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大地之铧-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实录董峻 著本书是新华社资深记者撰写的反映新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进程的纪实报告文学。图书通过一个个故事和例证来反映新中国农业科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同时探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农村改革、绿色发展等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根本性话题。本书资料详实、故事生动、论述深刻、启示性强,作者采访了两院院士、农科院院长、政府官员、农业大学校长及普通的科技人员等全国农业科技领域的数十位专家,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书中的建议和观点为下一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本书的出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得到了盖钧镒、邓秀新、陈剑平、唐华俊、钱前等五位农业研究领域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肯定和推荐。
-
变迁王琨楼本书作者作为一名“50后”,家在农村,长期生活在农村,参加过集体生产劳动,经历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后几十年中前所未有的变化。后来参加了工作,进了城,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变化也是耳闻目睹,文中所叙所讲皆是难忘的经历,每读一篇文章皆能感受到祖国和人民砥砺奋进、披荆斩棘,创造史诗般的历史进程和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东方大国的律动。他们中有的在民办老师的岗位上教书育人;有的在赤脚医生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有的在农业生产战线上辛勤耕耘;有的在边防线上保家卫国。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用青春热血参与到这个大变化大发展之中。他们参与了建设,也享受了生活。食,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衣,由单一的青灰蓝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等等,在书中一一展现。
-
江村新韵燕华君 金凯帆本书以非虚构形式,书写对一个江南村落的生存、发展与变迁的图景,对生存其间的一些典型个体的出生,成长,结婚,生子,老境,病痛,死亡等,以及由生命过程派生出的经典民俗都有生动的记述。可以说是乡村振兴小康之路的一份生动鲜活的文本。既具有阅读价值,又具有文献价值。
-
安乐死现场[日] 宫下洋一 著,木兰 译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但痛苦该如何测量?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这不是自杀,是癌症结束了我的生命。为了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我选择了稍微提早一点死亡。——在YouTube上宣布选择安乐死的年轻女子决定自己的生死,被认为是属于人权范围内的吧。我倒是奇怪,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个人不能决定人生的结局?——4年协助150人“启程”的家庭医生现在医学进步,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不再是必死的绝症。请想一想当时认为必死无疑而选择了死亡的人们。——赋予患者生存希望的放疗科医生何为安乐死?对于人类来说,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呢?……我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我想把做最终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摘自本书作者结语
-
社区书记谢兰赵域舒谢兰是重庆市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曾获得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好人”等称号,并获得了“两江新区突出贡献奖”。对于谢兰来说,倾听这样的呼声并努力解决关乎群众生活的“小事”,已经成为她的生活、工作常态。谢兰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2020年,诗人、中国作协会员赵域舒(宇舒)深入邢家桥社区,以谢兰为原型撰写了反映基层社会治理的报告文学《社区书记谢兰》,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万字,由“困难重重的整治”“又蹚进记忆的河”“癌症与一期攻坚”“并非一人在战斗”“实现‘广厦安居’梦”等八章组成,并插入了70多幅照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谢兰的感人故事。这个身患癌症的基层干部,带领社区一班人,啃下城市老旧社区综合整治这个硬骨头,打赢了抗击新冠疫情的硬仗,引发出相关部门、作家对建设和谐社会、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重大课题的思考。
-
刀尖舞春秋 烟火苏佳灿 著本书基于作者亲历临床救治案例,进行重新创作,展现医疗救治过程中患者、家属与医者之间的不同侧面,旨在让读者了解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纠结与医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的困惑,讲述医患双方如何沟通、如何达成一致能使治疗取得最好效果。
-
中国试飞韦克家 姜丽丽《中国试飞》所记录、描写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是中国的航空科研试飞机构,中国试飞人在这里自力更生地创立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科研试飞技术,为我国试飞定型了95%以上的飞机机种,试验定型了数以千计的航空发动机、机载电子、机载武器、航空附件,多次获国家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奖等,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航空的起飞线”。本书用了20章来具体讲述了中国试飞中种种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让读者了解中国试飞,感受到中国试飞人的不畏牺牲、报效祖国的精神。
-
1937,延安对话(美)托马斯·亚瑟·毕森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
长征王树增王树增《长征》自2006年出版以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图书奖,总销量已近300万册。《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长征》从红军一支部队突围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预示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前所未有的艰辛与艰难。作家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其间粤、桂、滇、川军阀,国民党中央军对红军围追堵截,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等到真实而具体体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然而这只是大规模转移的开始,十万大军,无数的辎重,无数的老幼妇,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战争,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矛盾斗争,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这在人类历史上的迁徙是前所未有的。《长征》以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同时也用很多笔墨全面记叙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它们构成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转移与红军主力转移同样悲壮、同样艰难万险,前赴后继,他们的信念同样坚定。这是一部迄今反映长征的一部全新厚重也极富有现代观念审视历史的作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
-
奋斗西南岗许卫国 著西南岗,历史上以贫穷而闻名,今天的西南岗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名声大振。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记录了大量鲜活的人物和生动感人的事迹,全面记述了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在泗洪西南岗长达28年之久的艰苦奋斗、精准扶贫的历史。本书作者深入当年帮扶工作队生活、工作过的乡村,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对帮扶工作队当年克服各种困难,和当地领导、老百姓一起,群策群力、战天斗地,一心为人民奔小康、谋幸福的忘我精神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本书文笔流畅、情感丰富、议论深刻,既有值得总结、借鉴、推广的经验,也有感人情怀的故事,是一本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方案的主旋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