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我存在[英] 玛姬·欧法洛 著;刘雅娟 译“在那条山路上,死神与我擦肩而过,它离我如此之近,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抚摸······” “我在危险的水域里游泳,这既是实情,也是一种比喻。与其说我不珍惜自己的生活,倒不如说我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想逼着自己去拥抱生命所能提供的一切。”——玛姬 · 欧法洛《我存在》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位不凡女性十七次直面死亡,十七次化险为夷,十七次剖析自我的动人经历。这些故事发生在作者玛姬·欧法洛人生的不同阶段,看似零零散散,实则息息相关;多以命名,看似毛骨悚然,实则深情款款。十七段际遇,宛如十七片拼图,借由作者的巧手与奇思,慢慢拼凑起来,终汇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小时候,她身患重病,饱受残疾之苦,人们甚至估计她命不久矣······十几岁时,她渴望逃脱,却几乎以灾难收尾······成年之后,她成了准妈妈,却因医院管理不善,在孕期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变故······第二次做妈妈的经历更是异常坎坷,而她的第二个孩子也似乎继承了她多舛的命运······她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每一步都步履维艰,一再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屡次转危为安。这些经历在她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促使她进行深刻的反省与思考,继而将这些生命中常人难以承受的瞬间与片段化为文字。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屏住呼吸,与作者同成长,共命运,甚至不禁自问:如果我们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险,我们会怎么办,又到底承受得起怎样的损失?
-
塔鱼浜自然史邹汉明本书缘起于作者经家乡塔鱼浜拆迁后,由一只旧碗开始回忆童年的故乡。从“一只供碗”引入,后分为七卷,每卷主题鲜明,进行“关键词回忆和写作”,以物为题展开写江南乡村人的生活,七卷分别为:“地理志”——以单个地点,如“西弄堂”“水泥白场”展开;“地理志附:父亲的老屋”——以老屋各处,如“厢屋”“灶头间”展开;“岁时记”——以各种节日展开;“动物记”——以动物,如“母牛”“狗”等展开;“昆虫记”——以亲近的昆虫,如“蜻蜓”“萤火虫”等展开“农事诗”——以作物的播种、收割、收购的生命历程展开;“草木列传:农事诗补遗”分写了各种童年时期亲近的各种草木。作者“为物立传”,将童年生活的细枝末节作为线索聚集起来,写故乡“自然中人”的日常生活:地点、虫兽、节日、草木……众多的回忆片段汇聚成记忆的河流,还原了江南乡村的肌理,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江南水乡生活的全景图。是一部“文学的自然地方志”,一本“诗意的江南风物回忆录”
-
红岩家书厉华,郑劲松,郑小林《红岩家书》选取了车耀先、苟悦彬、韩子重、何柏梁、何功伟、黄楠才、黄显声、江竹筠、蓝蒂裕、刘国鋕、罗世文、王朴、许晓轩、张学云、钟奇、朱世君、刘振美、胡其芬、文泽、宣灏等20位红岩英烈的家书,并进行相关的解读。这些家书是红岩英烈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是烈士们向死而生的绝笔、力透纸背的寄语!饱含了对父母的愧疚之心、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对爱人的雎鸠之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每一封家书都闪烁着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信仰、坚持真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亲情和谐、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的光辉。《红岩家书》既有珍贵的烈士家书手迹影印件,又有感人肺腑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真实生动、震撼心灵的思想道德教育读物。从红岩英烈留下的家书中,读者获得的不仅是对红岩先烈们的缅怀和铭记,更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
中途岛奇迹〔美〕戈登·W.普兰奇,〔美〕唐纳德·M.戈尔茨坦,〔美〕凯瑟琳·V.狄龙1942年6月,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派出了88艘舰艇组成的庞大舰队,而他们对面的美国舰队,仅有28艘舰艇。即便美国人事先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他们派出去的飞机,仍然被强大的日本海军像拍苍蝇似的击落了。然而,胜利的天平在短短5分钟内突然倾斜。美国人交上了难以置信的好运,他们以1艘航母、1艘驱逐舰的代价,击沉了4艘精锐的日本航母。《中途岛奇迹》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作者采访了美日双方的多名指战员,用公正客观的视角,从两千多页的研究资料中还原了战役真相,揭示了偶发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幸运女神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
散文写作十五讲【美】菲利普·罗帕特 著,孙冬 译《散文课》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写作学教授、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菲利普·罗帕特的写作教程心得总结。书中汇总了这位“文学性非虚构作品”“个人性散文”大师的写作体会,对于何为散文,如何处理作者的自我与笔下的自我的关系,散文应该止步于描述还是应该增加一定的事后回顾式点评等等,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探讨,对于自己多年来的写作总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说是一位资深作者毫无保留地倾吐的写作技巧汇总。书中还专辟一角,对于几位得到文坛公认的古今散文大家的作品展开点评,指出其优点,以及欣赏它们的角度。本书可以视为写作爱好者提升自我、锤炼文笔的值得信赖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一部关于写作和文学的、文笔优美流畅的散文佳品来阅读。
-
高铁风云录见闻君本书是全世界范围内本系统介绍高铁历程的图书。著名铁路科普作家见闻君以通俗轻松的笔触,对6年前出版畅销的《高铁风云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以更宏阔的视野从200年前的铁路开端切入,讨论了铁路发展与科技革命以及国家现代化的关系,还原世界高铁版图的变迁与大国的崛起和博弈,解读了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的世界高铁发展历程。他以大历史观下的人文情怀和铺陈手法,展示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揭示了科技发展是支撑现代化国家崛起进而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根本力量。
-
1937,延安对话(美)托马斯·亚瑟·毕森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
长征王树增王树增《长征》自2006年出版以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图书奖,总销量已近300万册。《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长征》从红军一支部队突围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预示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前所未有的艰辛与艰难。作家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其间粤、桂、滇、川军阀,国民党中央军对红军围追堵截,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等到真实而具体体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然而这只是大规模转移的开始,十万大军,无数的辎重,无数的老幼妇,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战争,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矛盾斗争,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这在人类历史上的迁徙是前所未有的。《长征》以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同时也用很多笔墨全面记叙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它们构成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转移与红军主力转移同样悲壮、同样艰难万险,前赴后继,他们的信念同样坚定。这是一部迄今反映长征的一部全新厚重也极富有现代观念审视历史的作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
-
东京贫困女子[日],中村淳彦在这本书的采访中,有在入学典礼前被迫进入风俗行业的花季少女,有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东京大学硕士,有名校毕业却因为贫困不得不让孩子退学的单身母亲……她们中很多人高学历、家境良好,似乎和贫困毫不沾边,她们的人生看似风调雨顺,背后却是一步也不能后退的贫困深渊。其实,她们不在远方,她们也可能是我们。
-
宪法里的生意经[美] 亚当•温克勒 著,舍其 译在美国历史上,法人一直在坚持不懈地争取与个人一样的宪法权利,也取得了显著成功。 法人与宪法之间的联系,比人们所能想到的更为密切。我们的故事会从殖民地时期开始讲起,尽管那时候法人还没有开始在最高法院寻求个人权利,却已经对美国人的政府理念形成了巨大影响。毕竟,是一家公司在殖民地最早播下了民主的种子,其目的也是获取利润,而非推进自由。此外,殖民地一开始就是以在书面特许状约束下的公司形式组织起来的,这些特许状跟宪法一样,制定了立法规则,对官员权力加以限制。因此,美国宪法很多非比寻常的特征,都可以追溯到这个国家的法人缘起。 宪法通过之后,法人很快就开始为得到宪法赋予个人的权利而努力了。整个美国历史上,最有实力的那些公司一直在以宪法为武器,来击败它们不想受到的政府监管。对公司来说,用诉讼来确立自己的权利,推翻自己不想要的法律法规,只不过是做生意的另一项成本罢了。 法人权利的斗争往往与美国历史上一些最重要的争议和转折交织在一起: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斐逊关于国家银行的唇枪舌剑;南北战争前关于奴隶制的明争暗斗;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摧毁托拉斯而发起的运动,以及休伊??朗的煽风点火;民权革命;还有茶党的兴起。法人宪法权利的性质和发展由这些争议塑造,同时,这些争议也受到了法人权利斗争的影响。 法人权利的历史表明,法人既是撬动宪法的行家里手,也是宪法创造性的原动力。作为宪法杠杆,法人成功利用了原本出于进步理由而设计的宪法改革并将其改造,使之为资本目的服务。然而法人也是宪法的第一推动力,而且在历史上,往往是宪法争讼前沿的创新者。实际上,美国人今天珍视的很多个人权利,都首先是在涉及法人的诉讼中得到的。 无论是好是坏,法人权利运动跟那些更加著名的民权运动一样,改变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