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太阳升起[美] 聂子瑞(Erik Nilsson) 著2021年2月25日,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崭新篇章。当天在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书聚焦中国扶贫成就,通过作者的实地采访所得,探讨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面对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的贫困问题时,不同地方因地制宜实施的各种创新扶贫方式。他亲历的那些鲜活生动的故事,彰显出在全球背景下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重大意义、面临的特殊挑战、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天崩地裂”,从汶川地震讲起,灾后救援和重建让人们重拾希望;第二部分“走近天堂”,在“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作者发起志愿行动帮助当地学校,并亲眼见证在政府努力下高原巨大的发展变化;第三部分“走出贫困 迈向小康”,作者回顾过去十多年里采访过的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极具创新性的扶贫项目;第四部分“长江日记”,作者花了5个星期采访长江经济带沿岸数千公里的11座城市,以极其沉浸的形式来分析改革开放如何驱动了中国的扶贫奇。 作为一位来自美国、在中国工作多年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作者通过这本书,为中外读者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视角。
-
洞庭之心高汉武 著“洞庭之心”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是一场划时代的行动,是一幅大通湖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是一部新时代的大通湖史。本书用生动细致的文笔记录了自2016年以来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以“退养、截污、疏浚、活水、增绿”为指导方针,对洞庭湖的湖中之湖大通湖进行水环境修复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湖南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切嘱托,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
-
插花地册子止庵 著《插花地册子》是一本有关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或思想杰作的个人角度的品鉴之书,也是关于文学价值和审美的一家之言,被一些嗜好读书的学人誉为“一部关于书的《随园食单》”。作家和学者止庵在这本《插花地册子》里,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对印象深刻的作品逐一评点,又在时间的经度和地域的纬度间勾连比较,指出作品好在哪里,或者糟在何处,评论各书自具慧眼,不跟风,不故作高深,平易亲切,耐人寻味,使得本书有望成为一部阅读品鉴、甚或文学写作的有益参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止庵充分运用海量阅读带来的审美眼力指导和磨练自己的文学创作,去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受命》一鸣惊人,写法结构谨严,针脚细密,分寸拿捏适度,可以明显看出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和张爱玲《倾城之恋》等作品的影响。作者的创作实践与他的丰富阅读经历和典雅品位之间,形成了一个优美互证。
-
造梦.怀梦.逐梦本书编委会 著本书是一本以国*级科学城浦东张江的发展为题材的报告文学集。2022年是上海浦东张江开发建设三十周年,通过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奉献智慧、挥洒汗水,张江已建成知名的“硅谷”“药谷”和“智谷”,也成为上海人才建设的高地。全书以“打造讴歌科技精英独特风采的经典书卷、采撷科学城人才星空的隽永画卷、记录科创中心建设步伐的浓缩答卷”为创作定位,分“硅谷张江先锋篇”“药谷张江达人篇”“智谷张江功臣篇”三个板块,由浦东作协组织作家进行采写,展现了27位科技精英“造梦张江的心气、怀梦世界的豪气、逐梦未来的锐气”。作为张江开发建设以来的首部全景式报告文学集,充分演绎了“科技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主题,期待为浦东科技事业的发展留下重墨浓彩的一笔。 本书是对国*级科学城——浦东张江的英模人物事迹采写,从采写者的妙笔中,我们读到张江从一片农田上“嵌入式”崛起一座科学城的成长史;从科学城的风貌中,领略到“泊岸”张江、投身科学城的科技精英的风采,我们聆听到了张江从“科学的召唤”到“创新的旋律”到“和谐的家园”的奋进曲;从科学城的风光中,领略到“凤栖”张江、建功科学城的科技精英的风采,我们欣赏到了张江充满由童话而佳话而神话的跨越图;从科学城的风韵中,领略到了情定张江、奉献科学城的科技精英的风采。 全书从集成电路赛道、生物医药赛程与人工智能赛台的三个领域架以视角,分“硅谷张江先锋篇”“药谷张江达人篇”“智谷张江功臣篇”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遴选7名精英代表、第二板块遴选12名精英代表、第三板块遴选8名精英代表。每篇报告文学6000字以上,每位精英配照两幅。读者可从收录本书的27位科技精英的成长历程、创新创业成就、心灵天地与精神世界中领略他们造梦张江、怀梦世界、逐梦未来的独特风采,同时也从中感受到张江“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日拱一卒、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
-
脱贫大决战孙密宏,钮旭,杨晓清 著《脱贫大决战》源自同名纪录片《脱贫大决战——我们的故事》,这部纪录片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和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承制,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纪录片主创团队深入多个省区市贫困乡村,通过镜头下一个个质朴感人的真实故事,生动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图书在纪录片脚本基础上延伸拓展,以厚重的笔触,进一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非凡实践,深入挖掘了脱贫大决战进程中众多参与者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有力彰显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图书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及时出版,就是希望以对脱贫攻坚精神的大力弘扬,向世人深刻昭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历经苦难辉煌的中华民族,书写壮丽篇章的中国人民,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
最后的牛耕部落孙丰刚 著《最后的牛耕部落》通过记述牛耕文化在贵州偏远“部落”里的遗存和展演,阐释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有机农业、市场经济融合发展的重大课题。 从洋洞村走出去的侗族大学生杨正熙,怀着朴素的个人情趣和改变山村面貌的梦想,辞去镇党委书记,全身心投入到采集原生稻种、带领百姓种植“有牛米”增收脱贫的实践中。从南京来的志愿者李善富全力相助,用无私的付出勠力推动有机乡村建设。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无怨无悔,砥砺前行,与“部落”干部群众一起,在苗乡侗寨谱写了一曲勤奋耕耘、负重致远的理想之歌。 作品多角度呈现了“牛耕部落”人物群体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展示出市场经济和脱贫攻坚给山村带来的变化。透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看到大山深处各行其志的筑梦者、躬耕者和奋进者,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对未来的渴望和追寻美好生活的脚步。同时,作品直面传统农业的困境、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瓶颈等问题,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忧深思远,引发当代人对农耕文化的再认识、再定位,不啻用别样画笔在现代农业多姿多彩的图板上涂抹了一层厚重的底色,展演出一道古老而清新、淳朴又凝重的独特风景。
-
闪闪的红星李心田 著《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红色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红军后代潘冬子的成长经历。冬子的父亲随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母亲为了掩护同志壮烈牺牲。冬子在战争岁月里历经风雨,在革命先辈的引导下成长为一名英勇的红军战士。他带着父亲留给他的一颗红星,只身奔赴北方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去战斗。小说塑造了一位爱国、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彰显了爱国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 同时收录作者李心田的创作自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潘冬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人生选择。
-
人生写大湖藏北野人 著这本诗集分为三卷,分别是西藏卷、青海卷和天路卷。前两卷编排顺序按时间前后,即西藏卷(2016.6-2020.8)、青海卷(2011.8-2013.9、2019.10),而天路卷(2016.6-2017.9)为专题卷。卷下分篇,以现代诗歌和传统诗词为分野。因2019年10月的可可西里考察是在青海省,故诗记组诗被移到该卷,但不在早的编集里。专题卷包括旅途诗记、青藏科考日记、随笔,展示科考历程,不过考察途中的诗记单独分出。整部诗集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格调,混以浪漫主义的色彩。我并非画师,但努力描绘出祖国高原的春夏秋冬、山水草木;我不是仓央嘉措,却也希望抒发我在雪域之中、天路上、国道(109、318、317、219)上的激动心情。青海,一个美了记忆,醉了日月的地方。西藏,一个去了痛苦(高原反应),不去又想念的地方。值此《人生写大湖——科考行纪》即将出版之际,感谢一路喜欢我诗歌的亲友,感谢一路支持我成长的朋友,也感谢所有的师长和“陌生的”你。
-
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和之梦 著本书收录了《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十九位主人公的故事:在上海创业的九零后女生想要在中国乐坛留名的乐队鼓手因为美景和爱情留在阿坝的摄影师在西双版纳的丛林里探索的昆虫学家江城武汉里“奇怪”的咖喱爷爷在河南的田间地头推广循环农业的农学家……他们或因为梦想、或因为事业、或因为亲情爱情留在了中国,找到了绽放自己生命的舞台。那么,你住在这里的理由是什么,你与你的这座城市又有怎样的故事?
-
我的朋友来自1918谢翠屏 著广东东莞的泗安岛上有一座麻风康复村,谢翠屏是来这里当志愿者的,她的工作内容五花八门:帮村里的老人们修手机(秘诀:重启)、冲话费(“翠屏你充的话费就是耐打,我自己充的,好快就打完了!”)、采买物资这些自然不在话下,还要抵挡诈骗和保健品推销电话,带老人家们外出游玩,又或者根据渺茫的线索(“我们村口有一个斜坡!”)帮老人们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 慢慢地,她跟大家熟悉起来。刘大见爷爷种了一园子玫瑰花;张献伯伯是个美食家,用糯米饭食谱获过奖呢;彭伯没有手指,竟然还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四妹婆婆,过去50多年都一个人生活在山里;还有这位,怎么一把年纪整天嘻嘻哈哈没一句真话?在交通不便的康复村,日子一天天平淡又平静地过去…… 后来,老人家们一个一个地离开了。人就像树上的芒果,熟了,生虫了,自然要掉下来。翠屏舍不得他们,她想努力为他们留下一些痕迹。于是,便有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