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朝花夕拾野草鲁迅 著《朝花夕拾·野草》作为面向小学生的亲近母语经典文库本,完整收录了鲁迅的代表散文集《朝花夕拾》与散文诗集《野草》的所有篇目。其中,《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体现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
-
百部红色经典宋之的 著编辑推荐 ★重走万里长征路。《沿着红军战士的脚印》是一篇报告文学佳作,作者宋之的从爆发八一起义的英雄之城南昌出发,历经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五岭、遵义、金沙江、大渡河……在和平年代,重走万里征程,忠实记录所见所闻,探访亲历者,一起追忆长征往事。 ★“长征精神”永不过时。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意义深远,它不仅锤炼了党和人民军队,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顾全大局、依靠群众……种种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播撒火种,传承荣光。“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专门设计,收入作品皆为名家名作,旨在重温红色经典,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宋之的报告文学集《沿着红军战士的脚印》、《一九三六年在太原》等作品,《一九三六年在太原》一文,讲述了1939年红军东征后,山西军阀阎锡山草木皆兵,在太原镇压人民的现实情况。因笔法冷峻犀利,形式新颖巧妙,被誉为中国早期报告文学之佳作。《沿着红军战士的脚印》记叙了诸多长征途中的真实故事,并且宋之的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斗争和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农民革命进行对比,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的特点。
-
农事新趣味何英 著社会是一所大学,农村是孩子们成长的大课堂。在省城出生的中学生纯子和纯菲兄妹,暑假跟着父母回老家闽西乡村体验生活。父母寓教于乐,从家乡民居的变化和传统的餐桌文化入手,给兄妹俩传授认识中草药、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农作物等生产生活知识。兄妹俩接受了农耕文化的熏陶,培养了自身的生活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懂得了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书稿还以浅白质朴的叙述方式,通过童谣与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展示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让小读者们能轻松了解闽西客家独特的生活习俗。
-
前世山 今生雪阿兹乌火 著《前世山 今生雪》是诗人、评论家、作家、教授阿兹乌火(李骞)的第四部诗集,作品分为“故乡处处”“校园音响”“情感检索”“节令修辞”“异国屣履”五个部分。其中“故乡处处”有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也有对祖国各地的诗意抒写,表达了祖国就是我的大故乡的情感。“校园音响”是诗学生活以及在大学教书育人的人生描述,展现了诗人在大学执教三十五年的心路历程。“情感检索”是回到青藏高原的记忆抒怀,诗人曾经在青海从军,四十年来,这段军旅生涯始终是作者诗歌创作的源泉,作品表达了虽然复员但心不复员的崇高情感。“节令修辞”是对中国二十四个节气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异国屣履”是诗人在国外讲学、参加学术会议时,对异域他乡的记录,同时也抒发了虽身处异国却心在祖国的爱国情操。
-
阅读有益身心健康余华 著作家余华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文章结集。书稿从余华所著随笔、杂文、演讲稿以及前言、后记中选出,共选文31篇,151千字。全书分为三辑,辑,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一些关键要素,如 看法 、现实、荒诞、生与死、音乐的影响等。第二辑中,作家细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旅程中遇到的伟大作家,如博尔赫斯、契诃夫、卡夫卡、福克纳等,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体会、赞叹作家和作品的伟大之处。第三辑,从音乐和电影,音乐家和导演,谈文学无与伦比的魅力。
-
遇见诗经候泰而 著本书围绕中国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用现代人的视角解读《诗经》中的故人与故事,先秦时期人的情感与生活。作者以散文的笔触,细致的情思,对《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性情命运等诸多人生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用现代的眼光重新领略《诗经》里清澈热诚的精神力量,和真挚动人的情感关系。
-
侠义三千年吴向京,暴昱东 著本书缘于吴向京老师在北大关于“侠义文化的演变”的讲座,它跳出了文学的视野,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探求侠义文化的演变及其意义。分为启篇、上篇和下篇三大部分。上篇讲侠义之理,下篇讲侠义之史。 上篇试图从哲学、社会治理等角度探讨侠的产生以及其存在必要性,从“义”的精神本质挖掘侠的起源和精神特质,并从中国礼制发展和法制史,探讨侠在春秋战国大量产生的必然性;同时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所产生的与“侠”类似的群体特质进行分析,梳理骑士精神和好莱坞个人英雄的形成和塑造。通过对比骑士精神、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更加明晰中国侠义精神的独特文化精神内涵。 下篇梳理了侠义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总结了其脱实向虚的总体趋势,用历史和文学的双重逻辑构建了一部更加完整、立体的侠义发展史。在叙述中,以历史背景下的典型侠客或者典型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该历史阶段侠客及侠义文化的总体特点。
-
一日一字,学好文言文闫会才 著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沿用至今已有数千年,身为华夏儿女,从小学点文言文,不但可以多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熏陶一些别样的风雅气度。本书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诗词故事、对联故事、名人名言中选材,解析常见文言文用字,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故事性、哲理性于一炉,让读者轻轻松松学好文言文,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本书每篇文章中还设置了“作文课堂”“文化常识”“思维体操”“知识拓展”“实兵演练”等栏目,让本书更为实用——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拓展丰富文化常识,积累大量作文素材。
-
苏东坡与《红楼梦》韩建伟 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这是曹雪芹自言创作《红楼梦》的主旨,实际上就是在演绎苏东坡人间如梦或者人生如梦的思想。小说自神话开始,讲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神话中的三生石、补天石、石头通、对话仙姑以及和尚转世投胎等情节,都曾出现在东坡的笔下。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是最有趣的人,《红楼梦》是最好看的书,最好看与最有趣一脉相承。读者今后可以将苏东坡与红楼梦对照着欣赏,一定会有更大的喜悦和更多的收获。
-
之间瞿小松 著《之间》是作曲人瞿小松跨界对陶潜、苏轼和庄周的诗、词、文的解读。瞿小松通过对文本的选取、注释和应和,强调三者不同于习见中的文风、见识,并以“会意”“相和”“共醉”等方式,与陶潜、苏轼、庄周的诗文和思想遥相呼应,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空灵境界。文风方面,作者选取的是几位中国古典“乐感”文学大家的作品,文字洗练,可读性强,节奏感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