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葛剑雄说城葛剑雄 著本书是一部关于城市的杂文集,作者是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全书收录了六十多篇文章,分为城市品性、城纳百川、古城遗风、异域之城四个部分。这些文章或是展现了作者对城市本质的长远思考,或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城市生活的独特见解,或是凭借深厚的学识叙述城市的来龙去脉,或是记录了作者在中外城市的所见所闻。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大,内容贯穿古今。有态度严肃、见解深刻的学术文章,有文字轻松、色彩明亮的随笔。作者用细致动人的笔触让一座座或繁华至今、或掩于黄土的城市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
金克木编年录黄德海 著金克木先生以一代大家而尚无详细年表或研究性传记,实为憾事。黄德海以时日为序,理出金克木一生线索,取其本人文字,佐以考证、参校所得,而撰成此自述为主、稽核为辅的独特编年录。全书作上中下三编,分别名为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写实又传神,勾勒出个人精进与时代激荡交错而成之“学人”的精神肖像。笔墨间,金克木的人生经历、交友游历、冥想顿悟、独对宇宙……面面俱到,但重点关涉其自学而成的方法,读书、读人、读物的思想,使得本书另具成长小说与思想点化的神采。
-
我为《西游记》补妆冯景山 著《我为西游记补妆》是对《西游记》这部剧音画效果录制过程的情节叙述和感情描写,以及对其峥嵘岁月的坎坷人生加以慨叹。在这些渐渐褪色的记忆中,这本书是标记着对一个值得纪念的时代,也是对每个幕后工作者来表达敬意。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老艺术家执着追求艺术,将艺术视为他们唯一,纯粹、自然。不重视自我的名利得失,以及对领导及同甘共苦的战友们的感谢之情,同时,西游人的斗罢艰险、翻山涉水的精神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
美妙的植物史让-玛丽·佩特La Plus Belle Histoire de是一套在法国人气颇高的人文、历史和科学普及读物,从2003年开始出版,至今已延续十几年,中文系列共选取7本。早在有动物和人之前,地球上就已有植物了。《植物小史》从一棵树的历史讲起:植物的根,初都沉浸于地球形成之初的水溶液“有机汤”中,这也是所有生命诞生的地方。在20多亿年的时间里,植物一直旺盛生长,充满生机。突然有一天,植物发生了变异,出现了一个新的物种。从早的海洋植物对陆地的征服,到新时期的作物种植和基因工程技术,再到人类破坏植被而导致沙漠的扩大,作者将为读者精彩地讲述植物宏大的历史,以及它们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命运。
-
新安旅行团李春雷 著1935年10月10日,在陶行知先生的热切鼓励下,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了一个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第一批团员14人,在蒙蒙细雨中告别乡亲出发了…… 从1935年到1952年,十七年风云岁月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在没有固定校舍、没有现成教材、没有专门教师的情况下,他们实践独特的“小先生制”和“民主生活会”,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军事、科技、文艺等众多领域的杰出人才。 时至今日,新安旅行团的光荣传统依然熠熠闪光,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那片阳光刘国强 著这是一部激人奋进、鼓舞人心、令人热血沸腾的励志作品。传主家境贫寒却极为上进,多差的条件也要激情打拼,多苦也要坚守底线,多累也坚持学习和创新,多么不公也决不退缩必须要找到出口,多么优越的条件也要艰苦朴素,多大的诱惑也要一尘不染,多大年龄也要持续奋斗,在漫长的人生自救和打拼征程上历尽艰辛、一步一坎、不屈不挠,终于翻越无数个崇山峻岭、深渊险壑,奇迹般地干成一件一件大事,成为著名作曲家、心理学博士和有建树、讲奉献的企业家。
-
在工作中,看见中国网易人间 著本书书稿精选自网易非虚构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其“寻业中国”栏目中发表的系列征文稿件,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对自己或周围人工作的口述:农民、app内容审核员、销售、历史老师、海员、黄金分析师、开锁匠、基层社区调查员……这些劳动者们或被时代裹挟,或是迎澜而上;或主动追求自身理想,或无可奈何生存所迫;或在本业中找到生命价值,或在迷失后重寻人生意义。他们的经历演绎了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工作支撑起这个社会的平稳运转,他们的故事万花筒一般映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在这些“真实的故事,真正的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生动的当代中国,或许,也能重新思考“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
新红学百年与北京大学任羽中 唐金楠在本书里,既有胡文彬、胡德平、叶朗、赵振江、陈熙中、温儒敏、刘勇强、王博、李鹏飞、顾春芳等学者研究《红楼梦》的论文集萃与专题访谈,亦遴选了部分北大学子论析评赏《红楼梦》的文章,并对北大红学研究课程、社团组织的风采予以勾勒。此外,本书扼要回顾了北京大学以“新红学”为代表的《红楼梦》研究学术史,且在附录中对北京大学历代师生学者《红楼梦》相关文论进行了梳理摘录。通过一手的学者专访,较为清晰地梳理了百年新红学发展的□□脉络,展现出一代代北大学者传承文化的自觉使命,对向公众普及、推广传统文化,号召广大读者发扬和传承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
-
小梦通学路刘梦迪 著作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东北家庭,从小受到家人疼爱,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她6岁那年,跟随父母来到日本求学。离开家乡和爷爷奶奶的小梦,面对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全新环境,心中的不安加上内向的性格,使得她出了明显的社交恐惧心理。后来,在日本小学生那种开朗、活泼的性格,以及老师耐心开导下,小梦一天天建立了自信,开始选择努力学习,尝试与人积极沟通。有性格、有想法、敢于沟通的她,在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的陪伴下,一路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过程中有紧张、无助,也有探索、尝试;有悲伤、自卑,也有快乐、自信。本书以真实的故事作为基础,作者通过对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的生动描述,让更多的人在收获温暖治愈之余,也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更直观地展现出一个孩子初到异国他乡, 从彷徨失措到快乐融入的心路历程。
-
最后的西南联大丁元元 著,叶嘉莹 编传奇的西南联大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00多位人文大师,170多位两院院士。 但这批人大多百岁高龄,正在急遽凋零。著名记者丁元元以近乎侦探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历史档案、联大校友录等找到了20位健在的联大人,对他们进行抢救式访谈。 汪曾祺的好友、毕业于联大政治系的吴德鋐;蒋经国铁血救国会骨干、联大政治系高材生陈志竞…… 他们毕业80多年,但当年的课程设置、授业名师等课堂细节依然栩栩如生。作者通过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逐渐摸到了西南联大精英教育的本质:常识教育、作坊式教学、去官僚化、去精致利己…… 就在作者采访、写作的过程中,这批最后的联大学子也在不断逝去。这使本书很可能成为最后一份以亲历者口述形式,记录联大精英教育模式的珍贵资料。本书还补充了很多关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新鲜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