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父母在我心中梁凤悟本书共收集了60位作者撰写的怀念其已故父母亲的散文。作者绝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老五届”“老三届”和“新三届”的知识分子;所写的父母亲,绝大多数是生在旧社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的历练。这是两代人的灵魂交融,真实地反映出百年来两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通过作者讲述,我们看到了上一辈不同层次父母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
初光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姚向辉 译初光是个科技术语,指的是打开新望远镜的遮光罩,让星光第一次落在反射镜和传感器上。 《初光》也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天文学家如何寻找来自宇宙边缘的光。在大爆炸之后两亿年,宇宙中第一代恒星诞生,那里便是我们可观测宇宙的边缘。那些最初的光能帮助我们破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之谜。 故事的核心是5米口径的海尔望远镜,也就是俗称的“大眼睛”。一个世纪前,“大眼睛”的设计和建造开启了帕洛玛天文台的传奇,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天文学发展。 《初光》的主角是詹姆斯??冈恩,很多专业人员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蕞优秀的天文学家。自1990年代起,冈恩启动斯隆数字巡天计划,用一架2.5米口径的望远镜扫描北半球的星空,目的是绘制一张彩色的三维电子宇宙地图。 在他的领导下,这成为历史上蕞成功的巡天项目,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该项目拍摄了数亿个天体的图像以及数百万天体的光谱,并向全世界公开。这直接改变了天文学家的工作方式,天文学从此进入大数据时代。
-
袁国平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该书属于“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系列图书。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袁国平的光辉一生,歌颂了他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为革命、为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该书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袁国平的成长与革命轨迹,他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串联起的文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有利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党史、学习党史,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教材。
-
正南看北斗吕光东 著,散树 译长居中国的外国汉学家描摹当代中国故事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作者、比利时重要汉学家、西夏学学者吕光东博士以出神入化的笔触,娓娓讲述其与中国的联结与渊源,经由自己在中国生活三十余年的亲历故事和鲜活经验,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等多角度述说他所亲眼见证的中国巨大发展、时代嬗变与瞩目成就,在动人的故事间传递出中国文化文明正面美好的信息。整部作品既具有感性的鲜活,亦闪现理性的深刻;既富于日常的温度,也体现学术的深度,从非常独特的视角,向世界读者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
-
寻乡中国[美] 布莱恩·林登 著《寻乡中国》是布莱恩·林登在中国生活35年的回忆录。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故事。作者详述了三十多年来中国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生动地展示着他个人对中国的探索、认知、融入的过程以及其间的情感变化。在与中国结缘的三十年间,林登与家人一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1984年,林登在美国芝加哥边清洗地毯边读夜校,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中国求学,并亲历了中国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他来到北京期间,学习中文,主演电影,成为摄影记者,进入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并遇到了他的妻子,这段宝贵的经历使他能以斯坦福大学博士候选人的身份回到美国。2004年,他与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回到中国,扎根于云南喜洲,并致力于保护和修复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创立“喜林苑”酒店品牌。林登参与到中国乡村内在肌理的发掘与生长,并成为国际教育践行者,连结中国和国际,让更多的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更深地了解真正的中国。 林登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外国人35年人生经历的故事,他的经历提供了一个进入中国过去40年发展的入口,他对中国的理解,更是一个进入中国文化的切面。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同时,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和向西方打开,更是将自己的发展机会与全世界的人民放在了一起,体现了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在近40年的发展中,中国老百姓不仅仅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更是将自身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深厚的智慧,用在了待人接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民生、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
-
汉水的身世袁凌 著“汉江哺育整个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地,共约6000万人口。到今天,北京市民打开厨房水龙头,每一滴水中都有70%来自汉江,而在天津则是全部。”《汉水的身世》是一本融合自然、历史、社会、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力作,写出汉水作为一条古老江河的时代感和生命感,关注它自身和它的子民、环境、历史与现实。 全书分五章:第一章南水北调的宏图,以作者与母亲河的感情为出发点,揭示汉水的身世变迁和她在南水北调背景下的承担与命运,点明她对于中国的意义;第二章移民的望乡,看见汉水移民的牺牲付出与生活现实;第三章航道的兴衰,写汉江的航运史,包括沿江水手、纤夫、帆船、码头、商号的变迁,在历史上漕运的地位、与水坝的关联,以及“黄金水道”的未来;第四章“鱼与渔”的惆怅,以长江汉江十年禁渔为背景,谱写献给汉水鱼类和渔民的篇章;第五章河流的清浊,再现河水环保的不易与波澜……五个维度,书写汉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全书细致地讲述了汉水的前世今生及其“子民”的生命历程,配图百张作者亲摄图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沉的爱与忧,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切的时代历史责任感以及浓厚的环保意识。我需要为她写些什么,记录她悠久的生命和变迁,记录她眼下为整个中国的付出, 记录下她是怎样一条伟大的河流。 ——— 袁凌
-
谢子长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该书为“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第三辑之一。该书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谢子长的光辉一生,歌颂了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与刘志丹一道为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该书可读性强,以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谢子长的成长与革命轨迹,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串联起的文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有利于激励广大读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封家书来钧 著《一封家书·信仰》编写组自2021年5月11日面向全球发出征集令,2个月里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家书8000余封,各类档案3000余件。其中通信最远的一封家书,远涉重洋跨越了18000公里的距离;写信*长的一封家书,洋洋洒洒写下了10000余字的儿女情长;寄信最多的一家四口,20年间写下了50万字的家书……正值党的百年,《一封家书·信仰》编写组从中选出了包括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组织“社会共产党”的五位成员之一俞秀松在1921年写给父母亲的感恩家书;1999年中国北斗系统创始人之一陈芳允院士住院期间写给同学王克宬的励志家书;“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施光南写给母亲、妻女的书信;1990年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写给“拼命三郎”陈招娣的温情家书;四川省政府写给浙江助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感谢信等100封家书,其中多封家书为首次曝光。一封封家书,记录着家庭小事、儿女情长,也反映着社会变迁、天下大事。中国共产党员精神的力量,也在一封封家书中跃然纸上、力透纸背。
-
江山犹是王国猛内容简介本书由一百余篇千字以内的短篇散文构成,分为“观潮悟道”“诗海钩沉”“碎锦拾遗”三个篇章。为文遵“文以载道”之旨,于浩繁典籍中发潜掘幽,在历史长卷里含英咀华,努力做到言之有物,富有洞见。文章融抒情与哲思于一体,秉持一贯的风格,伴有新观点、新境界、新表达、新格式,为读者带来人生启迪、生活智慧与上行力量。
-
建康问学《建康问学》编委会本书为张学锋先生及其弟子问学论道之文集。内容以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研究论文为主,旨在打通历史时期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学科界限,将的考古发现与汉唐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主要涉及魏晋南北朝历史与考古、中古历史地理、出土简牍、东亚文化交流、经济史、江南地域史等方面,作者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暨南大学、南京博物院、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众多学者。所论内容不仅对我们把握还原历史的细节,同时对我们从宏观上理解中国历史从秦汉到唐宋的变迁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