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原乡人书系·獐子路过瓜田杨枥 著本书通过孩子的视角,记录豫西地区的生动画面和风土人情,描摹河南乡村生活场景和一些独特的乡村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多角度呈现复杂的乡土世界。作者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力,将笔下的诸多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读来非常亲切真实,宛如跟作者一起回到小时候,品尝着生活的酸楚和甘甜。
-
一位博士生父亲写给本科生儿子的48封信沈喜阳 著每个新入学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抉择,生活与学业的冲突,娱乐和自律的对立,使他们期盼着引路人。每个家长都渴望子女成人与成才,每个家长也都期待自己能成为子女成人与成才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引路人。本书就是为大学新生的引路之作,充当了老马识途的角色。本书通过精选一位博士生父亲写给本科生儿子的48封信,不仅对大学生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学生家长也有借鉴作用;既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励志性,又有丰富的文学性和欣赏性;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读书做人,而且对青少年读者也有教育和励志作用。
-
拥抱最好的你崔修建 著高人气治愈系作家崔修建的暖心力作。用哲理散文讲述沸腾的现实生活,从触手可及的一花一草中,从日常的琐事中,从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捕捉感动心灵的真、善、美。
-
以文学为媒介张慧瑜 著本书是关于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专题研究,聚焦于文学与故乡书写、现代主体的文化形塑、新工人与文学媒介、文学观念的转型等问题,主要研究 20 世纪历史中以文学为媒介构建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新文学,这种新的文学媒介参与到 20 世纪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中。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文学故乡与乡土想像”,主要从故乡的文学书写来反思不同时代对乡土中国的表述;二是“现代主体与文化困境”,主要从启蒙者的文化位置来探索现代中国的主体焦虑;三是“以文学为媒介”,主要研究文学成为新工人表达的文化中介;四是“文学政治与文化转型”,主要对纯文学的观念、当代文化的形态演变进行反思。
-
铁凝年谱沈红芳 著本书对铁凝从出生至今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作为作协主席的重要文学活动进行了详细梳理,重在揭示历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深层影响,以及她对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本书一方面对铁凝重要的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介,客观呈现其文学成就,另一方面也通过她在国际、国内的一系列文学举措,显示其作为中国作协主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对研究铁凝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韩蕊 著张艺谋与贾平凹是我国当代影视界和文学界两面标新立异的旗帜,代表着中国文艺界的极高成就,成为陕西文艺的标志性符号。《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贾平凹与张艺谋》通过对贾张二人从性格到艺术创作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考察,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个人艺术创作从题才选择到风格形成的深层渊源,进而彰显地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对当下艺术创作的扩张。长安文化铸造了贾与张刚毅、少言,长于做短于说的性格特征,他们处世内敛,却有着吃苦耐劳和为艺术而坚守的执着精神。
-
讲述与聆听刘成勇 著作为一部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广播传播进行研究的著作,《讲述与聆听:当代长篇小说广播传播研究》从历史的和社会的角度梳理了当代长篇小说通过广播传播的过程,探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广播小说选题、播讲、传播效果的特点。该书也在广播媒介的视角下探讨声音对当代长篇小说的“二度创作”以及由此带来的文体结构、审美内涵、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及表现特点,从而加深对当代长篇小说的理解。《讲述与聆听:当代长篇小说广播传播研究》突破以往研究当代长篇小说传播时仅仅关注书刊、影视、网络而忽略了广播的不足,拓展了当代长篇小说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
世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性别话语嬗变研究陈国学 著《世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性别话语嬗变研究》对明清时期代表性世情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性别话语的嬗变。《世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性别话语嬗变研究》的研究特色与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其一,系统梳理世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发现其中都有叛逆色彩较强的女性,她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对传统女性话语的冲击,但传统色彩较浓的女性形象并没有 退席,显示了传统女性观的韧性。其二,比一般相关著作 多地研究了世情小说中男性话语的存在,特别关注其中对理想男性的探讨。这既深化了对世情小说的研究,也开启了相关研究的新话题。
-
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性问题研究韩元 著《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性问题研究》以宽泛的“民族性”范畴为理论框架,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为主线,全面分析当代文艺作品体现的民族风格、民族审美情趣,探讨文艺作品在反映民族国家历史、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认同、构建与传播积极的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
风过梦窗王文英 著《风过梦窗》简介《风过梦窗》是书法家、画家、散文家王文英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主要是她在报刊杂志的专栏文章,有《中国文化报》的兰堂偶记、《艺术市场》杂志的兰堂笔记、《书法报》的兰堂闲谈、《青少年书法报》的兰堂杂记等。这些文章有书画鉴赏,有艺林杂谈,有边走边画边写,还有艺术、生活的日常杂记等,按内容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书法、绘画的品藻、艺谈;第二部分,是游记和野外写生见闻、感受和记录;第三部分,日常艺术生活的随笔;第四部分,日常杂记,涉猎广,琐碎细小,却透着智慧,又处处见心性见温度。王文英曾荣获冰心散文奖,出版过多部散文随笔集,她的文字和她的笔墨一样受人喜爱,自然生动,有灵性,如山泉流淌,娓娓道来。正如路遥文学奖发起人、主持者高玉涛先生的评论:“干净、纯朴、智慧、优雅,读起来像饮一杯可口的热咖啡,让人回味无穷。文如其人,一点不假。”作为书法家、画家的王文英,她的文字不那么像作家,透着笔墨色彩的味道;但她的文字又却是作家的,轻松质朴老道,自然生动从容。读了她的文章,享受了文字的美妙,顺带也了解了书法、绘画的一些事;或者说走近了书法、绘画,顺带读了文字,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