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荆棘中绽放舒黎明《荆棘中绽放——深圳40个历史时刻》选取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40个代表性历史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发生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影响,展现和讴歌了深圳这座城市在荆棘中绽放的伟大历程。书中选取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民生等各个领域,书中的主人公既有鞠躬尽瘁的党的干部、身经百战的革命勇士,也有平头百姓,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行动创造了历史,为深圳的腾飞增添了灿烂的色彩。
-
译文纪实·造假的科学家须田桃子 著,王家民 译STAP细胞事件绝不能归责于某一特定的人。实验的方式、研究室的讨论、成果的发表方法、对造假嫌疑的处理,甚至第一作者在研究生院所受的教育,这所有的阶段都出现了问题。在论文发表前的某个时刻,应该有人意识到了严重科研不端的可能性,这原本是能够阻止的。……在这本应有的诸多机会被付之东流的背景下,我认为潜藏着某些结构性问题,它正在侵蚀着日本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摘自本书文库版后记
-
我们这十年李春雷《我们这十年》是一本报告文学,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社会十个重要领域的十个人物故事。他们是医生、科研人员、军人、公务人员、普通工人、农民等,本书作者李春雷曾说:“身处这个时代,就是为时代服务,为历史服务,作为一个作家,要走出小小的我,书写窗外真实的世界,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作者通过亲身采访与记录,用饱满的感情书写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以小切口见大视野,从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事迹中,追寻全社会的十年记忆,将这个时代的主题通过人物进行刻画,包含深情的写作将这个时代记下,让读者站在十年大时代背景下,通过人物故事去感受我们的时代、理解我们的时代、共鸣我们的时代。
-
译文纪实·失智失踪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著,石雯雯 译“为什么找不到呢?每天都像在地狱一般。” “哪怕是5分钟我也不敢松懈……即便如此,他还是走丢了。”当今日本,已确诊及潜在的认知症患者已超过800万人,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名患者。认知症已成为国民性的疾病。 不少人因恐惧偏见而不敢将家人患有认知症告诉周围的人。这些患者极易在自己熟悉的街区迷路、失踪,甚至死亡。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采访400余户家庭,正视认知症患者及其家人所处的困境,探索通向“建立认知症患者也能够安心生活的城市”之路。
-
译文纪实·三十不立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 著,马惠 译39岁孤独死的青年,身旁的便签纸上只写着三个字:“帮帮我。” 这是一封永远无法寄出的求救信。 30多岁,正值壮年,却失去了工作。滑入社会底层的“三十代”青年们,无法发出求助的声音。社会普遍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个人不够努力,让他们“不要娇气”。 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直面“三十代”群体的生存现状,系列节目反响惊人。在“自我责任”的名义下沉默着的孤寂身影,引发同代人爆炸式蔓延的共鸣。 “三十不立”,真的只是个人的问题吗?
-
中国北斗·青少版龚胜辉 著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是什么?是400余家单位、300000人参建,奋斗26年建成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本书全面展示了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本色的北斗系统建设过程,通过北斗儿女顽强奋斗、攻坚克难、独立自主地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故事,塑造了孙家栋、谭树森、李祖洪等几十位科学家和北斗儿女的英雄群像,弘扬了新时代北斗精神。
-
译文纪实·美国式死亡[英] 杰西卡•米特福德 著,Jessica Mitford 译影响肯尼迪葬礼的操办, 改变美国的殡葬价值观。只有杰西卡??米特福德的敏锐和智慧,才能把对美国现代殡葬业的曝光变成一本既严肃又有趣的书。1963年首次出版时,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力作成为超级畅销书,并推动了相关的立法保护。 1996年去世前,米特福德修订并更新了她的经典研究,重新审视美国式死亡面临的新趋势,包括职业游说者在华盛顿的成功、火葬成本的暴涨、预付费坟墓的电话营销,以及目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殡葬行业垄断的影响。
-
生产队何永洲 著生产队是乡土中国变迁史绕不过的一个阶段。本书是一位出生、成长于生产队时期并参加过生产队管理的老人,以逾花甲之年,回忆自己的故乡雷公仙生产队,真实地讲述了生产队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日子,有威严的队长、一丝不苟的保管,有走村串户的豆腐嫂、小木匠、剃头匠,有春种双抢、交公粮、年终分配的热闹场面,以及赶集、看戏、看露天电影的有趣经历……全书以故事为载体,截取并细细描摹一个个生动的横剖面,全方位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已远去的生产队生活,给已逝去的生产队时期留下了一份可贵的记忆。
-
理想的颜色是海蓝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暂缺简介...
-
海上华痕郑亚 著上海,第一眼繁华忙碌,第二眼高效有序;而郑亚的《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将给你独特的博物视角,融合对上海城市历史的理解,对上海人文生活的眷恋,以流畅优美的随笔方式,把专业严谨相对枯燥的文物、博物馆、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等娓娓道来,并穿插上海文博行业发展个人职业记忆,呈现出一部微型的近30年的上海文博变迁史。“观博寻踪”,以复旦200号文博系小楼为缘起,追溯与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现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青浦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等诸多博物馆的工作交集,以及这些博物馆的渐进发展;亦通过故居、故居建筑与藏品、纪念展览与活动,对鲁迅、丰子恺、巴金、陈从周、杨可扬这些上海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加以细密寻访,呈现出在上海文化中更为真实、多元、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读城阅市”,是更加生活化的城市观察记录,包括申报馆、泥城桥、西藏南路、甜爱路、多伦路、茂名路、南京路、凤阳路、汾阳路、安福路这些与上海近现代史渊源颇深的街区马路,还有张园、大学路、永平里等近年来新出现的时尚市集,也体现了上海在新旧融合留存使用中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的独到之处。另有关于上海豫园、古猗园、课植园、秋霞圃等江南古典园林与复兴公园、人民公园、鲁迅公园等近代城市公园的游园回想,折射出上海文化中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内在品质。期待你,用博物爱好者的思维,用城市游历者的脚步,用文化观察者的视角,在史料与文物中沉潜;在博物馆、文物建筑、历史风貌区中出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园林景观文化空间中穿梭。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公园宜休憩、城市有温度……这里是上海,让我们一起进入“海派城市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