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我比世界晚熟胡安焉 著在我性格、能力和经历等的独特结合形式中,我相信肯定会有一些内容,是从未被人如此生动和清晰地记录过的,我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胡安焉 ★胡安焉继《我在北京送快递》后的自我剖析之作借助这个诚实的人剖析拧巴的自己,他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 ★i人深深共鸣…….敏感内向、道德洁癖、社交恐惧、讨好型人格、过度内耗…坦述20年换19份工作背后,一个 i人步入社会的内心风暴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拒绝成为「社会期待的样子」和「自己讨厌的人」?逾越成功与失败的度量,对待人生的态度将更丰富、开放和诚实 ★晚熟或早熟的人,都是因自己的人生际遇,拥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人生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的途径,而是所有的经验、感受、思考和领悟本身。”“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我都不认为是蹉跎岁月。”胡安焉从1999年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开始讲起,回顾和坦述二十年打工生涯的经历、见闻、思考和感受。《我在北京送快递》着重于讲述职业经历,而在这本《我比世界晚熟》里,他尝试从自己的心理状态、性格、观念等精神内容出发,去追问为什么,“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这是一次书写和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对自我的剖析和诊疗。胡安焉冷静分析了自己“20年换19份工”的心理成因,每一个因工作而陷入精神内耗,厌倦了“和人打交道”的打工人,都会有着深深的共鸣。在被贴上“快递员写作”这个标签之前,他既为别人打过工,也自己做过生意,还曾和合伙人前往越南寻找商机;开过实体店、做过电商、摆过地摊,而他的文艺经历,在漫画社创作、在地下通道里卖唱、在黑蓝文学论坛坚持写作、骑一辆单车长途旅行、在大理躺平……本书也从另一个视角见证了千禧年到今日中国经济发展的多种样态,读者可感受到时代轰鸣下一个普通青年的境遇与选择。
-
弄堂里的西西弗斯路明很?一段时间,“ 上海制造” 是优质时尚的代名词。 关于上海人的误解,一是小气,二是优雅。老克勒或者老金枝老玉叶,?装笔挺,旗袍贴身,咖啡吃吃,舞跳跳,都是个别现象。春?过后,有人北上求学,有人南下深圳、海口,有人赴日本打黑工,有人移?澳洲,还有剩下的,随老房子拆迁,散落到上海各郊县,悲喜剧连环上潢。上海街头,身家几百万的下岗工人、低保户,满目皆是。想得穿的,房子卖脱,报夕阳红旅游团,回来蹲养老院,想不穿的,照旧勤谨度目,守着这一砖一木,将来留给子孙。本书记录了几个寻常上海人,以及他们平凡的骄傲与尊严。
-
游学1917纪红建1917年7月中旬至8月16日,尚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行程九百余里。两人未带一文钱,或拜访当地的同学或写些对联送人以解决食宿,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 他们如何与名流、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地方官吏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了解社会现状的?真实的中国现状对他们有何触动?他们如何赓续文化和精神血脉,进而注入中华民族这一精神共同体并绵延至今?调查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这次游学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背后必然是一条璀璨的历史洪流。 2023年,作家纪红建走进历史现场,与百余年前青年学子的步行漫游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将相距百余年、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构建起某种内在联系,更深入他们的心灵,探寻他们游学对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启示意义。
-
向苍穹章剑华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也是最前沿的科学。3000多年前,中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观天测景台,成为最早的天文现象观测者和最完整的天文记录保持者。如今,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面向苍穹,直抵137亿光年外的星空与浪漫,探索宇宙更深处的奥秘。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即将伴飞“天宫”,成为新一代旗舰级空间天文望远镜,大大扩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场,推动当代科学前沿领域的突破。作者章剑华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查阅上千万字资料,采访数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首席科学家,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中国天文发展壮阔历程,详细记述2.16米光学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悟空号”卫星、“慧眼”卫星、中国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羲和号”卫星、“夸父一号”卫星和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等重大天文项目研制和观测成果,生动书写新时代天文事业辉煌成就。
-
渤海传王秀梅《渤海传》是一部对渤海及渤海沿岸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生态等多角度进行挖掘和阐述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渤海的独特魅力,无论是书写古代渤海地区诞生的诸多神话传说,还是歌颂新时代渤海焕发出的无穷活力,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渤海古今沧桑变化的窗口。
-
我是照顾死亡的人〔韩〕姜凤熙 著;徐丽红 译本书是一部关乎死亡意识的纪实文学。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殡葬师十余年间殓葬“孤独死”逝者的所见所思。生与死是人生命题。赤身入世,空空长逝,其间是任何人都难以斩断的因缘和羁绊。血脉联结你与我,祭祀贯通古与今,人与时间共同塑造出我们置身其中的死亡教育与殓葬文化。我们无法改变时间,也很难改变自己,有时分道扬镳,有时刨根问底,然而,正是难以具状的际会维系着每个人赖以生存的世间川流不息。独居老人的死亡,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外籍工人的死亡……在无亲属骨灰堂,孤独的死亡萍水相逢。
-
真实的塞林格[法]丹尼斯·德蒙皮恩“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愚蠢的交谈。” 他希望能够得到平静。因为他有自己的性格。现如今,塞林格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安息,他是一个安静的人,很安静,逃离了社会机器,逃离了伪装,逃离了烦恼,虚荣以及其他的一切。 “告诉他们,别来烦我!” —— 丹尼斯·德蒙皮恩用翔实的资料调查为基础,串联起了作家的一生:从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到初登文坛、功成名就,最后归隐山林。为读者勾勒出作家塞林格的性格画像的同时,能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带着预判将这本书视为一本描写彻底详尽的书。这本书记录的仅仅是一场调查的结果,调查从2005 年11 月开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极其私密。塞林格永远是一个能引起人们好奇心的话题,关于他的研究将永不枯竭,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后世更是如此。”
-
永生的海拉[美]丽贝卡·思科鲁特 著她是黑人,叫海瑞塔•拉克斯,但几十年来世界只知“海拉”细胞。她治疗宫颈癌时,并不知癌细胞被取走,后培养成首例在体外“永生”的细胞,助力人类获得众多科学答案和新技术。在她身后,家人只是毫不知情地继续活在黑人那宿命般地困顿中……作者挖掘了这段跨越百年的历史,围绕海瑞塔暨拉克斯一家生平及关涉海拉细胞的科研事件,勾勒了这个黑人家族的沉浮,点亮了医学研究中许多细腻故事,也揭开了科研伦理的黑暗过去和艰难成长。
-
生活在临终医院薛舒暂缺简介...
-
卢宇光李忠效本书是一部以凤凰卫视驻俄罗斯记者站站长卢宇光为主人公的纪实文学作品。卢宇光从1999年开始,一共进入战场和人质现场40余次,包括车臣战场、阿富汗战场、伊拉克战场、叙利亚战场、莫斯科人质事件现场等,战地负伤5次。卢宇光的战地采访经历,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他也被称为“穿越死亡的无冕之王”。此书不仅记录了卢宇光作为战地记者的非凡经历,还展示了他的侠肝义胆、铁骨柔肠,对于年轻读者来说,是一部难得的励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