》《写卷·题板·刊石·墨纸:一部宋代“寄题”诗集的生成》《依形辨体,因体分型——关于古籍版刻字体研究的几点思考》等,皆自具特点,实证与理论思考兼备,体现出强烈的前瞻意识与探索精神。
-
会秋堂集辑校(清)宋曹 撰,刘东芹 辑校宋曹所著《会秋堂集》,生前曾梓行,但早已佚亡。道光二十二年,里人陶性坚在所辑《射州文存》中说:“射陵之《会秋堂稿》流传海内,而板已无存,稿亦罕见。”光绪年间,宋 曹裔孙宋惟新藏有残本,但仅有纪灾诗五十九首,惟新又苦心搜辑十数年,得诗至一百十余首,将谋受梓而遽卒。现存宋曹诗文散见于王豫《江苏诗征》、卓尔堪《明末四百家遗民 诗》、邓汉仪《诗观初集》、冒襄《同人集》、张潮《虞初新志》、陶性坚《射州文存》以及《盐城县志》等史料中。又有周梦庄、赵嶰山二先生抄本,存数较多。另外,其传世书法 作品中亦有不少自作诗文。本书重新辑佚校对存世宋曹诗文,尽最大可能恢复宋曹《会秋堂集》原貌,为研究宋曹其人其事提供基本史料。
-
荷叶浮萍廉萍 著《红楼梦》有说不尽的话题,本书出入原著,对细节往复推敲,读出字缝里的意趣,不仅让人领会《红楼》精细描摹的妙笔,更可由此轻轻触碰曹雪芹的文心。此书为作者已发表的数百篇《红楼》随笔的精选集,除谈及《红楼》人物、名物、写法之外,还旁涉中外名篇如诗歌、小说、戏曲等,为品读《红楼》平添了丰富的味道。“荷叶浮萍”是原著中戏改《诗经》的典故,喜诗文不好四书五经,读经典不必正襟危坐,也正是曹雪芹的读书观。
-
河上一周[美] 亨利·戴维·梭罗1839年夏天,梭罗和哥哥驾着自制的小船在河上泛舟两周。1842年,哥哥病逝,为悼念亡兄,梭罗写下《河上一周》。在这本书里,梭罗将两周旅程缩为一周,一天一个章节,描写他观察到的花鸟虫鱼、高山河流,以及对于宗教、诗歌和历史等话题的思考。在大自然中,梭罗试图摆脱凡俗的纷扰,超越时间的界限,寻觅内心的安宁。
-
致女儿书[韩]孔枝泳 著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快乐地生活?怎样才算是幸福的人生?《致女儿书》是韩国知名作家、《熔炉》作者孔枝泳写给女儿的24封信,感动韩国千万读者。这是一位母亲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叮咛女儿关于友情、爱情、事业,甚至生命的亲切絮语。每封信用一部文学作品为引,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对女儿说着发自肺腑的话,细腻而贴心,满溢着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期许和理解、柔情和关爱,以及无止境的付出、无限度的理解和无条件的支持。既能给予受挫的年轻人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又能让无数颗孤独无依的心灵找到温暖的依靠和抚慰。本书不仅是万千父母珍藏的枕边书,也是送给全天下女儿的一份暖心成长礼物。当你对生活感到迷茫无助,心灵需要片刻的休憩时,请打开这本书,收获wu与伦比的宁静、温暖和治愈。
-
米沃什词典[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1940年6月,切斯瓦夫·米沃什穿过苏德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了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自己。《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论文、一部回忆录。米沃什的一生见证了二十世纪的诸多恐怖事件:“二战”、纳粹大屠杀、白色恐怖……地狱曾像吸墨纸上的墨水一样蔓延到世界各地。仿佛命定般,米沃什活到了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最后。在强权与意识形态困境中挣扎的同时代人,几乎都已落入历史的掌心,遗忘之水盖过了他们的磨难和死亡,而导致那一场场浩劫的狂热、仇外和恐惧的幽灵仍在四处游走。在这部总结之书中,作为诗人和思想家的米沃什将这一切浓缩为一个个具有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他以文学这一永恒的仪式,召唤逝者的片刻显形,在当下的愿景与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桥。
-
从鸟鸣声中醒来[爱尔兰]马克·博伊尔没有自来水,没有汽车,没有网络,没有电与电器——电话、洗衣机、收音机和灯泡,只有一座木屋,坐落于一小片农田,云杉在侧。马克·博伊尔以坦诚而抒情的笔触,讲述了抛开现代技术的独特生活,探索着那些来之不易的乐趣:徒手盖房子,学会生火,从泉水中取水,觅食和捕鱼。他所找寻的是一种本原的生活,由太阳与四季的韵律引领,生与死在鲜血、木头、泥土、水与火的原始图景上起舞——我们通常就是这样生活在大地上。在人类与机器的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重新审视这样的生活,可以让我们更了解人之为人的意义。
-
在春天[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著当代文学大师、观察与内省的天才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以四季为基调创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三卷。克瑙斯高以四季为主题的四部曲文学计划,在全新的《在春天》中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形态。这一次他抛弃了一切写作的噱头或设计,完全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家庭与生活,为刚刚出世的女儿记下这个她尚且一无所知的世界——她是在怎样的期盼之下住进妈妈的肚子里,曾经和妈妈一起遭遇过怎样的磨难,她的到来是如何治愈了这个家庭中的创伤,而在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多久之后,又在父亲的照顾下经历了怎样忙乱疲惫的一天。《在春天》是克瑙斯高敏锐、诚实、充满思辨的写作风格的又一次集中呈现,也是四部曲当中情感最为丰沛的一部。他在琐碎的日常事务里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为刚刚出生的女儿讲述人与世界的羁绊为何物,同时也引领我们重新发现人之生存于世的意义。
-
在时间荒原上[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波兰的维尔诺,一座将巴洛克建筑移植到北方森林的奇异之城,曾是多元文化、语言与信仰交汇的十字路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之后数十年间,这座城市历经战火与巨变,昨日世界的一切似乎都被历史的残忍行径所否定了。在这部跨越三十年的自选集中,米沃什从维尔诺的“街道词典”开始,勾勒出一部非正式的自传。作者游走于文学、神学和哲学的边界,记录他对属于东中欧、俄罗斯,乃至西方世界共同遗产的诸多作家的解读;分享关于诗歌、时间、现实、罪恶、幸福等命题的思考;并以动人的笔触追忆故人往事——生于同一时代的人们建立起牢固的纽带,就像大海漩涡中浮现的岛屿,是20世纪宏大命运的一份证词。可以将本书作为一部漫游指南,通向与我们的历史经验更为接近的“另一个欧洲”所塑造的文学意识:它对于历史特性有着敏锐的感知,警惕任何禁锢心灵的力量,并试图毫不妥协地说出复杂的真相,为文明走出徒劳的循环往复寻找一剂解药。
-
我就要自由佐野洋子 著佐野洋子的全新作品集,在这本书中,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她生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 在佐野洋子去世10年后,她未发表的作品陆续被家人发现,内容除了她最为擅长的儿童故事、儿童戏剧和生活随笔外,还有一份关于自己的纯手绘的“服装变迁史”和记忆相册,有她创作的剧本,以及她与诗人谷川俊太郎的爱情婚姻生活故事。 幽默、自在、随性的日本宝藏奶奶,谷川俊太郎深爱过的妻子,让我们通过这本书发现不为人知的佐野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