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韩非子译注评张觉 编韩非,战国时期韩国公子,喜好刑名法*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所著的《韩非子》,不仅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而且汲取了先秦各种思想成果,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复杂诡谲的社会道德,是我国古代无与伦比的政治学巨著。本书以嘉庆二十三年(1818)吴鼒所刊《乾道本韩非子廿卷》为底本,以他本校勘核定,简注通俗易懂,译文流畅准确,每篇之前有精彩提要,每一小节有深刻评析,有利于读者领会原文的内涵。
-
明清小说中的性别问题初论夏薇 著本书从原始社会中的性别战争、性别持久战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入手,以古代多种小说为例,从小说创作角度,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男性中心主义的性别制度对小说作者性别观的影响,及其在创作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书中论述了在双重女性观(包括妇言不听和贤内助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的观照下,矛盾和恐惧中的男性如何对女性进行不计后果的训导,如何在道德评判标准的迷错中对女性进行另类的等级划分,以及小说所表现的古代社会中两性的存在状态;探讨了作者如何对待真实或不够真实的素材,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小说作者所选取的,都使用到了什么地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创作意图、思想意识和性别观念。
-
杜诗诗体学研究韩成武 等 著杜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艺术的高峰,千百年来,其读者、研究者不绝如缕,研究著作层出不穷。本书作者注重从“诗体学”这一视角对杜诗作比较全面的研究,不仅考察了杜甫古体、乐府、歌行、五律、七律、排律和绝句等诗体的整体艺术特点,还采用典型文本举证、统计归纳等方法考述不同诗体在词法、句法、对仗、用韵上的基本特点及其艺术新变,文献资料丰富扎实,文本分析细致精微,诗体研究全面系统,理清了杜诗由盛唐向中晚唐及宋诗转关的诸多信息。
-
清华园名家演讲录李守奎 编2018年,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清华大学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自清讲坛——纪念朱自清诞辰120周年高端学术系列讲座”是其中之一。承蒙八位主讲人在讲演之后又细心地校订了记录稿,汇集在这里出版,希望能给更多的朋友分享。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他的文学成就和学术业绩已经载人史册。虽然关于他的史料整理未称完备穷尽,他的作品和论著的内涵也须继续阐释发明,但我们纪念活动里的学术性主题,并未限定在朱自清本身,即如收在《清华园名家演讲录:纪念朱自清诞辰120周年》里的各篇讲演,也都由各位主讲人就自己的关心所在自由命题发挥。我想,这符合朱先生一贯的谦和性格,更符合他一贯秉持的以学术为公器的精神,是对朱先生的纪念。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20短篇小说卷吴义勤 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20短篇小说卷》选取2020年优秀的短篇小说二十余篇,包括莫言、王蒙、徐怀中、梁晓声等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在内的二十余位名家新作,代表了年度短篇小说创作的高水平。《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20短篇小说卷》主编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他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年度值得阅读的短篇小说,每篇附有专业的、精彩的评论。既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成绩的梳理,更是为读者带来美味可口的文学盛宴。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20中篇小说卷吴义勤 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20中篇小说卷》选取2020年优秀的中篇小说十余篇,包括范小青、裘山山、艾伟、张楚等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在内的二十余位名家新作,代表了年度中篇小说创作的高水平。《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20中篇小说卷》主编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他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年度最值得阅读的中篇小说,每篇附有专业的、精彩的评论。既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成绩的梳理,更是为读者带来美味可口的文学盛宴。
-
大爱无边周建新 著本书是辽宁省作家周建新撰著的报告文学集,共收录7部作品:《静静的鸭绿江》(孙景坤)、《大音希声》(钱令希)、《少年杨利伟》(杨利伟)、《大爱无边》(郭明义)、《钱为谁而余》(钱学余)、《文墨方舟》(方文墨)、《最后的战场》(罗阳)。作者书写了7个典型人物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职业的敬重、对人民的深情。作品体现了时代特色,主题深刻,行文充满激情,质量很好,是一部正能量的作品。
-
风鹏正举滕贞甫 著《献礼“二十大”报告文学作品集——风鹏正举》共20.4万字,由辽宁省作协主席滕贞甫主编,收录了报告文学作品17篇,这些作品热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后新生活、新人物、新风尚,不乏佳作。
-
用理想剪裁天下刘国强 著《用理想剪裁天下》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刘国强的一部报告文学集,是献礼“二十大”报告文学作品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共收录了8部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以赞美辽宁大工匠和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形象鲜活的工匠形象,他们既是所有奋斗者的楷模,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骨干力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面振兴辽宁的先锋人物。书稿的选题是正向的,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既书写了王刚、柳军等具有“大工匠”气质的先进工人代表,讲述了农民企业家李桂莲的感人奋斗史,也触及了屈长友以生命护卫“绿色银行”、革命英雄郭祥瑞在为党的事业奋斗后专注根雕技艺等新鲜的题材,体现了作家以报告文学的艺术形式摄取社会景观的功力。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话语考察张普安 著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其他文学研究一样,虽然都是古已有之,但真正比较成体系、具备一定规模的研究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新中国开始真正的学术建构,一代代学人在民族、国家、世界的相互激发中,不断探索新路、开拓生机,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许多研究者从民族、国家、世界的整体观出发,在不同的时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做一个提纲挈领的把握,这样就形成了多种标准的不同分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按照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50年代末80年代继之,80年代中期至今三个时间段,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范畴、特征、研究方法等进行宏观上的梳理;有的从当代六十年的建构史中的文学身份界定,把少数民族文学划分成“社会主义民族文学”、“民族的民族文学”以及“后殖民弱势文学”三类或三个阶段;也有学者以当代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特征为标准,将其分为民族文化身份意识淡薄乃至丧失阶段、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觉醒阶段和民族文化身份意识深化阶段;有的则从最初的“一体化”规划,到八十年代以降的多元共生,再到新世纪头一个十年之后又出现了分化重组后的“合”的趋势来概括七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等等划分,不一而足。文学是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生成意义。反过来,在语境中获得定位的文学也就成了语境中的一个因素。旅美学者叶维廉先生曾说过,我们读诗时,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许多诗或声音的合奏与交响。这是很有哲理的。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发生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化语境中。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不考察历史和现实的语境的结论肯定是绝对或片面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非常突出的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体系和知识谱系的当代建构,即可以称之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转型。之所以仍叫现代转型,一是因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话语建构的相对滞后,二是诸多转变仍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意义范畴内发生的,仍属现代性视野中的事件。“这一转型可以从现代文体的产生,作家队伍的形成,现代思想意识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弥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那里的不同的表现,跃过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直接汇人当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中等多方面加以认识。”如果要厘清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复杂语境,离开了社会与时代的关系去空谈,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发展都是关系性地存在于历史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其研究也只有在时代语境或社会生态中才不会流于狭隘或浅陋。七十多年来,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历程,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形势使得新生且在不断摸索前进的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表现出较为清晰的不同关注重点,反映到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和研究中,一条以时间为线索的研究语境便逐渐清晰起来:1949-1976年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新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新世纪前后至今的文化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