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集
-
陪你去看苏东坡衣若芬 著衣若芬教授自1990年8月起,以浙江杭州作为起点,开启追寻东坡毕生行迹之旅。她花费30年,飞行与步行里程累积数十万公里,踏查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江西、江苏、河北、广东与海南。 《陪你去看苏东坡》是一部以寻访苏轼踪迹为主题的文化随笔,由50余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上半部以个人游记式散文为引,勾勒出作者专注于苏轼研究的学术历程和实地探访的路径;下半部解读与之相关的苏轼文学与艺术作品,辨析史实、讲论诗词、赏阅书画,伴随读者完成一次探访苏轼精神的人文旅行。
-
沈伯俊说三国沈伯俊 著《沈伯俊说三国》收文六十余篇,分别从解析人物形象、探秘故事情节、讲述背景知识、寻觅历史遗踪等角度娓娓漫谈。作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融考证、评析、鉴赏于一炉,洞幽发微,以小见大,或辨伪匡误,或释疑解惑,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
-
素书黄石公 著《素书》原本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
可爱的中国方志敏 著《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狱中文稿的汇编,精选了其中五篇文章:《方志敏自述》是方志敏被捕时,面对威逼写下的自白书,表明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回顾了自己一生的革命历程;《可爱的中国》用满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赞颂,唤醒全中国民众联合起来进行民族革命;《清贫》表明自己“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狱中纪实》记述狱中的艰苦环境。
-
南明春秋刘民 著在被倾覆的灾变时节,堂堂大明的落难皇族王侯,带着各自的人马,惶惶南逃,星罗棋布于南中国的旷野山河,与清军的铁骑、弓刀抵死相抗。赤血、寒刃,犹疑、战抖,铁蹄、挚情,肝胆、血腥,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红黄蓝白黑的堂皇活剧!王侯将相、兵士草民,骨髓中的斑斓与光泽,或遗臭天下,或万古流芳。
-
全译搜神记五种[晋] 干宝 著,柳罡 编《搜神记》,是晋代名士干宝编撰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开一代风气之先,是古代中国早的志怪笔记小说。干宝被视为文言小说的鼻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此后,诞生了步其后尘的《搜神后记》以及后世发现的多个“搜神”版本,尤其是宋代出现了一部重要的作品《搜神秘览》,延续“搜神”的气韵风标。这些重要的古典文学大作,因其文言文的特性,对今天的广大读者存在天然的阅读障碍。《全译搜神记五种》是首次把所见的“搜神系”重要而有价值的作品,聚拢合集为一册,做了严谨的现代白话转译,奉献给读者(其中,《搜神秘览》因原作比较少见,在此做文白对照版),帮助读者迅速接近古代先贤的认知与思想脉动,感受古代经典作品的热度与深厚的文化韵致。
-
殷商帝国王中一,白凤伶 著从“商汤灭夏”到“武王伐纣”,在苍苍中古史上声威赫赫的殷商王朝,沐浴在600年的历史烟云中。有灿烂,有苍凉,有旖丽,更有传奇。耀人眼目的“武丁中兴”,名垂青史,缔造这一亘古传奇的青铜群像中,屹立着熠熠生辉的一个人物!王后妇好!且看史有所载的一个无敌女将军,为波澜壮阔的殷商史书写了怎样的辉煌!
-
全译子不语[清] 袁枚 著,成君 编《子不语》二十四卷及续编十卷,是有清一代文学宗师袁枚历经几十年的艰辛,蔸集整理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它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笔记文学中鼎足而三,同样是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重型巨作。全书从许多方面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揭露了官场黑暗,鞭挞了贪官污吏,揭示了程朱理学的荒谬。袁枚提倡尊重人性,具有民主性进步色彩等,这些思想闪耀在这部大作中尤为难能可贵。《子不语》,因其文言文的特性,对今天的广大读者存在天然的阅读障碍。《全译子不语:全二册》以乾嘉版《随园三十种》为底本,对《子不语》做了严谨的现代白话转译,为广大读者打扫出一条阅读理解的坦途,帮助读者迅速接近古代先贤的认知与思想脉动,感受古代经典作品的热度与深厚的文化韵致。
-
白莲英豪王占君 著“江城子”;四海无澜尽太平,五谷丰,颂圣明。地狱火喷,万勇闹国中。刀剑赛风羞盛世,白莲教,战旗红。
-
街巷志王国华 著这是“街巷志”系列的第三本,取名“深圳体温”,颇为妥帖。一直以为王国华是有野心的作家。这个长于水乡江南、负笈求学于东北的粗壮男人,其实内心极为敏感,鸡蛋花落也能引起阵阵心涟,于是因为装饰城市的花而举家迁来深圳,于是拿着相机行走于陌生街巷,于是以文字记录自己的秋波柔情与人间的烟火气。不知不觉间,王国华相继写出《街巷志:行走与书写》《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以及这一本《街巷志:深圳体温》。这三部曲,正是王国华认识深圳、走入深圳,最后将深圳当作精神故乡的作品。与其他写尽商海浮沉、高科技崛起的鸿篇巨制不同,这些充满诗意与温暖的文字落笔于街头巷尾,小店摊贩、花市菜场、故居古城等并不起眼的寻常人家物什,试图描绘深圳一代人的精神图景。