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海上华痕郑亚 著上海,第一眼繁华忙碌,第二眼高效有序;而郑亚的《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将给你独特的博物视角,融合对上海城市历史的理解,对上海人文生活的眷恋,以流畅优美的随笔方式,把专业严谨相对枯燥的文物、博物馆、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等娓娓道来,并穿插上海文博行业发展个人职业记忆,呈现出一部微型的近30年的上海文博变迁史。“观博寻踪”,以复旦200号文博系小楼为缘起,追溯与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现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青浦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等诸多博物馆的工作交集,以及这些博物馆的渐进发展;亦通过故居、故居建筑与藏品、纪念展览与活动,对鲁迅、丰子恺、巴金、陈从周、杨可扬这些上海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加以细密寻访,呈现出在上海文化中更为真实、多元、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读城阅市”,是更加生活化的城市观察记录,包括申报馆、泥城桥、西藏南路、甜爱路、多伦路、茂名路、南京路、凤阳路、汾阳路、安福路这些与上海近现代史渊源颇深的街区马路,还有张园、大学路、永平里等近年来新出现的时尚市集,也体现了上海在新旧融合留存使用中的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的独到之处。另有关于上海豫园、古猗园、课植园、秋霞圃等江南古典园林与复兴公园、人民公园、鲁迅公园等近代城市公园的游园回想,折射出上海文化中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内在品质。期待你,用博物爱好者的思维,用城市游历者的脚步,用文化观察者的视角,在史料与文物中沉潜;在博物馆、文物建筑、历史风貌区中出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园林景观文化空间中穿梭。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公园宜休憩、城市有温度……这里是上海,让我们一起进入“海派城市考古”!
-
新红学百年与北京大学任羽中 唐金楠在本书里,既有胡文彬、胡德平、叶朗、赵振江、陈熙中、温儒敏、刘勇强、王博、李鹏飞、顾春芳等学者研究《红楼梦》的论文集萃与专题访谈,亦遴选了部分北大学子论析评赏《红楼梦》的文章,并对北大红学研究课程、社团组织的风采予以勾勒。此外,本书扼要回顾了北京大学以“新红学”为代表的《红楼梦》研究学术史,且在附录中对北京大学历代师生学者《红楼梦》相关文论进行了梳理摘录。通过一手的学者专访,较为清晰地梳理了百年新红学发展的□□脉络,展现出一代代北大学者传承文化的自觉使命,对向公众普及、推广传统文化,号召广大读者发扬和传承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摩托日记(古)切·格瓦拉 著,崔元涛 译《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是一本旅行日记,也是一部心灵自传,记述了“浪漫冒险家”灵魂人物切·格瓦拉年轻时环游拉丁美洲的旅行。1951年12月,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维托·格拉纳多从科尔多瓦出发,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开始了他们向往已久的旅行。这次旅行历时9个月,横跨拉丁美洲大陆8000千米,旅行途中,他们饱览了拉丁美洲大陆壮美的风光,包括安第斯山脉、阿塔卡马沙漠和亚马孙河,还见识了令人赞叹的印第安文化遗产。本书文字通俗流畅,时而诗意盎然,时而诙谐幽默,带给读者美妙的阅读体验。书中的故事描写紧凑动人,场景刻画鲜活形象,具有电影般的画面感。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小插曲,读起来生动活泼,令人忍俊不禁。切·格瓦拉对拉丁美洲文化的深度探索,对拉丁美洲历史和时局的反思,又为本书增添了浓厚的思想性。
-
光明行许海涛 著本书是一部非虚构长篇小说,主人公张喜平是一位先天失明的盲人,从20岁开始,近四十年如一日,用担笼在距家30多公里的西安回民街卖鸡蛋,自强自立;赡养老母,孝心有加;抚育弃婴,慈爱如山;而他自己孑然一身,终身未娶。他诚信经营,与人为善,和回民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社会和善良的人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帮助,也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的典型事迹多次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媒体报道,他入选“2022年度中华慈孝人物”。
-
银魂赵柏田《银魂:张嘉璈和他的时代》是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奠基者、中国银行业之父、金融家张嘉璈的长篇文学传记。本书采用金融史与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函电中互参考寻,细密地考察了张嘉璈的生平踪迹及其与时代的关系,描绘了这位二十世纪初的金融巨子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一生。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在清末最后十年创立的大清银行。后经过以张嘉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现代银行家筚路蓝缕的开拓,逐渐实现了现代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初的崛起与变革。以张嘉璈为中心,本书同时讲述了一段置身金钱政治漩涡的南北金融界群雄的故事,展现了近一个世纪神州大地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端、成长与变革,以及一代金融精英在时代大变局中立身谋国的气魄和胆识。在传主张嘉璈身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种精神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一代银行家魂魄所寄: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张嘉璈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对今天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帮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也具有深刻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
我教过的苦孩子艾苓1999年,大学扩招;2000年,大学全面取消分配制度。出身寒门的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本书作者艾苓任教于黑龙江绥化学院,学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生,从中选出56个出身贫困的孩子,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求职到结婚买房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贫困会留下哪些持久的心理烙印,又如何突破?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本书不仅试图以当事人的口述回答上述问题,更以动情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泥泞中的艰辛摸爬。没有奇迹,只有一点一滴地层层突破,不断累积确定的幸福和成就。作者将其称之为“摸爬式努力”。几乎每个故事都直戳人心,催人泪下!
-
决胜罗平汉 著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罗平汉教授撰写的这部专题历史研究著作,以大量史料为依托,以较高的理论高度和深刻的问题意识,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何能赢得解放战争这一历史问题。 全书共十三章,以历史为序,从十三个不同侧面梳理了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国民党败退、共产党胜利的深层原因。从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作者在四年战争的历史脉络上,揭示了毛泽东胜出蒋介石、共产党必胜国民党、解放军必然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关键因素和根源,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始终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胜利之因,最终“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普及价值,在史料的组织使用、史论结合的写法上,圆融通透,在叙写战争史实和人物方面,生动的细节呈现,可读性强,显示了大家功力。
-
手机废人[日] 石川结贵 著,王雯婷,李昊,校 译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今天每个人不可或缺之物,它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弊端。你可能知道手机屏幕蓝光对眼睛有害,但你可能没有想到你对手机依赖的危险更大于蓝光。你可能为了填满业余时间而开始玩游戏,但最后可能本末倒置,反被占去工作和私生活的时间……本书作者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比如,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最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差异;迈入社会工作以后,个人行程也因为GPS监控而能被领导掌控到,必须应付客户需求随叫随到,筋疲力尽;进入养老院后,还会有老人因为沉迷麻将之类的手机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陷入网络诈骗的危险…… 文明的工具像一把双刃剑,被手机无孔不入渗透的生活背后,是个体失去对自己人生掌控权,陷入异化而不自知,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需要警惕的。本书提出的这些警示 也是在启示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智能手机的互动方式,避免成为一个“手机废人”。
-
我在北京郭雪筠那时,我被问过太多次“你是台湾人,怎么跑到这里做这种工作啊?”别想歪,这种工作不是什么非法工作,而是内衣销售。更惨的是,我是一个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台湾人。几年前我来到北大读书,自以为从此未来光芒万丈,硕士毕业后进了一家知名外企,半年后光荣地被公司主管通知“抱歉,你试用期未通过”。因缘际会下,我成为一名内衣销售,并住进了公司的老宿舍里。在那里我碰见另外两个台湾人生输家── 一个在烤肉店做着普通店员、被女友瞧不起的男生,另一个老公出轨、无房无工作的28岁女人。我们在回家乡和在北京咬牙苦撑之间纠结,我们更常受到父母家人和自己对自己的质疑:“你在北京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别人都可以,你不行?”“别人不是都是这样活着的,为什么你不行?”我从一个认为“北大毕业的台湾人,做这种工作”的别扭心态,逐步成长,并最终在北京扎根立足。这是一个在北京的“奇葩”台湾女孩成长的故事,很写实,没有狗血,它可以印证──在北京,努力工作生活,总有一天也会过上你曾经想象的那种日子。
-
连云山的铃声肖静这是一部关于“单师学校”的报告文学。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一处偏远山区坐落着一所特殊的学校,那里只有一位老师——胡厚兴。他身患严重疾病,却以一己之力承担起该校所有岗位,43年默默坚守,教书育人。他因材施教,潜心探索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用瘦弱的身体、巨大的精神力量托举孩子们的明天和山村的希望,启蒙了山村三代人、1000多名学生。作品以深入细致的实地走访素材为一手资料,用温暖有力的笔调、理性全面的视角、典型生动的事例,真实呈现了胡厚兴这一山村“单师”坚忍、无私、朴实向善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线人民教师为“培根铸魂”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育情怀与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