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钱理群主编;封世辉编著暂缺简介...
-
新版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著;安旗…等主编暂缺简介...
-
曾国藩日记选萃胡子鹏暂缺简介...
-
何其芳全集何其芳《何其芳全集》收入何其芳自三十年代以来写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论文、序跋以及翻译作品、书信、日记等,约二百七十万字,是一部尽可能完备的何其芳著作总集。.《何其芳全集》以作者生前亲自编订出版的十四部著作为主体,并收入作者夫人牟决鸣女士在作者逝世后编定的《何其芳诗稿》,和作者的友人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先生编选的《何其芳译诗稿》两部著作,同时,还汇集并编入迄今为止所搜集到的散见于各种报刊的创作、论文、序跋、书信和日记等文稿。本书是何其芳先生一生文学成就的总结,它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 ...
-
苏轼全集(宋)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在诗歌上他是“宋诗”的开拓者与代表者;词学上革新世界表现内容,创启“豪放”一派;散文上体现了“唐宋八大家”的最高成就。他在生活与各类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更是泽流百世。本书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能文学家的诗、词、文全部作品,汇集成编,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欣赏,拓展人生视野与文学情趣。
-
三代人的梦圣野,晓波,天天 著这是一部综合作品集,收入了外公圣野、妈妈晓波及儿子天天的小诗,散文等作品数篇。妈妈说,她想造一个美丽的童话屋,带一家人到里面居住。天天说,他写的每则童话,都有他的理想在闪光。
-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佚名编选《文选集注》的发现与传播:涩江全善、森立之于日本孝明天皇安政三年(一八五六)撰《经籍访古志》,卷六「总类」中首次着录《文选集注》零本三卷,云是「旧钞卷子本,赐芦文库藏」,提要曰:见存第五十六、第百十五、第百十六,合三卷。每卷首题「文选卷几」,下记「梁昭明太子撰」及「集注」二字,界长七寸三分,幅九分,每行十一字,注十三四字。笔迹沈着,墨光如漆,纸带黄色,质极坚厚。披览之际,古香袭人,实系七百许年旧钞。注中引及李善及五臣、陆善经、《音决》、《钞》诸书,注末往往有今案语,与温故堂藏旧钞本标记所引合。
-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一,本书精选先秦至近代279家的代表性名作707篇,按诗、词、文、赋四个部类分列;每类作品编排,大致以作家年代为序,年代无考者以在世年代先后为序;同一作家作品的排列,一般依编年顺序,无法编年者依照通行本目次排列。二每一篇题由原文、鉴赏、注释三部分组成,诗词的注释尽量融化在鉴赏文字之中,文、赋等长篇作品,掌故难句较多,则须另行出注。三原文一般依照通行本,个别必须校改之处,于鉴赏或注释中简要说明。全书使用简化字,特殊情况下酌用繁体或异体。四卷末附有作家简介、文化知识,以供读者参阅。五本书约请海内外专家学者280余人撰稿,除少数篇题间收名家鉴赏旧作外,悉由作者新近精心撰写赏析妙文。
-
柏辽兹回忆录(法)埃克托尔·柏辽兹(Hector Berlioz)著;佟心平[等]译本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位音乐的技师。在他的娓娓叙述中,那个时代的音乐会,它们的演奏师及乐队指挥,所有的乐坛人士连同他们的使雅、嗜好、偏见、爱情以及献身都一同复活了。在这群人周围是整整一个柏辽兹曾全部投入的时代。他将激情与朴实交织在一起,以令人惊叹的手法再现了那个时代。书中占首要地位的当然是作家和艺术家。其中提到的文学代表人物有雨果、海涅、巴尔扎克、拉马丁和大仲马。不过他的支持者主要还是音乐家,他们几乎全都是外国人:肖邦曾参与了为史密斯逊举行的音乐会;帕格尼尼则公开表示对他的敬慕并促使他创作了自己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他则以此作为献给帕格尼尼的最珍贵的礼物;尤其是李斯特,他在听过《幻想交响曲》后为其深深折服,从此他一生都在为这位朋友效劳。……
-
鸟是前辈们的脚印马骅,高晓涛选编作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一直十分繁盛。年轻的心灵是敏感而多思的,本来就是文学的近邻,加之高校浓郁的人文氛围的熏陶,使得许多大学生都曾拿起纸笔,书写自己的感悟和激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彼此交流,薪火相传,构筑了“高校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出版的这套“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便集中展示了近二十年来高校文学的创作实绩。据我所知,这样大规模地推介高校文学作品,尚属首次,它为读者了解、体味高校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变化轨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件工作的价值,我想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校园之中的文学创作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希冀、想像、感受和经验,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急速变化的时代的思考,都直接见诸文字。因而,二十年来校园文学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校园生活多姿多彩的现实,反映了大学生丰富的心灵变奏。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理解时代浪潮之下年轻人精神趋向的演变,它们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它具有一定的延发性,与当代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很多作品没有发表,只在校园之中流传,阅读,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作者在告别大学生活后也可能已放弃了写作。但应该看到的是,还是有不少人坚守了自己的理想,经过潜心的实践,终于成为作家、诗人,活跃于文坛,使早年的文学之梦变成了现实,他们大学时代或稚拙或激进的文学实验,也没有被岁月湮没,而是不断生长成为新的文学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文学具有一种“潜在写作”的性质,它像一块苗圃孕育了未来茂盛的文学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