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黄沙与绿洲之间杨献平 著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D二、世界D四大沙漠,其中包含了苍天般的额济纳、流沙推移的沙漠、常年在戈壁上的牧驼人、外来的耕种者、骑马的土尔扈特、消失了的哈日浩特、被时间遗弃了的诸多生命个体。《黄沙与绿洲之间》是杨献平关于奇特有趣的沙漠生活的又一次书写,汇集了他近年来富有Du创精神及心灵意义的十九篇散文作品。作者以身处巴丹吉林沙漠二十一年的个人体验,呈现了沙漠与绿洲之间散落和存在的诸多鲜为人知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孤身深入瀚海绿洲上万日夜的青春履历,揭shi了时代之中少数人,奇崛而华彩的现实遭际与命运。
-
新山乡巨变余艳《新山乡巨变》因循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文学蓝本和深刻内涵,立足新时代新农村的变革,再现清溪村这个深具文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山乡巨变村”。作家余艳以“清溪”的特色人物和细节勾连全书,生动反映了他们如何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并实现凤凰涅槃的命运轨迹,鲜明呈现了传统的农作方式蝶变为现代农业,以及“互联网 ”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历程,生动揭示了农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历史变化,视角独特,既体现了文学在山乡建设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也具有时代意义和文学意义。
-
文明密码江永红 著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浙江开启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蓝图,省委提出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的目标任务,并把“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列入2022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系统总结与全面展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浙江从精神文明建设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探路。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全面展示浙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展现浙江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如何一步步实现精神富有,创造“文明花开香满园”的美好生活历程。作品深度挖掘文明创建背后的文化、精神密码。全书立足“创建文明城市,说到底就是创建出一个让人感到愉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一出发点,跳出狭义的“文明办系统”之精神文明创建范畴,从相对广义的文明概念入手,不脱离物质文明谈精神文明,富有创见地围绕人的感受写文明,聚焦人与自然、人与国家、民众与政府、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关系展开叙事,从生态文明建设、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弘扬、政治文明和现代化治理、文明单位创建、特色志愿服务和平民慈善、移风易俗和好家风乡风建设等主题,用鲜活的“浙江故事”展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全书细节生动、语言幽默又富有哲思,对现实典型题材进行了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记录,同时深入历史、人文、风物等,挖掘社会众多文明风尚形成的“密码”,是一部血肉丰满、感染力强、可读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报告文学作品。
-
堆芯熔毁[日] 大鹿靖明 著,熊芳 译\ufeff发生堆芯熔毁的并不仅仅是核电站反应堆的堆芯,还有问题企业东电的管理层、责任部门经产省的官员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及保安院等部门的核电专家们、贷款2万亿日元给核事故企业东电却在其经营陷入危机时只顾拼命保全自己债权的愚蠢的银行家们、不顾空前的国难仍埋头于疯狂政治斗争的政治家们。他们全都陷入了“堆芯熔毁”的状况。我要尽可能地记录下这些所谓的精英、高管和杰出人士的无能与保身、推诿责任,以及精神萎靡。 ——摘自本书初版后记
-
遥远的天堂裘山山 著《遥远的天堂》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是裘山山十进西藏、深入边关体验生活的重要收获。作者以2005年初夏进藏走边关为主线,以历次进藏为辅线一一记录和抒写了行走边关的所见所闻,用六十余个小故事,讲述了历代西藏军人戍守边关、不负使命的精神状态。跟着她,我们感受了高原刺骨的严寒与难忍的高原反应,知道了墨脱第一座钢索桥是怎么建成的,也看到了西藏军人一张张皴皱粗糙的脸上显眼的“高原红”……每个故事都真实、细腻,生动,既呈现出边关军人的艰苦卓绝的生活,也抒发了作者对辽阔高原的热爱,以及对淳朴善良的藏民族的友好感情。
-
扶贫岁月魏新力 著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作者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四年的工作实践,贫困群众的苦难,扶贫工作的艰辛,成为作者生命里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化成了一篇篇催人奋进的文章,歌颂“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这精神将激励广大一线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奋发有为,勇立新功。
-
信仰与决裂廖献红 著周氏兄弟出身于富裕家庭,其父为国民党高官,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毅然与家庭决裂,追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不断锤炼革命意志,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全书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从小切口展现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充分反映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是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通俗读物。
-
谎报克里斯汀·米勒,肯·阿姆斯特朗 著,邓南君 译两名独立媒体资深记者追踪报道, 揭示美国司法部门长期以来对性侵案受害者的歧视, 打破社会舆论对“完美被害人”的刻板印象。2008年美国华盛顿州,18岁的玛丽报案称自己被闯入家中的陌生人侵犯,案件的真实性却受到质疑。因为她的证词看似矛盾,因为她不够惊慌失措,因为她或许只想博得关注。最终,玛丽改口说自己并没有遭到强暴,被以“谎报罪”起诉并罚款,沦为社会唾弃的说谎者。 2011年,科罗拉多州发生的一件强奸案,使一起连环性侵案浮出水面。两名女警循着蛛丝马迹追捕嫌犯,在证物中,她们发现了玛丽的名字……
-
新安旅行团李春雷 著1935年10月10日,在陶行知先生的热切鼓励下,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了一个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第一批团员14人,在蒙蒙细雨中告别乡亲出发了…… 从1935年到1952年,十七年风云岁月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在没有固定校舍、没有现成教材、没有专门教师的情况下,他们实践独特的“小先生制”和“民主生活会”,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军事、科技、文艺等众多领域的杰出人才。 时至今日,新安旅行团的光荣传统依然熠熠闪光,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顾桃 著敖鲁古雅,鄂温克的语言里,是“杨树林茂盛的地方”。喜欢纪录片的,一定还记得2009年在昆明翠湖边的云南省图书馆举办的云之南纪录片影展,里面有纪录片工作者顾桃拍的一部《敖鲁古雅》。当年有一期《南方周末》,整版写了艺术家维佳的故事。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作者在跟随拍摄使鹿部落的过程中,和部落里的人们结下的情谊。维佳,酗酒、写诗、画画、在猎点干活儿;他的姐姐柳霞,酗酒、养鹿;他们的母亲——部落里的萨满——芭拉杰依;酋长玛丽亚-索,也是萨满;酋长的大儿子,出色的猎人何协,何协的老婆卓耶,每天坐在炕头上等待丈夫回家,因为何协一次擦枪走火,误伤了卓耶,导致她大脑瘫痪在床,何协这么多年一直怀着愧疚温柔相待;顾桃父亲80年代去大兴安岭采访时认识的老猎人安道,安道的儿子毛谢……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故事。书的笔触朴素真实,对最后的使鹿部落的必然消失没有表现过多的愤懑或感伤,只是如实记录。书的结尾部分,使鹿人的自述,在酋长玛丽亚.索的声音里,即将消失的使鹿部落的历史缓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