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下庄村的道路罗伟章 著本书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为主角,讲述了这位被誉为“当代愚公”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故事。毛相林和他的村庄,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只是一粒草芥。然而,这粒草芥却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毛相林带领村民修出不仅仅是通往山外的路,是人定胜天的不屈之路,更是村民们通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
行走乌蒙周习 著《行走乌蒙》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价值追求,紧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重大题材,从乌蒙山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真实讲述了毕节地区30年的发展历程,精微描写毕节地区发展及扶贫干部的无私付出,实现了思想性、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品中塑造了众多驻村扶贫干部特别是自然资源系统第一书记们的英雄群像,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情系乌蒙、奋战扶贫第一线的感人故事。讴歌了他们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也传递出普通百姓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感恩。叙事上采取散文化的线性叙述方式,既保持了女性叙事的流畅性,也体现了非虚构文体的客观理性。同时,作品展示了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挖掘,使作品层次显得更加厚重丰富。
-
战疫实录吴兢 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新闻工作者践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毅然奔赴抗击疫情主战场,报道疫情**动态,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书写抗“疫”一线感人事迹,记录下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现场,采写出一大批感人肺腑的报道,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一线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干部冲锋在前的工作状态,在疫情关键时刻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本书以记者手记的形式,记录奋战在疫情防控报道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群体影像,讲述他们勇敢逆行、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展示他们心系人民、践行“四力”的精神风貌,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成长感悟。全书共收录96位记者的原创采访手记,覆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湖北等地主要新闻媒体,同时配发记者一线工作照片,现场感强、图文并茂,情感真挚。
-
贫穷的质感王梆 著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
乐在工作[日] 铃木敏夫 著,杜蕾,陆求实,赵婉宁 译《龙猫》主角戏份被删实锤? 《千与千寻》的灵感来源竟然是夜总会? 《幽灵公主》的结局竟然是“临时”编的? 《萤火虫之墓》直到上映当天还没有完成?《龙猫》《千与千寻》等吉卜力经典电影的创作之道,铃木敏夫与宫崎骏、高畑勋三十年的幕后故事,一本书带你走进吉卜力——梦与狂想的动画王国!本书由吉卜力工作室创始人之一、前社长铃木敏夫亲述他进入日本德间书店后,因为负责《Animage》动画杂志创刊的编辑工作而得以认识宫崎骏和高畑勋,进而参与动画电影制作的过程。他记录了吉卜力经典动画之作的种种创作过程,用亲身经历讲述从前期策划到上映宣发的打磨过程,展现吉卜力所独有的艺术与商业的臻美结合。藉由海量的幕后花絮,读者们也可以看到宫崎骏和高畑勋这些动画巨匠生活中罕为人知的生动一面。 同时,书中还刊载了包括分镜图、吉卜力内部流程图、电影制作计划表等数十幅珍贵图像,图文结合,起底核心资料,内容翔实,揭露行业巨匠的思路秘籍,是电影人、动画人、内容创作者等从业者必读的进阶手册。
-
和平方舟沙志亮 著该长篇报告文学入选中央军委办公厅“建党100周年军事文艺重点选题”、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作者以纪实手法,落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主题,全景式记录“和平方舟”号医院船9次出访执行使命任务的辉煌历程。主体以A卷、B卷交叉叙述的新颖形式,展现任务指挥员纵横四海的战略谋局、任务官兵战风斗浪的英雄群像、军队医生手术台上的娴熟技艺、普通船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世界各国的历史风情、任务官兵及各国民众的内心世界……“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怀仁扬帆担当大义,博爱奉献救死扶伤,破浪满载和平理念,握手世界,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伟大的失败[新西兰] 弗兰克·A.沃斯利 著,李剑敏 译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存故事之一。关于南极最早的挑战,始于1901年。本书的主人公沙克尔顿爵士,和后来成功抵达南极点的罗伯特·斯科特,于当时开始了第一次南极探险。许多人都知道后来的故事,10年后挪威人阿蒙森成为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人;斯科特在第二次挑战南极点的时候遇难。而现在南极点科考站的名字,就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对比前两位,在后世盛名上似乎不如他们。他曾四征南极,虽然全部失败,但每一次,不管遭遇多么恶劣的情况和多么不可能的绝境,他都成功地将所有探险队成员全部活着带出了南极。
-
兰台遗卷李彦 著一切都从文笛校长交由作者翻译的那封匿名揭发信开始。这封信针对被该校尊为楷模的史上首位受封的圣公会女牧师李添嫒,由她牵扯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主教何明华,而围绕这位主教的则是抗战前后一众活跃于中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和一系列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被这封匿名信牵引着,像一位敏感机警的侦探,追根溯源,搜集海量琐碎资料,遍访国内外相关人士,开启了一场长达六七年的探秘与写作之旅,最终揭示了一段血雨腥风、惊天动地却又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了一场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国际运动。 作品将目光投向神秘历史的同时也聚焦繁杂的当下,不乏对人性、理想与信仰的审视,对中西方文化意识差异、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等现象与问题的思考,让人掩卷不胜唏嘘,又遐想无限。
-
万鸟归巢何建明 著在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的苏州工业园区,有一大群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纳米科技、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秀“海归”人才。 作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深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强国之志,归国创业,深耕科研,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 本书以中国高精尖“海归”群体归巢筑业的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为窗口,聚焦中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
血脉陈启文本书为全景式展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楷模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讲述了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在党中央领导下,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克服重重挑战,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在东江和香江之间搭建起一条香港供水生命线。伴随香港经济腾飞,东深供水工程又历经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57年持续对港供水,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本书通过对该跨世纪工程建设实施过程进行纪实性回顾与梳理,还原了东深供水工程各个建设时期的艰辛历程,彰显了建设者群体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全书共有八个章节,在叙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扩建及改造历史的同时,穿插从建设者群体代表人物视角出发的细节描述,全方位地展现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水质管理、维护监理等各个方面。在确保引用精准数据的同时,本书语言朴实,刻画人物形象生动,谋篇布局合理,具备较强的文学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