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
作者:滕守尧 著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01
ISBN:9787807182146
定价:¥2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认为,所谓的后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公司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公司权力与国家权力并存,而在对个人的控制方面,公司权力又大于国家权力。公司就侚个大机器,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定和命令,要求公司人无条件执行并要求每个公司成为单向发展的技术人或担当一个角色。公司人一生必须按照公司的内在要求发展。其工作的空洞、单调和虚假,其扮演角色的无奈以及大从文化消费之引诱,使公司人远离了真正的艺术与审美,在异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在分析了公司化社会的种种弊病之后,对公司人提出艺术化生存的建议,并对如何以艺术的力量改造公司人的意识、生活、工作、交往等,作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作者简介
滕守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美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艺术课程国家实验教材主编,《中国艺术教育》杂志主编。曾任英国杜伦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客座教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中国怀疑论传统》、《艺术与创生》等。主要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知觉维》等。主编《生态式艺术示范丛书》(共16种)等图书。
目录
序言
上编对公司文化的历史回顾
第一章 公司文化的发生
一“美国之梦”
二堕落之源
三公司——一种失去人性的机器
四公司意识
五人格的分裂和“角色监狱”
六无穷的消费与环境的污染
七工作的空洞和虚假
八“群体”的失去
九“大众文化”的生成
十剥夺与替代
十一包装与虚假
第二章 反抗与试验
一物极必反
二造反运动
三新意识
四“在一起”
五对抗异化——以服装为例
六对“工作”的审美改造
七追求审美感受
八向人的整体开放的艺术
第三章 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成
一当代审美文化的产生
二对“非暴力革命”的沉思
三建设审美文化:任重道远
第四章 “审美文化”概念在西方的提出
一“文化”本来就是审美的
二被误解为“休闲文化”
三文人的文化
四“人人都是艺术家”
五“为艺术而艺术”
六作为“文化核子”的艺术
七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
八让文学艺术成为人们的“共同文化”
九教育:审美文化的关键
第五章 审美文化:美国人的思考
一艺术化生存方式
二经验的完美即艺术
三思想、实践和伦理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的
四生活走向艺术与艺术走向生活
第六章 审美文化:真善美重新融为一体的文化
下编 中国:出路与对策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一“文化”的含义
二中国古人的“文化”
第八章 老庄与中国早期审美文化
一审美文化与“道”
二文化与知识,二者不相等
第九章 审美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
一“反者,道之动”——一融合的动力
二中国艺术与“非确定性”
三“技法”与“道”的合一
第十章 进入公司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建设
一对公司文化和公司意识之实质的深刻批判
二学校教育
三艺术
四媒体与大众文化
五急需审美文化的中国化公司社会侣
六工作的审美化
七对技术的审美超越
八建立审美的“社群”
九审美化的教育
十走向美好的未来
上编对公司文化的历史回顾
第一章 公司文化的发生
一“美国之梦”
二堕落之源
三公司——一种失去人性的机器
四公司意识
五人格的分裂和“角色监狱”
六无穷的消费与环境的污染
七工作的空洞和虚假
八“群体”的失去
九“大众文化”的生成
十剥夺与替代
十一包装与虚假
第二章 反抗与试验
一物极必反
二造反运动
三新意识
四“在一起”
五对抗异化——以服装为例
六对“工作”的审美改造
七追求审美感受
八向人的整体开放的艺术
第三章 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成
一当代审美文化的产生
二对“非暴力革命”的沉思
三建设审美文化:任重道远
第四章 “审美文化”概念在西方的提出
一“文化”本来就是审美的
二被误解为“休闲文化”
三文人的文化
四“人人都是艺术家”
五“为艺术而艺术”
六作为“文化核子”的艺术
七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
八让文学艺术成为人们的“共同文化”
九教育:审美文化的关键
第五章 审美文化:美国人的思考
一艺术化生存方式
二经验的完美即艺术
三思想、实践和伦理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的
四生活走向艺术与艺术走向生活
第六章 审美文化:真善美重新融为一体的文化
下编 中国:出路与对策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一“文化”的含义
二中国古人的“文化”
第八章 老庄与中国早期审美文化
一审美文化与“道”
二文化与知识,二者不相等
第九章 审美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
一“反者,道之动”——一融合的动力
二中国艺术与“非确定性”
三“技法”与“道”的合一
第十章 进入公司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建设
一对公司文化和公司意识之实质的深刻批判
二学校教育
三艺术
四媒体与大众文化
五急需审美文化的中国化公司社会侣
六工作的审美化
七对技术的审美超越
八建立审美的“社群”
九审美化的教育
十走向美好的未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