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秋天的收获张何平 著本书收录了1998年至2008年这十年间作者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发表的大部分新闻作品,均刊载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本书分为通讯特写篇、人物访谈篇、述评综述篇、评论杂文篇和新闻研讨篇,共百余篇新闻作品。作品力求真实客观,运用凝练的笔触翔实地报道有关社会、经济、科技、民生等诸多议题,其中不乏对重要人物、事件、会议的详细报道。一些新闻作品在刊发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若干文章在海内外获得好评。
-
黄河赤子刘巧玲 著《黄河赤子》记录了乔根善创业奋斗、富而思进、兴家报国和无私奉献的真实事迹,刻画出有着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的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还反映出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怀揣理想信念的民营企业家白手起家,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的真实写照和奋斗史。
-
忠诚之歌陆明光 著《忠诚之歌》为报告文学作品,系宁波市文联文艺创作重点项目,作者是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宣传处的陆明光。本书分四个部分,“铁骑之歌”“一路上有你”“文明之路”“超越,为了让人民满意”,向读者讲述了宁波铁骑的温情故事。全书以弘扬新时代公安精神为主题,以人物形象为线索,以警务机制创新改革为背景,努力展现宁波交警的风采。
-
世纪母亲仙风君 著五四运动前夕,在古老的“滕小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里,一个羸弱的小生命降临在一户贫苦的佃农家庭。她是生长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女性,不识字,没文化,没有传奇的经历,普通得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却在战火纷飞、暗无天日的时代凭借个人的睿智、勇敢和刚强,带领着一家老小生存下来;又在和平年代,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博大的母爱和朴素的阶级情感,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不凡的贡献。 对神秘“女客人”的崇敬、追慕,对灵魂的追问、探索陪伴了她平凡的一生,殊不知,尽管与宗教、党派无缘,这种对真善美最质朴的追求和身体力行,正是生而为人的一种高贵的德行与信仰。 一位来自农村的平凡女性,一位来自中国的世纪母亲。
-
敦煌是我生命的全部段文杰 著,敦煌研究院 编本书讲述了段先生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临摹,宣传石窟艺术,研究石窟文化,培养青年人才,扩大研究队伍方面付出诸多心力的故事。段文杰先生的学术贡献和精神思想对于研究敦煌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切入点,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回忆录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研究和保护的脉络,为关心敦煌文化事业的读者进一步认识、了解敦煌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
血脉陈启文本书为全景式展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楷模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讲述了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在党中央领导下,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克服重重挑战,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香港供水生命线。伴随香港经济腾飞,东深供水工程又历经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57年持续对港供水,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本书通过对该跨世纪工程建设实施过程进行纪实性回顾与梳理,还原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彰显了建设者群体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全书共有八个章节,在叙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扩建及改造历史的同时,穿插从建设者群体代表人物视角出发的细节描述,全方位地展现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水质管理、维护监理等各个方面。在确保引用精准数据的同时,本书语言朴实,刻画人物形象生动,谋篇布局合理,具备较强的文学感染力。
-
好好告别凯特琳·道蒂 著,崔倩倩 译美国传奇殡葬师凯特琳?道蒂游历印尼、日本、墨西哥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亲身走访科罗拉多州的露天火葬、印尼公共墓室、墨西哥亡灵节、日本琉璃殿骨灰供奉等等。在这些葬礼文化中,既蕴涵着当地的历史传统,也让我们看到关于葬礼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没有义务远离死亡,也没有义务对死亡感到羞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现身,然后出席,然后参与。死亡需要被重新认识和接纳,以便让我们学会好好告别。如果你曾失去过亲人,哀悼过逝去的友人,或者想象过自己的死亡,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
乐群记魏然森 著这是一部宏扬正能量,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的作品。内容分“清风”“清惠”“清苦”“清情”四部分,呈现了党的十二大代表唐乐群,从一名普通的沂蒙山支教老师,到中学校长、地区行署副专员、学院副院长,几十年如一日,忠诚、敬业、清廉、助人、博爱的一生。
-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 屈伟忠注析《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根据其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写成,收文14篇。是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是中国社会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
-
永远守护大地的星辰侯惠荣,周泽宇 著本书共有100多位作者,其中65%以上是有幸由周志祥医生亲自为其做癌症手术,术后完全康复并继续幸福生活的患者及其家属;20%是有缘跟随周教授学习、工作并成长的年轻医师、研究生和其他弟子们;其余作者中有为给病人提供精准治疗方案而并肩奋斗的医学界同仁,也有与周教授一道服务社会基层的义诊专家和共同参与调研的民建会员们。 周志祥(1959年9月12日—2021年 9月24 日)出生于辽宁本溪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专家。在中华医学会等多家学术团体和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兼职,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余篇具有严谨科学创新性的专业论文,在国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布多项权威学术观点,作为《结直肠癌治疗关键技术的优化与推广应用》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为推动人类结直肠癌治疗策略的优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国内肿瘤专科医院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开创者,多项与微创手术相关的研究都突破了国际手术禁忌。为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于微创手术,2013年率先开展了完全腹腔镜NOSE、改良ELAPE等多项术式;为使腹腔镜技术得以全面普及发展,周教授传道授业,毫无保留,多次举办腹腔镜培训班。周教授带领其团队发表百余篇微创手术相关的SCI文章,其中多篇反应新观点、新理念的文章被MDLinx(国际著名论文索引网站)收录并评为Featured article。 周志祥医生拥有医者的仁心和大爱无疆的境界,时刻把患者的安危、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身份地位,一视同仁。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把控患者的治疗指征,对治疗效果精益求精,力争为患者谋得创伤最小、生存**、生活质量最好、费用**的理想目标。在4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周志祥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挽救了1万余名患者的生命,使患者有尊严地生活;给1万多个家庭重燃希望,使患者的父母、爱人、子女享受挚爱的陪伴。 本书收录了100余篇纪念、缅怀的回忆文章。每一篇都是由病人、家属、学生、同事和亲友通过亲身经历,讲述寻医、治疗、康复的点点滴滴,充满了对周主任医者仁心、精湛医术、高风亮节的敬佩、赞美和感恩,部分文章还附上相关病例的专家点评及学术观点,追忆的同时也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普及专业知识,指导患者就医。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追思录,也是一部帮助癌症患者治病求医并获取力量的科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