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真实的塞林格[法]丹尼斯·德蒙皮恩“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愚蠢的交谈。” 他希望能够得到平静。因为他有自己的性格。现如今,塞林格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安息,他是一个安静的人,很安静,逃离了社会机器,逃离了伪装,逃离了烦恼,虚荣以及其他的一切。 “告诉他们,别来烦我!” —— 丹尼斯·德蒙皮恩用翔实的资料调查为基础,串联起了作家的一生:从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到初登文坛、功成名就,最后归隐山林。为读者勾勒出作家塞林格的性格画像的同时,能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带着预判将这本书视为一本描写彻底详尽的书。这本书记录的仅仅是一场调查的结果,调查从2005 年11 月开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极其私密。塞林格永远是一个能引起人们好奇心的话题,关于他的研究将永不枯竭,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后世更是如此。”
-
渤海传王秀梅《渤海传》是一部对渤海及渤海沿岸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生态等多角度进行挖掘和阐述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渤海的独特魅力,无论是书写古代渤海地区诞生的诸多神话传说,还是歌颂新时代渤海焕发出的无穷活力,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渤海古今沧桑变化的窗口。
-
我是照顾死亡的人〔韩〕姜凤熙 著;徐丽红 译本书是一部关乎死亡意识的纪实文学。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殡葬师十余年间殓葬“孤独死”逝者的所见所思。生与死是人生命题。赤身入世,空空长逝,其间是任何人都难以斩断的因缘和羁绊。血脉联结你与我,祭祀贯通古与今,人与时间共同塑造出我们置身其中的死亡教育与殓葬文化。我们无法改变时间,也很难改变自己,有时分道扬镳,有时刨根问底,然而,正是难以具状的际会维系着每个人赖以生存的世间川流不息。独居老人的死亡,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外籍工人的死亡……在无亲属骨灰堂,孤独的死亡萍水相逢。
-
卢宇光李忠效本书是一部以凤凰卫视驻俄罗斯记者站站长卢宇光为主人公的纪实文学作品。卢宇光从1999年开始,一共进入战场和人质现场40余次,包括车臣战场、阿富汗战场、伊拉克战场、叙利亚战场、莫斯科人质事件现场等,战地负伤5次。卢宇光的战地采访经历,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他也被称为“穿越死亡的无冕之王”。此书不仅记录了卢宇光作为战地记者的非凡经历,还展示了他的侠肝义胆、铁骨柔肠,对于年轻读者来说,是一部难得的励志之作。
-
永生的海拉[美]丽贝卡·思科鲁特 著她是黑人,叫海瑞塔•拉克斯,但几十年来世界只知“海拉”细胞。她治疗宫颈癌时,并不知癌细胞被取走,后培养成首例在体外“永生”的细胞,助力人类获得众多科学答案和新技术。在她身后,家人只是毫不知情地继续活在黑人那宿命般地困顿中……作者挖掘了这段跨越百年的历史,围绕海瑞塔暨拉克斯一家生平及关涉海拉细胞的科研事件,勾勒了这个黑人家族的沉浮,点亮了医学研究中许多细腻故事,也揭开了科研伦理的黑暗过去和艰难成长。
-
生活在临终医院薛舒暂缺简介...
-
咱家有女初长成郁子、立民《咱家有女初长成:青春风暴》讲述了四连冠梦破主场后,津海女排换上新一批队员并不断壮大队伍,最终成为全国联赛十二冠王的历程。从籍籍无名到所向披靡,津海女排日渐强大,承载了更多的关注,压力也随之而来。冠军只是开始,如何在获得冠军后捍卫荣誉更是一大挑战。为津海女排开疆破土的老队员们年纪增长,伤病缠身,队伍急需新鲜血液。在青训基地下的配合下,一代新女排人成长起来,故事便聚焦在她们身上。
-
韩家往事徐泓《韩家往事》记述了天津“八大家”之首的“天成号”韩家所经历的百年风云。韩家姐妹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中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她们的际遇与选择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家族在这一变局中的沉浮与命运。本书以韩氏家族为中心,旁及李连普、梅贻琦、傅铜、邝寿堃、卫立煌家族,以此吸纳更厚重的历史容量,也折射更丰富的时代底色。借由信件、日记、老照片和访谈,作者用先辈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与彷徨求索的精神世界来对接大历史叙述,力图以个体来展现时代的宏阔与复杂,为每一个生命寻找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从而勾画出多层次、立体的历史图景。
-
经典常谈朱自清 著 赵长征 注析《经典常谈》是中国经典古籍的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典籍的解读共十三篇。朱自清先生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训练的入门读物,也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经典常谈》虽作为一部入门级读物被收入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名著导读”栏目,但对当下多数中学生而言,是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读的问题的。为更好地助力教学,特推出这部学生版的《经典常谈》。本书邀请北京大学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赵长征老师对文本进行详细的注析。对原文点到为止,却对现在学生来说有盲区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对原文背后有重要历史线索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拓展;各篇结束后,附加补充参考书目及思考题,巩固阅读成果,开放阅读思路。
-
我比世界晚熟胡安焉 著在我性格、能力和经历等的独特结合形式中,我相信肯定会有一些内容,是从未被人如此生动和清晰地记录过的,我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胡安焉 ★胡安焉继《我在北京送快递》后的自我剖析之作借助这个诚实的人剖析拧巴的自己,他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 ★i人深深共鸣…….敏感内向、道德洁癖、社交恐惧、讨好型人格、过度内耗…坦述20年换19份工作背后,一个 i人步入社会的内心风暴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拒绝成为「社会期待的样子」和「自己讨厌的人」?逾越成功与失败的度量,对待人生的态度将更丰富、开放和诚实 ★晚熟或早熟的人,都是因自己的人生际遇,拥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人生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的途径,而是所有的经验、感受、思考和领悟本身。”“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我都不认为是蹉跎岁月。”胡安焉从1999年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开始讲起,回顾和坦述二十年打工生涯的经历、见闻、思考和感受。《我在北京送快递》着重于讲述职业经历,而在这本《我比世界晚熟》里,他尝试从自己的心理状态、性格、观念等精神内容出发,去追问为什么,“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这是一次书写和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对自我的剖析和诊疗。胡安焉冷静分析了自己“20年换19份工”的心理成因,每一个因工作而陷入精神内耗,厌倦了“和人打交道”的打工人,都会有着深深的共鸣。在被贴上“快递员写作”这个标签之前,他既为别人打过工,也自己做过生意,还曾和合伙人前往越南寻找商机;开过实体店、做过电商、摆过地摊,而他的文艺经历,在漫画社创作、在地下通道里卖唱、在黑蓝文学论坛坚持写作、骑一辆单车长途旅行、在大理躺平……本书也从另一个视角见证了千禧年到今日中国经济发展的多种样态,读者可感受到时代轰鸣下一个普通青年的境遇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