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一位检察官的驻所日记李砚明该书稿是一位老检察官的驻所日记,是作者在驻看守所检察室期间写的。日记记述了作者2011年至2012年驻看守所检察室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以及作者的对驻所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的观察和思考,图文并茂,为人们打开一扇进一步了解当时检察工作的窗口。通过日记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驻所经历以及对检查工作的热爱,了解我国当时公检法司的工作及律师的从业状况,了解老一辈检察官好学、向上、惜时、热爱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和强烈使命责任感。
-
翻山记陈果《翻山记》是四川作家陈果创作的一部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纪实作品集,内含“达瓦更扎”“新龙门故事”“凉山少年”“一条路走过的路”四篇来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现场的精彩故事。作者以带着露水、汗珠与心跳的温润气息,用沉稳、密致、深情的笔触,为中国农村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史诗级变迁搭建起一座以小见大的纸上展馆,真实记录了贫困与灾难双重挤压下的人们不屈不挠地改写命运的风貌与风骨。
-
从女生到萨克斯女王钟娅妮 著本书作者自幼酷爱萨克斯音乐,师从饶世伟、陆廷荃先生。她依靠精湛的技艺和靓丽的外型,将爵士乐的自由热情与演奏者性感热辣的舞台表演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乐展女王”。曾参加比赛、演出达3000余场,曾夺得2017亚洲(澳门)国际音乐节亚洲金奖,也曾参加“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2011星光大道”等大型综艺节目,合作过的艺人比较多。 本书以回忆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女生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努力求学的少女通过自己的奋斗,终成为中国萨克斯管乐器演奏界的女王的。作者文笔细腻,记述丰富,既回忆了自己的成长史,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个与之合作的音乐人的故事,让读者得到很多的收获。
-
赤血李迅他走来了,丘东平走来了,裹挟着硝烟和血腥,也散发着一身凛然正气!他是海陆丰革命风暴中的红色少年,他是以笔当戈的左联作家,他是新四军的优秀战士。他以《海丰青年》编辑的职业操守,编织海陆丰大革命时期的红色风云图;他以左联作家的道与义,撰写声讨日寇侵华的战斗檄文;他以新四军战地指挥员的担当,用血肉之躯换来如花少年的绚丽绽放……他就是丘东平,一位革命作家,更是民族英雄。赤血,是丘东平生命的底色;战斗,是丘东平青春的旗帜。火样的激情、宏阔的结构、诗意的语言,构成了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的创作基调。
-
国家形象范红,胡钰 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这对于全世界共同抵抗新冠肺炎疫情和中国国家形象在疫情中的发展与提升,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2020年11月10日,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的“2020清华国家形象论坛”。150多位来自国内外学界、业界的专家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新媒体平台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0万。本书是此次论坛的思想成果,有助于推进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适合相关领域的学者、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者和高校学生阅读参考。
-
淮上故乡陈峻峰暂缺简介...
-
非洲苍穹下程萌 著本书为摄影家程萌的非洲野游笔记,以最直观的感受大量迷人的图片讲述非洲的故事。程萌在非洲20多个野奢营地进行多次考察,看到了许多难见的场景,捕捉到很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浩渺的天地、表情各异的动物、人与自然的相处……程萌用镜头记录下来了这些,勾勒出了一个纯朴的、野性的、仿佛亘古不变的非洲世界,但其中跳跃着的鲜活的力量,会使我们深陷于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中的心沉静下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第一书记任杰、胡滨 著《书记》以新华社系列微纪录片《书记》为素材,选取书记中的典型代表,每章讲述一个书记的扶贫故事,运用大量的细节、生动的图片、朴素的语言,展现生产扶贫、教育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不同扶贫方式的艰难历程,对脱贫攻坚进行了真实记录,对海量的资料、专访、图片以及视频进行二度编辑,深度精选创作,打造精品图文书,让更多读者走近扶贫深处,了解不为人知的故事,体会令人震撼的力量,再现脱贫攻坚战略的伟大成就,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更加深入人心,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对广大读者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
石榴花 石榴红本书编委会该书稿通过“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这一征文活动,汇集了多篇内容主题突出、真实生动、立意新颖的文章,通过讲述有感染力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故事以及感人事迹,树立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挖掘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讲述了真实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弘扬了民族精神。同时,该书稿也为进一步创新开展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开展以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新视角。
-
鹿之民[加] 法利·莫厄特 著,舒兰 骆海辉 译本书是法利·莫厄特的首部长篇纪实作品,完整记录了一个古老族群——伊哈米特人的消亡过程。伊哈米特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加拿大北极酷寒之地的一支因纽特人,作者曾两度深入极地荒原探访他们,了解到这些靠驯鹿为生、一度人丁兴旺的“鹿之民”,在半个多世纪内从7000余人急剧缩减至40人。结合实地考察及族人的口述,作者真实还原了这一原住民与鹿共存的美好生活图景,展现了他们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深刻揭示了这片荒原怎样因为殖民贸易的入侵而改变了生态,进而使这一族群失去生存的依托和平衡,最终走向灭绝。 该书于1953年获得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图书奖,先后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