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韩蕊 著张艺谋与贾平凹是我国当代影视界和文学界两面标新立异的旗帜,代表着中国文艺界的极高成就,成为陕西文艺的标志性符号。《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贾平凹与张艺谋》通过对贾张二人从性格到艺术创作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考察,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个人艺术创作从题才选择到风格形成的深层渊源,进而彰显地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对当下艺术创作的扩张。长安文化铸造了贾与张刚毅、少言,长于做短于说的性格特征,他们处世内敛,却有着吃苦耐劳和为艺术而坚守的执着精神。
-
讲述与聆听刘成勇 著作为一部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广播传播进行研究的著作,《讲述与聆听:当代长篇小说广播传播研究》从历史的和社会的角度梳理了当代长篇小说通过广播传播的过程,探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广播小说选题、播讲、传播效果的特点。该书也在广播媒介的视角下探讨声音对当代长篇小说的“二度创作”以及由此带来的文体结构、审美内涵、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及表现特点,从而加深对当代长篇小说的理解。《讲述与聆听:当代长篇小说广播传播研究》突破以往研究当代长篇小说传播时仅仅关注书刊、影视、网络而忽略了广播的不足,拓展了当代长篇小说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
世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性别话语嬗变研究陈国学 著《世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性别话语嬗变研究》对明清时期代表性世情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性别话语的嬗变。《世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性别话语嬗变研究》的研究特色与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其一,系统梳理世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发现其中都有叛逆色彩较强的女性,她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对传统女性话语的冲击,但传统色彩较浓的女性形象并没有 退席,显示了传统女性观的韧性。其二,比一般相关著作 多地研究了世情小说中男性话语的存在,特别关注其中对理想男性的探讨。这既深化了对世情小说的研究,也开启了相关研究的新话题。
-
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性问题研究韩元 著《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性问题研究》以宽泛的“民族性”范畴为理论框架,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为主线,全面分析当代文艺作品体现的民族风格、民族审美情趣,探讨文艺作品在反映民族国家历史、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认同、构建与传播积极的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
风过梦窗王文英 著《风过梦窗》简介《风过梦窗》是书法家、画家、散文家王文英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主要是她在报刊杂志的专栏文章,有《中国文化报》的兰堂偶记、《艺术市场》杂志的兰堂笔记、《书法报》的兰堂闲谈、《青少年书法报》的兰堂杂记等。这些文章有书画鉴赏,有艺林杂谈,有边走边画边写,还有艺术、生活的日常杂记等,按内容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书法、绘画的品藻、艺谈;第二部分,是游记和野外写生见闻、感受和记录;第三部分,日常艺术生活的随笔;第四部分,日常杂记,涉猎广,琐碎细小,却透着智慧,又处处见心性见温度。王文英曾荣获冰心散文奖,出版过多部散文随笔集,她的文字和她的笔墨一样受人喜爱,自然生动,有灵性,如山泉流淌,娓娓道来。正如路遥文学奖发起人、主持者高玉涛先生的评论:“干净、纯朴、智慧、优雅,读起来像饮一杯可口的热咖啡,让人回味无穷。文如其人,一点不假。”作为书法家、画家的王文英,她的文字不那么像作家,透着笔墨色彩的味道;但她的文字又却是作家的,轻松质朴老道,自然生动从容。读了她的文章,享受了文字的美妙,顺带也了解了书法、绘画的一些事;或者说走近了书法、绘画,顺带读了文字,一举两得。
-
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著哈哈哈哈一顿大笑,三国故事全知道! 通过手绘漫画和爆笑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为我们还原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让你在哈哈大笑中记住《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名场面! u 关羽千里走单骑去找大哥刘备,原以为自己过的是服务区,没想到是收费站; u 刘备三顾茅庐其实就是反向找工作,诸葛亮一顿操作亲自面试了未来的老板; u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一招空手套白狼,用装着稻草人的船骗来曹操的十万支箭……
-
杜邦的故事胡晓诗 等 著《杜邦的故事》由11篇科幻短篇组成,每个故事都讲述了一个或一群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故事或琐碎嘈杂、或婉转悲凉,也许在科幻的世界里,不管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坦白、真诚和倾听永远是两个人最有爱的沟通方式。
-
曹雪芹与北京考论段江丽 著《“曹雪芹与北京”考论》一书就曹雪芹在北京的遗迹、曹雪芹在北京的朋友圈、《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北京人文景物原型等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就曹雪芹西山故居、书箱、曹霑墓石、《废艺斋集稿》等问题的真伪论争问题做了梳理和辨析;就《红楼梦》不同版本的北京方言词修订问题做了比较细致的比对和分析。 本书对“曹雪芹与北京”的研究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一)对关蒜市口十七间半、正白旗39号院、曹雪芹书箱、曹霑墓石、《废艺斋集稿》等问题的梳理与辨析,有助于厘清曹学领域几桩重要“公案”的来龙去脉;(二)对曹雪芹在北京的朋友圈的考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曹雪芹的生活、创作情况;(三)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北京人文景物原型的考述以及对《红楼梦》不同版本中“京话”“官话”修订轨迹的探索,尤其是对程高《红楼梦》“擅用”北方词汇之现象的分析,有利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曹雪芹的北京情结以及《红楼梦》的北京地域特色。总之,有关“曹雪芹与北京”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探究,将对曹学以及红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对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和文化建设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两个人的故事墨尽时 著通过近乎赤裸地拓印人生的片段,这本书暗自讲述着一个被迫长大的故事,该故事真实到有微信及QQ聊天记录可以查阅,故而从一行又一行文字中滴落的欢笑与悲伤,都淬炼自一个又一个曾确实存在于这世界的白昼和黑夜。这是一本因值得回味而值得随身携带的温暖之书,原它给予你面对人生困境的力量,让你可以再最深的夜里,即使知道没有星空,也依然会笑着抬起头来。
-
中国新时期文学自信力聂茂 著本书站在全球化语境的学术前沿,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主潮为阐发重点,提出“文学自信力”的重大命题,通过分析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的文本特点、审美风格、精神追求与家国情怀,全面客观、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独特品格。研究发现:当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中国影响力的时候,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新时期文学,不仅在世界文学的考场上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赢得了国际同行应有的尊敬,而且回答了伴随经济崛起的中国作家应当以怎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书写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立场,是国外受众了解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