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我是遗物整理师[韩] 金玺别,全爱圆 著遗物整理师经常用一两天的时间整理人们留在世上最后的东西,这些东西尚有余温,这温暖来自老人在最后时刻依然深情抚摸的儿女照片、老奶奶在生命进入倒计时后仍然安详叠出的千纸鹤、笔记本上工整写下的“死前想做的十件事”(联络朋友、记住女儿出嫁的身影等)……所有这一切,他们都用质朴、真挚的语言记录下来。 在遗物整理师眼中,每一个遗物整理现场都是一场对生命尊严的盛大祭奠。他们以敬畏之心清扫遗体留下的痕迹,把逝者放在手边、藏在被褥下的遗物珍重地放入专用收纳盒交给遗属,让逝者的生命余温继续温暖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使生命的意义在一次次的交接、传承中被重新思考,不断升华——人生最后留下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与所爱之人的共同回忆。
-
奔跑追梦人李朝全 著深圳40余年的迅猛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典型代表。本书作者多次深入深圳市采访,接触了成千上万的深圳人。那些年富力强、充满朝气的人才,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都在努力地奔跑,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筑梦、追梦、圆梦,从一个个挫折中站起,不断地走向成功,走向美梦成真、人生出彩!《奔跑追梦人》通过书写深圳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故事,奏响“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这一新时代的**音,激励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开辟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由此造就一座城乃至一个国的繁荣昌盛。
-
独一无二陈丹燕 著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行的三十多年过程中,独生子女在童年和青春岁月里经历着什么,长大以后的他们又成为什么样的人……作者将不同的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所经历的不同故事记录在册,而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 也成为社会学家的重要话题,他们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详尽的研究与分析,书中都将一一呈现。
-
十年寻羌高屯子 著《十年寻羌 . 人与神的悲欢离合》是中国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文化学者高屯子历时十年,以纪实电影、纪实摄影、纪实文学三种语言平行纪录、倾心表达的作品。作品呈现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高山羌人耕种劳作的生活状态,和迁徙与回归的感人历程。中国人为什么对乡土、亲人如此情深?中国人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生命背景与情感依靠?有没有一个共有的身份认同和内心归宿?中华文化五千年不断的密码在哪里?中国人有信仰吗?为什么要花十年时间去追寻一群古羌后裔?汶川大地震之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与现实处境?为什么要用图片、文字、电影三种语言一同记录?“寻羌”寻什么?今天,我们同样“迁徙”在国与国、城与城、城与乡之间,我们何以为家?如何心安?内心渴望获得的许多期许,也许都能在这图文里得到回应与启示。
-
大国能源赵郭明 著这是一部气势恢宏、激动人心的西南油气田发展乃至中国能源崛起的史诗!作品全景式再现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发展历史,讴歌60余年来在巴蜀大地油气开发一线的开拓者、奉献者和牺牲者!作者历时数年,走访了数十位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建设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以川中会战、隆桂会战、威远会战这艰辛而伟大的“三大战役”为重点,围绕我国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的建立,谱写了一曲振奋人心的中国西南能源开发的历史壮歌,生动刻画了“川油人”这一动人的英雄群像,致敬共和国劳动者!同时,作品也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新时代能源革命的宏大主题!
-
探访中国古村镇王喜根 著本书是《寻访中国古村镇》的后续。 冯骥才曾大声疾呼:“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大遗产,现在已到了关乎传统村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记者兼作家,他甘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志愿者,耗时10余年,用双脚丈量全国300多个古镇古村落,拍摄了数万张图片,撰写了6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 本书用社会学的方式进行田野调查,运用散文的笔法,如实反映了其中100个古村镇的保护现状,旨在为中国古镇古村落正本清源,为保护古村镇建言献策。
-
乘风破浪托尔·海尔达尔 著,徐昊 译我们是航行在海洋上,而不是地图上,而人生,就要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二十二年前,我会告知我的理论没有科学依据和可行性,于是不会游泳的我和我的五个伙伴还有一只鹦鹉历时一百零一天,乘坐一只木筏航行四千三百里来证明我的理论。我还写出了挪威有史以来畅销的书籍《孤筏重洋》,拍出了奥斯卡纪录片Kon-Tiki。而今天,一个苏俄人,一个非洲人,一个墨西哥人,一个埃及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意大利人,再加上我本人——一个挪威人,以及一只猴子,一群咯咯哒的母鸡,要坐一艘仿埃及的草船横渡大西洋!你,要加入我们吗?
-
最后一步陈伙成 著1935年初冬,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因为不能在苏区内打破敌人重兵“围剿”, 也战略转移长征。是时,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已到了陕北,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此后,党中央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红一方面军通过东征、西征发展巩固了西北大本营。1936年盛夏,红二、红六军团到达甘孜,与南下的红四方面军会师,所部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此后,红二、红四方面军一起北上,于10月在甘肃河东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接着三军协同在山城堡打败国民党军追击,宣告红军胜利地走完了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
-
我存在[英] 玛姬·欧法洛 著;刘雅娟 译“在那条山路上,死神与我擦肩而过,它离我如此之近,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抚摸······” “我在危险的水域里游泳,这既是实情,也是一种比喻。与其说我不珍惜自己的生活,倒不如说我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想逼着自己去拥抱生命所能提供的一切。”——玛姬 · 欧法洛《我存在》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位不凡女性十七次直面死亡,十七次化险为夷,十七次剖析自我的动人经历。这些故事发生在作者玛姬·欧法洛人生的不同阶段,看似零零散散,实则息息相关;多以命名,看似毛骨悚然,实则深情款款。十七段际遇,宛如十七片拼图,借由作者的巧手与奇思,慢慢拼凑起来,终汇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小时候,她身患重病,饱受残疾之苦,人们甚至估计她命不久矣······十几岁时,她渴望逃脱,却几乎以灾难收尾······成年之后,她成了准妈妈,却因医院管理不善,在孕期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变故······第二次做妈妈的经历更是异常坎坷,而她的第二个孩子也似乎继承了她多舛的命运······她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每一步都步履维艰,一再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屡次转危为安。这些经历在她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促使她进行深刻的反省与思考,继而将这些生命中常人难以承受的瞬间与片段化为文字。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屏住呼吸,与作者同成长,共命运,甚至不禁自问:如果我们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险,我们会怎么办,又到底承受得起怎样的损失?
-
国家至上赵韦 著本作品以“漫写群像”的方式,以10多个典型人物的经历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战略导弹动力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航天四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起步、研制、三线建设、反复搬迁为脉络,以表现火箭研制人员舍家许国的牺牲奉献精神为主旨,使“国家至上”这一广大航天人不变的信仰,在书中得到很好体现。作品通过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跃然纸上,并将火箭固体动力的发展,放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大背景中,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把人的命运放在时代风云、历史事件、家庭关系的综合环境背景之下,具有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精神的巨大的历史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