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商都商潮喻彬 著本书为《追梦之路:潮起珠江向大海系列报告文学》丛书之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广州一直在追梦的路上。《追梦之路:潮涌珠江向大海》丛书全景式讲述了广州追梦路上的艰辛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展望广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美好蓝图。 本书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至2020年广州商贸的发展脉络,以时间为线,从广交会、本土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商贸业态转换等几方面进行梳理,刻画出一幅广州商贸发展的全景图。作者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审视和大量亲历者的采访,用情感充沛的笔墨,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改革中努力奋斗的历程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本书采访对象包括亲历改革大潮的企业家、敢为人先的个体户、见证广交会创立和发展的老员工等。他们的现身说法,为广州的商贸发展增添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
城市的温度喻敏 著本书为《追梦之路:潮起珠江向大海系列报告文学》丛书之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广州一直在追梦的路上。《追梦之路:潮涌珠江向大海》丛书全景式讲述了广州追梦路上的艰辛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展望广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美好蓝图。 广州市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先行之地。广州的志愿者们堪称一尊尊激人奋进的新时代主题雕塑,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拳拳之心,默默地为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们排忧解难,也默默塑造着羊城的大爱形象。 本书梳理了四十年来广州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历程;以饱含深情的文字,书写了感人肺腑的一幕幕;记录那不曾被人瞩目的人性之美,文学性地展现志愿者服务为广州市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
我们皮肤下的旅程[葡]若阿金·阿瑞那(Joaquim Arena)这是一部叙事性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两段皮肤之下的旅行:一方面,为了践行对友人的承诺,“我”来到阿连特茹地区,沿着萨杜河的河道,追寻18世纪以来黑人奴隶在这片地区繁衍生息的痕迹;另一方面,继父的去世,让“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里斯本,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勾起了“我”作为混血儿的童年回忆……肤色、种族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皮肤下的旅程》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混合小说、散文、游记、传记等多种文学风格,将旅途中的见闻与大航海时代之后非洲人在葡萄牙乃至欧洲的生存史巧妙结合,揭开了那段为人所遗忘的历史,探讨了黑人族群如何在白人世界获得身份认同这一深刻话题。
-
银魂赵柏田《银魂:张嘉璈和他的时代》是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奠基者、中国银行业之父、金融家张嘉璈的长篇文学传记。本书采用金融史与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函电中互参考寻,细密地考察了张嘉璈的生平踪迹及其与时代的关系,描绘了这位二十世纪初的金融巨子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在清末最后十年创立的大清银行。后经过以张嘉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筚路蓝缕的开拓,逐渐实现了现代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初的崛起与变革。以张嘉璈为中心,本书同时讲述了一段置身金钱政治漩涡的南北金融界群雄的故事,展现了近一个世纪神州大地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端、成长与变革,以及一代金融精英在时代大变局中立身谋国的气魄和胆识。在传主张嘉璈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种精神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一代银行家魂魄所寄: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张嘉璈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对今天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帮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也具有深刻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
我的舅舅杨宪益赵蘅 著《我的舅舅杨宪益》这本书是作者舅舅杨宪益最后十年的真实写照,包括其与夫人戴乃迭的相濡以沫、与子女的沟通相处、读书、翻译、写作、会友人、抗癌、治疗、与家人的团聚以及直面死亡等。外甥女赵蘅用日记、追记、现场速记图及图配文的形式记录了杨先生生活中的琐琐碎碎,人间的是是非非。本书想要表达的是对杨宪益这位“翻译整个中国”的大家的见地和态度——不同凡响的思想和伟大而纯粹的人格。书中有作者珍藏的多张珍贵摄影照片、作者亲手绘制的现场速记图及彩色精绘图,让读者多方位地了解翻译大家的人生历程,品味他的人生感悟。
-
走出尘埃叶萍 著本书为国内首部以访谈录形式,全面反映盲人的成长、教育、创业和生活历程,全方位展现与盲人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真实境况的纪实文学作品。作品采用谈话录的形式,根据采访对象分为六个篇章,涵盖了与盲人相关的六个群体:盲童、盲童家长、盲校教师、创业盲人、群团领导、爱心人士等。从不同纬度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盲童的成长教育、盲人家庭的艰难陪读、盲校教师的辛苦付出和盲人青年的拼搏创业历程。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真实记录盲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唤起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并呼吁国家政府层面能从新时期盲人的实际生活出发,加强重视,加大投入,给盲人提供更多样的就业机会,更开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和健全人一样,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劳动者的星辰范雨素,郭福来 等 著皮村工友以独一无二的亲历者视角记录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既有追忆往事、乡土记趣,又有城市见闻、往返于城乡之间的酸甜苦辣。范雨素《“北漂”们的日子》讲述90年代在北京旧货市场见到的众生相;郭福来《工棚记狗》《工棚记鼠》描写工友们在工棚里逗流浪狗、抓老鼠的故事,再现了务工者与动物间的温情;施洪丽《一个四川月嫂的江湖往事》讲述自己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笔触大气豪迈;徐克铎《媒人段钢嘴》记述乡村媒人为青年男女说媒、促成一段佳缘的故事,富于地域特色和生活趣味。这些作品风格真挚、朴素,展现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呈现出饱满的感情和厚重的质地。
-
发光的骨头凯特·摩尔 著,刘畅 译镭,众所周知,是居里夫妇发现的一种元素。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元素曾在20世纪初的美国引领了一股时代潮流。镭可以杀死癌细胞,由此被认为是一种健康元素。商家推波助澜,民众为之疯狂,镭产品一时热销。然而,镭并没有区分癌变细胞和健康细胞的能力,它也会给人体带来致命伤害。 镭有荧光效应,被用于描画夜光手表上的数字。从事描画表盘这种精细工作的基本是女孩子。这群不谙世事的姑娘在对镭的辐射危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毫无防护地工作,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生病,受尽痛苦折磨,悲惨死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企业拒绝承担责任;官员、专家、律师无视镭姑娘的悲惨遭遇。这些底层女工的健康和性命一文不值。害人性命的镭公司却能逍遥法外,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最终,勇敢的镭姑娘们站了出来,团结一致,在支持者的帮助下,赢得了她们的正义和尊严,也警醒了世人,镭并不是健康神话。不过,她们的故事不止于此。 本书作者凯特·摩尔通过阅览受害者的日记、信件、法庭发言,并且访谈受害者亲友,走访有关现场,翻阅律师、医生留下的档案和报纸的相关报道等,严谨细致地梳理,深入挖掘这段被埋藏的黑暗历史,从镭姑娘的角度,以极强可读性的纪实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这群鲜为人知的悲剧主角和她们所经历的痛苦挣扎、顽强斗争。
-
连云山的铃声肖静这是一部关于“单师学校”的报告文学。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一处偏远山区坐落着一所特殊的学校,那里只有一位老师——胡厚兴。他身患严重疾病,却以一己之力承担起该校所有岗位,43年默默坚守,教书育人。他因材施教,潜心探索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用瘦弱的身体、巨大的精神力量托举孩子们的明天和山村的希望,启蒙了山村三代人、1000多名学生。作品以深入细致的实地走访素材为一手资料,用温暖有力的笔调、理性全面的视角、典型生动的事例,真实呈现了胡厚兴这一山村“单师”坚忍、无私、朴实向善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线人民教师为“培根铸魂”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育情怀与时代担当。
-
珍珠有泪何延东本书讲述了诸暨第一代珍珠人的故事,书稿故事均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一本纪实类作品。书稿作者的父亲是第一代珠农,作者的母亲是第一代珠商,作者家早在1972年就开始养珍珠,期间发生了许多故事。作者一家作为第一代珠农经历了许多坎坎坷坷,有辛酸有欣喜,有成功有失败,酸甜苦辣全记录在了这个故事里。如今作者将故事整理记录下来,一方面想把这些山下湖第一代珍珠人的故事讲给读者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