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张大新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黄修己,方谦,李平编选这部新教材根据四届教学的实践和对电大特点的认识,在原教材的基础上,集中了教学的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还加强了教材的条理性,容进了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
-
鲁迅小说全集鲁迅 著迄今发现,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呐喊》14篇,《彷徨》11篇,《故事新编》8篇。本次以《鲁迅小说全集》名义出版,旨在展现鲁迅小说的全貌。《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初版。它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沉闷和国人灵魂的扭曲,显示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战斗姿态。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写作于新文化运动落潮期,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彷徨》显示了作者从激越到冷静的心路历程,较之《呐喊》,其观察更见从容,思考也更加深入,所以它让人更清楚看到知识分子的清醒与彷徨。《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收入1922-1935年小说,1963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作品衍绎神话、传说和史实,一方面着眼历史精神的澄清,另一方面旨在刻画“中国脊梁”。本次结集,以最初版本为蓝本,同时参考了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上海复社出版的《鲁迅全集》,文字、标点、格式俱择善而从。由于现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若干语词用法与后来有所不同,这里尽量尊重历史。
-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徐中玉主编世界近代史是全球范围内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即封建主义衰落、资本主义取而代之的历史。面对这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民族都不可能不顾与世界的联系,而能靠各自的文明得以孤立独处。这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自觉革命的结果。中国的情况则是:在鸦片战争前,生产和生产关系还是封建性的,并没有形成一支成熟的进取的资产阶级队伍。在鸦片战争以后,战乱不已,封建制度虽然受到猛烈的冲击,然而封建势力并没有消亡;资产阶级虽然应运而生,然而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义的双重压力下,资本主义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前仆后继的斗争,不是惨遭扼杀,就是果实被篡夺而中途受挫。不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均以资本主义为取向,又未铲除封建主义的藤葛,其自身的特点,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出现于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所进行的变革实践,虽然没有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起象西方那样强有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为谋取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富强,政治的民主所作的努力,光耀史册。它促使古老的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前进的车轮从此进入新的轨道,改变了一向耽于惰性和惯性的历史进程,展现山东方的觉醒。
-
冰心全集冰心著;卓如编自序: 海峡文艺出版社要出我的全集,我想也好,海峡文艺出版社是我故乡——福建的出版机构,临老有点东西献给故乡父老兄弟姐妹,让他们评评点点,看一个福建人在中国的北方长大,到底有什么特点?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也让我多认识自己。冰心
-
王子安集注(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他的祖父是隋代大儒文中于王通,叔祖是唐初著名诗人王绩。王勃自幼聪慧好学,六岁即能属文,笔墨流畅。九岁渍颜师古所兹《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颜氏之误。十四岁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为朝散郎。唐高宗子沛王李卖闻其文名,召为王府修撰。当时诸王盛行阙鸡之嬉,王勃戏为沛王之鸡写了一篇讨英王鸡的檄文,被高宗李治发现,说他挑拨诸王之间的关系,下令逐出沛王府。逭一年王勃才十九岁。次年由长安赴巴蜀游览景物山川,客居蜀中近三年之久。后回长安参舆时选,求补得虢州参军。
-
中国现当代文学王嘉良,金汉主编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历史中,标志着由古典风范向现代品格转化的新文学,是一种独领风骚、自成格局的文学现象而载入史册的。比之于绵延已久的古代传统文学,新文学经历的时间不算太长,从1917年的新文学革命算起,到现在总共走过了近八十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它所具有的现代意义的文学特质,它为实现文学现代化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它对于促进中国文学同世界文学的交融,都是以往文学无可比拟的。因此,中国新文学研究,已成为日益被人们重视的一门学问;中国新文学教学,也早已成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列入高等教育之中。本书叙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是意在打破现、当代文学之间的障壁,试图从“新文学”的整体性上对这一种文学作互相联结、前后启承的描述。名之为“现当代文学”,是照顾到以往课程名称的习惯使用,同时也有利于说明文学发展的阶段性。自然,作为一种简明教材,本书只能简单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发展线索,重点是介绍作家作品,而又侧重于名著名篇分析。在展开全书叙述以前,有必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的同一历史背景、基本相同的文学新质及其自身的发展流程,作提纲挈领的述评,以便对这一种文学的整体性特征及其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有个总体把握。
-
胡风选集胡风著;晓风编选暂缺简介...
-
胡适文集(1891-1962)胡适《胡适文集:读书与胡说》(套装全3册)经过五十年代初期那场对他全面否定的批判运动后,中国的年轻一代大都知其名,不知其言;五十岁以上的人更是噤若寒蝉。“反动文人”、“西崽”、“美帝走狗”、“国民党代言人”、“大资产阶级思想代表”等等帽子无不适合他,且似嫌小。然而,从唯物主义的历史眼光看,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道德、教育、文化等诸多思想和学术的领域中硕果累累、功绩辉煌。从1917年因提出文学改良的纲领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成为中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到1962年在台湾一个酒会上因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而逝,40多年时间中,胡适一贯以“但开风气不为师”为己任,做了令人瞩目的开拓工作,在中国的思想学术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一生毁誉双重,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
-
张可久集校注(元)张可久著;吕薇芬,杨镰校注编辑推荐:张久可是元代重要的散曲作家,本书即是他的校注本。其散曲讲究曲律和音韵;注意炼字炼句,对杖工整,使作品整饰而雅丽;作品运用诗词句法,讲究蕴藉骚,常熔炼诗词名句,形式工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