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彻悟[澳] 萨拉·麦克唐纳(Sarah Macdonald) 著,向丽娟 译本书是澳大利亚记者萨拉??麦克唐纳两年多印度生活的回忆。萨拉??麦克唐纳二十多岁时曾背包在印度游玩,炎热、污染和贫穷是印度留给她的印象,因此,当机场乞丐给她看手相并预言她会为爱重返印度时,她并不相信。然而,十一年之后,预言成真。因为在ABC电台工作的男友被派到新德里,她不得不为爱牺牲,离开悉尼,来到这座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刚安顿下来,萨拉就得了严重的双侧肺炎,陷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她活了下来,并决定直面这些危机,找到内心的平静,于是开启了她在印度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的发现之旅。
-
急诊室手记[韩] 南宫仁 著,梁如幸 译好好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南宫仁写下的发生在急诊室生死边界的故事与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死亡的故事一如踏入医院能感受到的那般沉重穆肃,而关于生者的故事却又荒谬好笑,让人手不释卷。 身为急诊医生的南宫仁,在每日残余的休息空档将这些经历一点一滴记录下来。这些比戏剧更荒诞的真实故事。 难能可贵的是,曾罹患抑郁症的作者,在急诊室里看惯生死的作者,却仍怀着一腔热血和悲悯之心通过这些故事在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个积极的信号:要好好活着。
-
一生的长征彭东明 著和一般的纪实文学不同,作者是平江人,对于本地的语言、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人情,包括用语的习惯,都极为熟稔,把握得十分到位,读来有原汁原味的感觉,这些因素都起到了烘托气氛而又加强了人物的真实性的作用,使一部作品在文学性上不输于其它文类。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艺术的深度追求,为重大主题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和一般的重大题材创作不同,作者在艺术上要求自己较高。他不盲目拔高主人公,也不随意贬低和主人公生活在一个时代的村子里的其他人,而是真实地写出他们的现实境况,写出他们的性格,写出面对现实境况时他与他们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从中看到一个老党员、老革命者的境界,同时也写出他与他们水乳交融的关系。这种沉着的、平静的、肃穆的、白描式的不随意添加的平实写法,增加了作品生活的质感,从而避免了人物的概念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怎样写好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怎样从人出发去写出他的信仰、信念、精神、境界,从而使之不但可歌可泣,而且真实可信,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文学形象,是对当代作家艺术水准的一大考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经受住了这一考验,从大的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位“典型”,这个“典型”不是板结的,而是鲜活的。所以从文学上看,它是相当成功的。《一生的长征》是有关共产党人坚守信念、为民造福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生命与万千人民的生命融而为一的故事,是“我”在“我们”中永生的故事。这个“长征”的意义,寓意深远。
-
开花的地方韩文戈 著诗集《开花的地方》为诗人1987—2021年间的诗歌选集,作品延续了作者主要的写作主题:时间、存在和对大自然人文精神的感悟与礼赞。全部诗作都生发于作者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之上,通过朴素、硬朗、质感、直接的诗性语言对“当下诗意”进行感知,倾听岁月的回声,试图为已逝时间塑形,深入挖掘探索人与他人、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存在与时间、土地伦理与精神故乡相互抵牾又相互和解依存等多重主题。诗歌题材与触角都很丰富,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
刀尖舞春秋 烟火苏佳灿 著本书基于作者亲历临床救治案例,进行重新创作,展现医疗救治过程中患者、家属与医者之间的不同侧面,旨在让读者了解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纠结与医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的困惑,讲述医患双方如何沟通、如何达成一致能使治疗取得最好效果。
-
国家行动杨牧原 杨文学本书是作者杨牧原、杨文学根据深入实地采访所获得的的独家素材,而撰写的一部独特的中国麻风防治史,也是中国部全面反映麻风病防治历史轨迹的长篇报告文学。本书通过深入麻风村采访,在充分结合历史档案和当事人回忆的基础上,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一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民谋福祉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防麻治麻的国家行动及取得的显著成绩。既聚焦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共产党员马海德、治麻专家尤家骏、麻风村的建设及转型等),又提供生动的历史细节(如中国第三代麻医历经艰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麻风病易感基因等),用精彩的文学叙事,催人泪下的故事,全景式、多角度、深层次地讴歌了党领导中国三代麻医矢志奋斗、接续奋斗、基本消灭麻风的伟大事迹。
-
大峡谷的灵光彭愫英怒族是云南八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怒族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民族大家庭中独具魅力的花朵。作者以丰沛的感情,来书写故土,来表达乡愁,来讲述故事,全面展现怒族几十年来,在物质、思想、精神和文化发展上的巨大变化。该选题为纪实文学,全书分为“诺苏人家”“老姆登”“知子罗”三个章节,包括“坐看怒江大峡谷”“夜色老姆登”“高山茶场”“时光隧道中的怒江废城”“歌声飞出心窝窝”等篇章。
-
大地之铧-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实录董峻 著本书是新华社资深记者撰写的反映新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进程的纪实报告文学。图书通过一个个故事和例证来反映新中国农业科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同时探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农村改革、绿色发展等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根本性话题。本书资料详实、故事生动、论述深刻、启示性强,作者采访了两院院士、农科院院长、政府官员、农业大学校长及普通的科技人员等全国农业科技领域的数十位专家,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书中的建议和观点为下一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本书的出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得到了盖钧镒、邓秀新、陈剑平、唐华俊、钱前等五位农业研究领域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肯定和推荐。
-
变迁王琨楼本书作者作为一名“50后”,家在农村,长期生活在农村,参加过集体生产劳动,经历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后几十年中前所未有的变化。后来参加了工作,进了城,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变化也是耳闻目睹,文中所叙所讲皆是难忘的经历,每读一篇文章皆能感受到祖国和人民砥砺奋进、披荆斩棘,创造史诗般的历史进程和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东方大国的律动。他们中有的在民办老师的岗位上教书育人;有的在赤脚医生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有的在农业生产战线上辛勤耕耘;有的在边防线上保家卫国。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用青春热血参与到这个大变化大发展之中。他们参与了建设,也享受了生活。食,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衣,由单一的青灰蓝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等等,在书中一一展现。
-
远去的游牧歌谣蔡武森普米族是云南八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等地,与当地其他民族杂居。普米族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民族大家庭中独具魅力的花朵。作者以丰沛的感情,来书写故土,来表达乡愁,来讲述故事,全面展现普米族几十年来,在物质、思想、精神和文化发展上的巨大变化。该选题为纪实文学,展示了普米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他们脱贫攻坚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